目前分類:事故人情 (5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威爾.鮑溫/作者

運用這個簡單的概念將紫色的矽膠手環戴在一隻手上,再換到另一隻手上,如此交替更換,直到完成連續21天不抱怨、不批評、不講閒話的目標為止。

你可以上我們的網站:www.AComplaintFreeWorld.org,訂一個「不抱怨」的紫手環。手環的使用方法如下:
1
、開始將手環戴在一隻手腕上。
2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講閒話或批評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重新開始。
3
、如果聽到其他戴紫手環的人在抱怨,你可以指出他們應該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但如果要做這種事,你自己要先移動手環!因為你在抱怨他們抱怨。
4
、堅持下去。可能要花好幾個月,你才能達到連續21天手環不換手、不抱怨的目標。平均的成功時間是四~八個月。

我們所談的只是被「說」出來的抱怨、批評和閒話。如果是從你嘴裡說出來的就算,要重新來過;如果是用想的,那就沒關係。不過你會發現,就連抱怨的想法,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消失殆盡。

現在就馬上開始,不必等紫手環到了才開始。現在就拿一條橡皮筋套在手上,把銅板或小石頭放在口袋裡,把紙鎮移到書桌的另一邊,或找到任何一種能確實自我監督的方法。現在就做。然後,當你逮到自己在抱怨、批評、講閒話的時候,就移動那個東西——把橡皮筋移到另一手,把銅板放到另一個口袋,或把文具移到書桌的 另一邊。移動那個東西很重要,這樣的動作將在意識裡深深地刻下痕跡,讓你察覺到自己的行為。你一定要去移動它,沒有一次可以例外。

抱怨在我們的世界裡蔚為風潮,所以當你發現自己的牢騷要比想像中多很多時,也不必大驚小怪。

line_0253

改變世界?這件事情正在進行中。

有兩件事,大多數人應該都會同意:
1.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怨言。
2.
世界的現況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模樣。

你的話語表明了你的想法

抱怨是在講述你不要的東西,而不是你要的東西。當我們抱怨的時候,是藉由話語把焦點放在不如意的事情上頭。我們的想法創造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話語又表明了我們的想法。


換句話說:「你講了什麼話,就會表現出什麼模樣。」

每個人無時無刻都在創造自己的人生。重點是真正拿起韁繩、引導馬匹到我們要去的地方,而不是我們不要去的地方。你的人生就是一場電影,編劇、導演、監製、 演出——你猜對了,都是你自己!我們都是自製的產物。當有人問及「白手起家的百萬富翁」時,二十世紀的激勵大師及哲學家厄爾‧南丁格爾(Earl Nightingale)曾發出這樣的妙語:「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可是只有成功者會這樣承認。」

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最關注的念頭創造人生。如今,大家已漸漸察覺到這一點,這是前所未有的現象,它敲響了改變的鈴聲,要改變世界的意識。我們的集體思維 已經開始明白,我們的生活、社會、政治情勢、健康和世界的狀態,就是我們的內心思維和隨之招致的行為所展現、造成的結果。

這個觀念一點兒也不新穎。今天,似乎已有相當數量的大眾對此具有完整的認識,但數以千計的偉大哲學家與導師,千年來一直在告訴我們:

「照你的信心,給你成全了。」——耶穌,馬太福音8:13

「宇宙即變化,我們的人生由我們的想法所創造。」——羅馬皇帝奧里略(Marcus Aurelius


「諸法皆以心前導,心是主宰,諸法唯心造。」——佛陀

「改變想法就能改變世界。」——心理學家皮爾(Norman Vincent Peale

「你是今天的思想所造就的模樣,也將被明天的思想牽引著向前走。」——作家詹姆士‧艾倫(James Allen

「我們會成為自己想像、思考的東西。」——哲學家厄爾‧南丁格爾(Earl Nightingale

「道德文化的最高層次,可能就是當我們能察覺自己應該控制思想之時。」——達爾文

「為什麼我們就是命運的主人、靈魂的統帥呢?因為我們有控制自己思想的力量。」——孟塔培(Alfred A. Montapert

我們的話表明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人們是處於積極或消極交相表現的連續狀態中。在我的經驗裡,我從來沒有見過自以為消極的人。我所 認識的人之中,當他們破壞性的思想多於建設性時,也沒有人真的會察覺到。他們的言詞可能向他人透露了負面的想法,但他們自己卻聽而不聞。他們可能經常抱怨 ——我也是其中之一,但多數人(包括我自己在內)都認為自己是正面、開朗、樂觀、快活的人。

為了重新創造生活,控制思緒是很重要的。不抱怨的紫手環能幫助我們瞭解,自己是處於交相表現消極或積極的連續狀態。接著,當我們歷經這樣反覆交替的實際行 動,一次又一次將手環從一手換到另一手時,我們就會真正開始注意到自己的言語,進而注意自己的想法。當我們注意到自己的想法時,我們就能改變,最後重新塑 造出我們所選擇的生活。紫手環幫助我們設下陷阱,我們才能逮住自己的負面情緒,然後釋放它,再也不讓它回來。

一起打造沒有抱怨的世界!

 

wellcome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第一次聽見朋友用「曾經擁有就永遠不要失去」來形容某人談戀愛的心態時,心裡有個放了很久的謎題忽然之間揭曉了,對,就是它。

我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有些戀愛越談越是傷害,為什麼有些人寧願把戀愛談到狼狽不堪,也不願乾乾脆脆有個善終,有些人甚至還對自己已經不愛的人百般糾纏。

原來就是這個心態在作祟,它存在人們的心中,完全不肯把正臉往「理性」這一方面看過來。

所謂理性,我為它下的註腳是:願意面對問題,而且願意採行有效的方法來解決人生問題。

理性追求的是人生的豁然開朗,而不是受困於漫漫長夜。

我常對某些人的愛情問題深感疑惑,是因為,我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所以無法站在死纏亂打的人的立場上。

一個寫作者,在面對一個自己非常喜愛、也許也相當精彩,但會令文章模糊焦點或不知所云的想法或事件,必須學會去蕪存菁,不能把它硬「掰」進來,這也影響到我面對人生問題和愛情問題的態度如果這個人,這件事,這段感情,搶救無益,所有的問題與結果已經清晰可見,那麼我寧願祝他幸福,必須放手,一拍兩散,不能作繭自縛。

對於「曾經擁有就永遠不要失去」的想法,我確實有點難以了解。

分手時就該分手
這使我想到,從前有一次到了朋友辦公室,一位當工讀生的大學在學生把她的感情困擾告訴我,我根本無法進入情況一點也不了解她在困惑什麼的心情。

她說,她有個優秀的舊男友,是台大的學生,對她很好,但她覺得他很無趣,於是她又認識了一位也是很優秀的美國大學生,這人對她似乎也是很死忠。

最近她好不容易跟台大學生分手了,可以好好投入新戀情,沒想到,那人告訴她那個台大學生在離開她的一個月內,馬上找到一個漂亮女友,使她心情陷入谷底,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我愣了好久,實在不能理解她的痛苦在哪裡。

是她自己不要的啊,有人願意承接,應該祝福他才是,她痛苦些什麼?

原來,是「曾經擁有就永遠不要失去」的想法在作祟。

這只是一個輕度的例子,重度的是你每天只要打開報紙社會版,就一定會看到,有些前夫看到前妻另結新歡,心有不甘,就把她殺了;有些母親誤以為孩子是她的所有物,她活不下去,孩子得陪她死。

這不都是曾經擁有就永遠不要失去的心態嗎?

有時在Callin節目裡,陪家庭主婦聊到她生命的低潮,她會說,好想帶孩子去死我總會立刻加以勸說。

我會問這位母親,如果她小時候自己的父母不合,母親帶她去死,她願不願意?

這些母親總會愣了一下,幽幽的說,不...不願意這就對了,那麼妳為什麼會認為妳小孩應該要願意?

我想,很多含冤九泉的孩子應該爭辯,那是你們大人的事,關我什麼事,為什麼要連累我的性命?

愛情沒有永久保證書
有些曾經擁有就永不失去的人,自己未必沒有出軌的紀錄。

有個男士飽受一位前女友騷擾,騷擾範圍之廣,等於古代的「誅九族」,所有親戚朋友都備受這位不甘離去的女友的電話恐嚇。

後來他親自想去懇談和解時發現,原來他的前女友已經有新的同居人她自己有新歡,但就是不讓他輕鬆如意。

新的已來,舊愛還不願割去。

最近,我看到一個令人不忍的例子,一位在婚姻關係中不斷有外遇的丈夫,在因前妻以驗傷單為由訴請離婚後,過了幾年還來潑前妻硫酸,導致前妻一眼失明,全身百分之四十燒傷。

她失去工作,嚴重的破了相,更必須養兩個孩子,還在擔心因傷害罪入獄的前夫假釋出獄,繼續傷害她。

更可怕的是她的前夫沾沾自喜的叫人來傳話:「現在妳沒人要了吧,我還是可以要妳,妳乖乖把孩子帶回來......

我看著她已經把淚流乾的眼睛,以及她臉上奮力從傷疤中掙扎而出的粉紅色新生皮膚,和她一樣陷入如處人間煉獄的情緒。

一個永遠不想失去你的人,未必是愛你的人,未必對你忠心耿耿,有時只是這種腦袋不清的強烈佔有欲者,他們會做出各種「損人不利己」的事情,還如此理所當然。

用「理性」,我無法了解為什麼有人要損人不利己。

在心中如果有「曾經擁有就永遠不要失去」的偏執狂與佔有欲,越想要獲得愛的永久保證書,只會越走越偏離。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則:控制欲望

1招 買玩具要定量
怎麼做:
一次只能買一個玩具、金額設限
父母要禁得起小孩哭鬧,堅守原則

2招 共食原則
怎麼做:年齡較小的孩子,零食類如冰淇淋可以共食

3招 生活費內含零用錢
怎麼做:
交通、用餐等生活費與零用錢相加,一次給孩子,不額外給零用錢按年紀拉長給生活費時間,除固定發放時間,其他時間沒有錢拿

4招 減少無目的逛街
怎麼做:不把逛街當作家庭休閒

5招 機會教育
怎麼做:
帶小孩體驗鄉下生活
帶小孩到育幼院當義工

原則:記帳

6招 記帳並檢查對帳單

怎麼做:
提供小孩家計簿或記帳軟體
定期(每週或每月)檢查對帳單
超支便從下週或下月零用錢款項扣

7招 買東西先做預算書
怎麼做:要求孩子比價、比品質,將欲購買物品的市價、功能列出,並寫出資金來源計畫,交由父母審核

8招 全家定期檢討開銷
怎麼做:父母自己也記帳,與孩子一起討論、檢討

原則:節省

9招 搭大眾運輸工具
怎麼做:試著提早出門,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並教導孩子比較搭計程車與大眾運輸金額差異

10招 買東西分析成本
怎麼做:教孩子閱讀商品標籤,並比價、比品質

11招 善用免費資源
怎麼做:即便是學習資源,也避免小孩開口要就給。可善用如圖書館、社區遊樂中心、公園

12招 折扣期間購物
怎麼做:
在週年慶、打折時候購物
購物有目的,好比定期添購衣服、書籍。買完就回家,避免亂逛

原則:想要的自己賺

13招 所得須用付出交換
怎麼做:
小孩提出額外的購物、旅遊等要求,須用一段時間內行為、如擦地板等條件做交換把小孩須執行的責任義務列表貼在房門上,做到就打勾將交換條件量化,可以讓小孩看得到,不光口頭承諾

14招 不要無故吃大餐
怎麼做:
吃大餐要出於某種獎勵
吃大餐,告知小孩具體理由

15招 適當的言語警告
怎麼做:
例如「X歲後你自己養自己,我一毛都不會給你。」
「你自己看,反正一個月零用錢就這些,用完就沒有了。」一定要說到做到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週刊 訪問張小燕的片段 

~~你不是要讓主管喜歡你,而是要讓 他需要你 ~~

除了才華,張小燕很要求員工要有自我反省的能力:「我很不喜歡員工來和我說:『主管或是製作人不喜歡我……。』」

張小燕認為,要成為一個及格的員工、成功的藝人,不應該想別人喜不喜歡這件事,而是要做到讓別人需要的地步。

我常和公司的小朋友說:『你不是要讓主管喜歡你,而是要讓他需要你。』

在張小燕的觀念裡,做好自己絕對比讓人喜歡更重要

小燕兵法5招

1、     帶人時,自己要懂,要讓人服氣。

2、     給員工空間,讓他自由發揮,不要一直盯在屁股後面。

3、     不能要求別人對你很好,應該做到讓別人覺得你很好。

4、     捨了才能得,要先對別人笑,別人才會對你笑。

5、     威嚴不在聲音,而是在能力。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個老年人在公路旁邊開了一家小吃店,當時正逢經濟不景氣的年頭。                                              

這位老人家眼力不十分好,耳朵又近乎半聾。

因為眼力不好,所以不能讀書看報;因為耳朵重聽,也難得與別人聊天。這樣一來他對外界的資訊都不甚瞭解,也不知道外面經濟不景氣有多嚴重,依舊賣力的經營小吃店。

他把小吃店內整理得乾乾淨淨,門面粉刷得漂漂亮亮, 在路邊豎起宣傳看板,加上他的材料實在,口味鮮美, 價格公道,常常吸引很多過路旅客停下來休息用餐。

老人家勤奮工作,夢想就是賺了錢可以供兒子念大學。

幾年之後,兒子也不負期望,進入大學攻讀經濟系,畢業後又去美國深造。

所以對全世界的經濟情況瞭若指掌。

一年耶誕節,兒子從美國回來度假,看到小吃店的生意仍然紅紅  火火,就對爸爸說:這家店的情況有點不太對勁,你不應該有那麼好的生意才對啊!仿佛完全不受外面經濟不景氣影響似的。

接著把經濟蕭條的前因後果費力的解說了一遍,並且強調現在大家都如何如何的節衣縮食,拼命在不景氣的海嘯中掙扎求生。

這時候老人的腦海中第一次出現危機的負面思想,他開始對自己說:既然如此,我今年最好也不要再花錢粉刷門面了,外面鬧恐慌,我還是省一點錢比較好。

三明治裏的肉餅應該縮小一點;既然人人都沒錢出來吃飯,我又何必在路邊豎宣傳看版呢?

就這樣他把一切積極的作為都停下來了,結果生意真的一落千丈。

當他的兒子第二年復活節假期又回到家時,老人對兒子說:孩子,我要謝謝你告訴我有關外面經濟不景氣的消息,那是千真萬確的事,連我的小店也感受到了。兒啊!受大學教育真是太有用了!

這個故事荒謬的結論是現在的經濟危機都是被專家害的,所謂專家就是專門害人家!

經濟上的蝴蝶效應                                                          
最近美國出版界有一則大新聞,那就是全球第二大富豪華倫巴菲特的授權傳記以美元2億的權利金售出,英文版並且即將在年底出版問世。

我在台灣的一本雜誌上先睹為快,讀到一小段精彩書摘,其中 當然不乏一個鄉下窮小子白手起家,累積財富的故事,但真正讓我震撼的卻是他綜合六十年經商投資經驗所提煉出來的名言:當別人貪婪的時候我變得恐懼;當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變得貪婪!

從去年年底開始,全球被一場超級的金融海嘯席捲,其災情之慘重,受影響的人數之廣,已經不需要我在本文中強調。

從經濟角度,很多人把海嘯的源頭怪罪于美國次級房貸;

從社會角度,我認為罪魁禍首應該是缺少財富的智慧。

物理學上的蝴蝶效應理論指出,地球上某一個地方一隻蝴蝶拍動翅膀,結果可能造成另一個地方的颶風。

這一次金融風暴的第一隻蝴蝶是發生在企業身上,貪念讓雷曼兄弟等投資銀行明明手上只有1塊錢,卻漫天擴張成了50塊錢的生意,結果是煞車不及,害人害己;發生在個體身上,貪念讓子女拿了爹娘的退休金來炒股票,讓人辭掉工作每天  泡在證券公司,結果是一場遊戲一場夢,夢醒了,生活也攪得一團亂。

第二隻蝴蝶是虛實不分

什麼是虛,數字是虛。

國家財政,企業經營,個人理財,固然都少不了依賴數位,但這一波金融海嘯可以說是成也數位,敗也數位

經濟好的時候,股價指數;房市漲幅;貿易順差;外匯存底,全部都是往上?

充滿一片樂觀歡慶氣氛,沒有人敢預警,就算有了預警也沒人聽。

經濟不好的時候,一連串數字又都是往下走的,不知伊于胡底。

信心崩盤,連政府出面搶救紓困也抵擋不了兵敗如山倒。

什麼是實,健康的身心;勤勞的態度;工作的熱誠;堅強的毅力;善良的心地;和諧的人際關係等等。

回想本文一開始所說的故事,虛實的道理就很明白了。

所謂財富的智慧,除了認識金錢財富,還要認識無形的財富。

話說一位平凡的農夫,經常告訴別人,說自己是全國最富有的人。

稅捐處聽到了,就跑來查稅,首先問他是不是認為自己非常富有,農夫回答得很肯定。

接著稅務人員開始清點他的財產,發現並不如他所說, 追問他到底財富藏在哪裡呢?             

農夫回答:首先我住的地方山青水秀,鳥語花香;其次我的家人都很平安健康,更重要的是每年收成的時候我都很感恩上蒼,你說我怎麼不是最富有的人呢?

例如,有時間的人用時間去幫助別人,就是時間的富者;有力氣的人,用力氣服務他人,就是力氣的富者;用語言微笑歡喜待人,就是內心充實的富者。

這無價的財富不但一時受用,終身都能受用;不但一人受用,大眾也可以受用。

看穿榮枯興衰 

所謂生於憂患,死于安樂。

世間事就像潮水一樣,起落有時,榮枯興衰本是自然的迴圈,經濟發展也有週期性,把時間拉長來看,經濟衰退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我們在憂慮苦惱之餘,更應該沉潛下來,學習財富的智慧,積蓄再再一次出發的力量。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陳雅玲、張毅君 研究員:賀先蕙

窩闊臺如果沒有死,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 試從經濟、政治、社會三方面分析這是美國高中的考題。同樣範圍,台灣的考題卻是:窩闊臺死於哪一年?最遠打到哪裡?兩者差別,就在思考力。

教授「教」教授的場面,並不常見。而且,主題是怎麼教書。

大學教授這樣一起「上課」的畫面少見,來教這些大學教授的老師是今年六十九歲的山姆.海斯〈Samuel Hayes〉,已在哈佛大學商學院任教三十五年。應趨勢科技基金會之邀,哈佛共派出三位資深教授,主持為期四天的講座。

哈佛的個案教學享譽全球,美國五百大企業執行長,有五十七位是哈佛MBA。亦即,每九位美國大企業執行長就有一位是哈佛MBA,遠高於第二名史丹佛大學的十五位。

湯明哲:台灣沒有思想家,已落競爭劣勢

台灣只有doers〈實幹家〉,沒有thinkers〈思想家〉。在講求創新的時代,台灣已經落入競爭劣勢。」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指出。因此,張明正希望引進國外大力推動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考),藉著哈佛的個案教學法,讓華人地區從商學院到企業界,不僅要行動,更要思考。

思考,誰不會思考?但就像「呼吸」與「深呼吸」的差別,面對現代多元社會的種種資訊,思考已不能停留在單點、淺層、浮面、天馬行空的思考。培養個人具備批判性思維──釐清訊息,加以判斷、分析、歸納,進而做出正確的決定,甚至想出其他解決方法〈詳圖〉──是二十一世紀重要的致勝關鍵。

一九七年代,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在一項美國生活人文研究報告中強調:教育部應訂定「批判性思考」為個人基本能力之一。美國總統柯林頓在一九九四年簽署「美國教育法案」〈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正式將思考列入全國性的教學目標。美國陸軍為了避免上級權威領導而一時誤判,更在陸軍推動批判性思考。

南半球的紐西蘭,在第二大城基督城也看到老師「教」老師的畫面。主題是思考。

Eastern Hutt School小學,一間裡頭擺著成人桌椅的教室,牆上貼著六頂「思考」紙帽圖樣。校長Dianne Patterson解釋,這是專教思考策略〈thinking strategy〉的教室。全校三十二位老師,每週一次輪流來當學生,上「如何教孩子思考」的課。

Thinking strategy
共有六種思考技巧:

一、好的想法:這麼想,有什麼好處?

二、壞的想法:這麼想,有什麼壞處?

三、思考如何思考:想想看,這件事,到目前為止,我們想到了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接下來,我們該往哪個方向思考?

四、資訊:往某個方向思考,我們有哪些已知資訊?還需要些什麼資訊?

五、新想法:能否有不同的看法?

六、感覺:如果這樣我的感覺如何?

香港、新加坡 已開始推動思想教育

老師們回到自己的教室,用學到的思考方法教導小朋友們如何「有效地思考」。比方,讀一篇童話故事,每個人用學到的思考方法判斷故事中每一個角色所說的每一段話,是基於什麼樣的思維,然後老師要求每位小朋友,改變故事中任一關鍵情節,設想出一個與原著不同的結局。

亞洲的香港、新加坡也在二十一世紀開始推動思考教育。
前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在一九九七年第七屆「國際思考會議」上,提出未來的教育目標:思考型學校、學習型國家〈Thinking Schools, Learning Nation〉。自二○○○年以來,新加坡教育部已推展一個包含加強批判性思考能力的「工作計畫」,在小學中年級以上實施。

香港的做法更為積極。教育統籌局的課程改革短期目標(二○○一年至二○○六年)中,優先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即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及創造力等)融入現行科目或學習領域中,以提高學生建構知識的獨立學習能力。

香港小學生要看卡通影片學批判性思考。香港教育電視有一段根據《伊索寓言》「父子與驢」的故事改編的影片:一對父子騎著一頭驢子到市集去賣,路上,由於父子兩人沒有自己的立場,在路人指指點點之下,兩人決定合力扛著驢子過橋,最後驢子掉進河裡淹死了。影片結束時問學生:「路人說了什麼?」「父子對這些話,有什麼反應?」、「你認為誰應該騎在驢背上?為什麼?」

根據教育統籌局委託香港城市大學作的調查顯示,課程改革工作推行至今已見成效,超過七%小學校長及五%中學校長認為學生在溝通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學習動機、創意等方面都有明顯進步。
「香港學制重視考試和評核,加強批判思考的訓練,可以補制度的不足。」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陳浩文指出。

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在一九九九年全國計算機會議開幕典禮上發表專題演溝中也強調,「要把教導學生討論、思考和判斷的能力,當成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重點,死背的事應留給電腦,人腦要用來思考和判斷。」

台灣教育受到考試主義影響,教育多為知識的灌輸、死記,而欠缺「高層次思考」──批判性、創造性思考的能力。台北師範學院前校長張玉成在一九九二年發表的《國小語文科實施批判思考教學之實驗研究》中指出,教師發問的內容屬於認知記憶性的題目占八八.六%,推理、創造性題目占九.二%,批判性題目只占二.二%。

考試主義影響 台灣教育欠缺高層次思考

教育部二○○一年公布的「九年一貫暫行課程綱要」,雖然把「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列為十大目標之一,但是對於底下該有哪些配套的內容、具體做法,卻付之闕如。

最近就有讀者在報上投書指出,孩子學校考試,有一題填充題:「媽媽愛(?),爸爸愛〈?)。」她孩子回答「媽媽愛(錢),爸爸愛(睡覺)。」結果被老師打錯,令她非常不服氣,因為孩子的回答很真實,為什麼老師一定要他填上制式的答案?

這樣的訓練,結果可想而知。政大師資培育中心教授葉玉珠今年設計一份批判性思考的測驗卷,以此測試五百零七位公私立大學學生,結果她發現,滿分三十分的題本,受測者平均分數只有十五.四分,也就是「不及格」。

「我們過去的教育,常讓小孩套公式解決問題,以後沒有公式他就解決不了。」中央研究院副院長曾志朗表示,「再多的棋譜也是不夠,因為每天都有新的棋局。」他指出,事件的發生,絕對沒有金科玉律,所以任何人考慮事情不能一成不變,「它(批判性思考)是一個動態的思維,只有一個原則,但是執行會跟著情境而變。」

對企業來說,那個原則就是企業邏輯。在此基礎上的批判性思考,更是創新的基礎。「企業競爭要差異化,差異化靠創新而來,但是創新有沒有道理?」湯明哲表示,創新有兩種,一種是wild imagination──「野貓式的創新」,天馬行空;一種是「有紀律的創新」,從頭到尾有一套嚴謹的企業邏輯,以及接下去該如何做的思考。

邏輯推演能力強的張明正說,過去雖然創業成功,但是思考策略時,沒有一定的章法。公司小的時候,做得不對可以馬上改;但是公司大了以後,就吃到苦頭。「就像舞龍一樣,我這個龍頭今天轉這邊,明天轉那邊,龍尾在後面跑一大圈都還跟不上。」他雖然開始看書,瞭解企業策略也有一套邏輯,而非數學的一加一等於二,但是一直沒有參透其中道理。
直到他去哈佛上課,發現個案教學所用的批判式思考,讓學生不是只在找答案,而是運用邏輯把情境做「因式分解」──例如鳥會飛,原因可能有羽毛、體重、風等等。

把每一項基本元素分析完後,再把直覺放進消費者的文化、行為心理。全世界市場那麼多,不能單靠他想,所以他又開始藉助市場分析、當地經理的看法。「讓我的龍尾〈中級幹部〉一起參與決策是最大的收穫。」

個案教學 要絞盡腦汁,提升思考程度

台灣企業家中,前飛利浦全球副總裁羅益強是一位「批判性思考」的高手。他三十多年前到飛利浦應考的時候,面試時還透過翻譯,但是獨具慧眼的荷蘭經理方培漢發現,「我可以感受到他理路清晰、邏輯思考超強。直覺告訴我,他就是我要的人。」

羅益強如何思考公司決策呢?他說,大公司各種資訊就多,資訊來了,你要做結論,有些資訊你就把他給刪了,有些就把他歸納,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就是這樣。

他指出,一個本地的管理者,就是把他本地所看見的business oportunity〈商業機會〉跟總公司要發展的方向聚合起來,並去說服所有決策圈的人。因為一個大公司,不是一個人做決定,而是一群人做決定,一定要有共識才行。「要能夠把所有參與決定的人,調到同一個方向。」

「老美的教育真是有一套,不得不佩服。」在美國教書十年的湯明哲,孩子讀美國學校,高三那年修了經濟學。拿到麻省理工學院企管博士的他,一聽就拍胸脯保證,「有問題來找老爸。」結果第一天就拿回一個問題,讓他傻眼了。

「老師問,有什麼市場機制沒有運作,而政府介入,卻讓情況變得更糟的例子?」結果答案是「微軟。」為什麼?軟體工業有了標準是不是會產生進入障礙?有障礙是不是影響市場機制?政府要不要干涉?干涉是不是要把微軟拆掉?但有障礙真的對消費者不好嗎?彌補的辦法是什麼?

「外國大學要你絞盡腦汁,讓你思考程度再往上移高一層,台灣的大學教育太像職業訓練所,工作也只有要你絞盡體力,沒有絞盡腦汁。」湯明哲表示,個案教學,可以讓學生絞盡腦汁,又可以訓練邏輯思考、批判性思考能力,「教了二十年書,我這兩年感觸特別強烈,個案教學還可以救台灣的學生。」

台大管理學院一館的一四教室,湯明哲帶領EMBA學生,討論美國一家擁有自己品牌的伯恩自行車廠,到底要不要接低價OEM〈委託代工〉訂單。學生上課前,先分組討論。課堂上,每組代表都舉起手來慷慨陳詞。

贊成的理由,包括成本降低、規模經濟、學習曲線、打開新通路、打擊競爭者等等;反對的,則是品牌價值會降低、價格守不住、違反微笑曲線理論、失去的市場不易再得。

未來已到眼前 知識藍領將貶值

讓全班為了「要不要為了未知的利益,放棄眼前可以保證的利益?」辯得不可開交的「始作俑者」──湯明哲,最後告訴大家,「你們的理由通通都對,通通都存在。」

他說,這個個案他在大陸講過,那些國營事業主管下課後到教室外抽一根菸,回來很快就說「接了。」為什麼?「現在產能利用率才百分之七十五,不接,怎麼養員工?」那品牌價值降低怎麼辦呢?「唉!那是國家的事。」

他也到香港講過這個個案。「香港學生一個個都拿出計算機,每一個數字都算到小數點第二位,然後告訴我,接了。」那品牌價值降低怎麼辦?「唉!九七快到了,不接白不接。」

課堂上哄笑成一團。湯明哲再說:「美國的經理都先看長期,再考慮有沒有賺錢,所以多半選擇No Go〈不接〉。」那台灣呢?「電子派都會接,化工派都搖手不能接。」那要怎麼辦?有人建議:「可以接下訂單,再交給競爭者,」也有人說:「自己發展低價產品。」

之於企業發展,批判性思考有助於創新;之於個人,批判性思考形塑不同的身價。
今年四月,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出版《思考的技術》,提出思考的價值:上班族年薪進入百倍差距時代。一個人大學畢業、過四十五歲那年,他將會面對三種可能:年收入五億日圓,是新事業的開創者;年收入五千萬日圓,則是非他不可的創意能力者;只是依照吩咐的知識藍領,好的話大概有五百萬日圓收入。

但是這樣的工作都會外移到中國或印度:「你必須覺悟,你的年薪可能會從五百萬日圓降到兩百萬日圓。」他對於思考深度不足,提出警訊。

 

相關文章

教孩子批判思考從餐桌開始 - Living' Space.... 剎塵飛揚;普遍十方 - Yahoo!奇摩部落格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兩個小學生,為了打羽毛球,把學校禮堂的一百多張長凳搬開,打完球再歸位,同學都笑他們笨,後來他們卻成了羽毛球國手。

其實不怕麻煩,可以實現夢想。

有一個大型才藝比賽,主辦單位打破多年慣例,賽前先發紀念品給小朋友,有人說:「主辦單位有點笨,大家領了紀念品,閉幕典禮時就會很冷清。」結果閉幕時場面非常熱鬧。

其實尊重,可以獲得支持。

有一個人,去打籃球,常常輸。隊友說:「你為什麼這麼笨,都不搶球,能贏都不贏。」他答道:「我們在球場,受到這麼多人的歡迎,他們多麼喜歡跟我們打球。」其實輸球,可以換來好人緣。

有一個人,帶女朋友去看電影,路不熟,到了戲院,電影已散場。去吃飯,忘了帶皮夾,只得對女朋友說:「能不能借我一點錢。」到女友府上拜訪,遲到了半個多小時,原來摩托車沒油了,他竟然氣喘如牛的推著摩托車趕來。她還是嫁給了這位傻小子。其實真心,可以換真情。

有一個人,早上出門,後面車子煞車不及撞上來,對方急忙下車向他賠罪,他想:「一點小擦撞,大家都在趕時間,人沒事就好!」回家後,發現保險桿已經搖搖欲墜。朋友說:「你真笨,應該抄下他的車號。」他說:「事情過去就算了。」過幾天,他接到保險公司的理賠通知,原來對方早已記下他的車號。其實不計較,可以得到公平對待。

有個女孩,騎摩托車到大賣場買東西,結帳出來,看到一個人,鬼鬼祟祟的坐在摩托車上,東張西望,她沒好氣的說:「你坐在我車上做什麼?」他哭笑不得的說:「小姐,我已經等你半小時了,你沒事幹麼鎖住我的車。」在婚禮上,人家問他:「你為什麼娶她?」

他說:「我喜歡她的迷糊。」其實迷糊,可以得到疼惜。

有一個人,常常托同事幫她買早點,她總是給30元,買一塊她常吃的麵包,有一天這位男同事休假,她自己跑去買麵包才發現,她買的麵包早已漲價成35元。

從此以後,她都會多看他一眼,沒多久,公司流傳了一段佳話「五塊錢買一個老婆。」其實吃虧,可以獲得好感。

從小聽到大的故事「龜兔賽跑」,總是以為,現實生活裏,絕對不會有人像兔子般,因為貪睡而輸給烏龜。

長大後漸漸發現「其實有成就的人,不是靠能力而是靠努力」。

有些人的成就,是你的十倍、百倍、千倍、萬倍,但是他的能力卻不一定是你的十倍、百倍、千倍、萬倍。

不是他比你聰明,而是他笨笨的,去做一些你所不願去做的事。

在人生中,聰明的人,常常在最後,變笨了;而笨的人,卻常常在最後,變聰明了。

遇到寒冷酷熱,聰明的人逃開了;笨的人,卻傻傻的去親身嘗試,意外的在寒冷酷熱中成長。因為笨的人都知道:「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成功卻永遠需要努力。」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單小懿   研究員:鄭凱達

善用每個偶然,人人都可以是幸運兒

偶然力」(serendipity),來自十四世紀的古老智慧,名列最難翻譯的十個字之一,在金融風暴後成為美日新顯學。
黑天鵝時代新顯學:美國出現偶然力大學、日本書籍狂賣
在美國,以「偶然力大學」為名的企管顧問課程開張,教導上班族如何在快速變動環境下,掌握事業商機;而紐約某企管顧問公司,也開辦「事業偶然力(career serendipity)」課程,教導企業如何運用偶然力。
在日本,二○○八年起,書市出現多本「偶然力」相關書籍。其中,曾被《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選為「全球最受矚目的五十位女性」的日本商管作家勝間和代,去年底上架新書《勝間和代 我的人生沒有偶然》,已經連續七個月盤據日本兩大排行榜之一的「日販排行榜」財經書籍類榜首,在日本颳起一陣偶然力旋風(詳見第一百一十四頁搶先書摘)。

偶然力?乍看玄妙的詞,在世事難料的黑天鵝時代中,卻有著磁鐵般的吸引力。

○○四年,英國翻譯公司「今日翻譯」(Today Translations)邀集全球一千名翻譯學家,共同挑選出「十大最難翻譯的英文字」,其中之一便是serendipity。因為,在其他語言裡沒有一個單字可以直接解釋、對應這個字,必須用好幾句話,才能解釋清楚,是難以一言以蔽之的語彙。

此詞源自於十四世紀的波斯神話「錫蘭三王子」(The Three Princes of Serendip),在這類似《一千零一夜》的長篇故事中,描述錫蘭國王計畫磨鍊三位王子,於是讓他們徒步旅行各地,培養對應偶發事務的處理能力;而這三位王子總是能靠著意外和智慧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進而解決問題。

當三位王子歷經磨鍊、返回家鄉後,他們發明了「serendipity」這個字,以紀念旅程中一切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所遇到的好運,以及學習到的智慧。

 一七五四年,英國作家華爾波(Horace Walpole)根據上述神話寫成《錫蘭三王子》小說。從此,「偶然力」便代表「意外的智慧」(accidental sagacity)。

偶然力成功方程式:突發偶然+看見機會+轉化智慧

「偶然力」包含三項元素:偶然、機會、智慧。必須經過兩個層次轉換,才具備偶然力。第一層,從不可預期的意外中,看見機會。第二層,運用智慧,將機會轉換為實力。亦即,光有「偶然」是不夠的,還要有「轉換的智慧」。

一九七年代後,這個字開始出現在各種辭典上,專門用來詮釋科學上、歷史上,那種無意的、偶然的、幸運的發現能力與智慧。

歷史上最著名的偶然力案例,莫過於牛頓(Sir Isaac Newton)在蘋果樹下發現萬有引力。

一六六六年,牛頓從劍橋大學退休後返回老家,每天下午,他都會坐在老家花園裡的蘋果樹下思考。有天牛頓又坐在樹下,當時他正思索兩個物體之間引力的問題,一個蘋果掉下來砸到他,突然一個念頭閃過心底:「引力或許超越兩個物體之間?」進而推論出萬有引力。

從古至今,千千萬萬的人被蘋果砸到,這是偶然;看出偶然的背後有物理現象,是抓住機會;進一步揭開宇宙的秘密,則是智慧。

Sony創辦人盛田昭夫是另一個運用偶然力的例子。有一天,他看到自己的小孩用大型錄音機聽音樂,又看到有人帶著大型錄音機在街上走,他靈機一動,思考若能把音樂隨身帶著走,應該有商機。不料,當他提出此計畫,公司主管幾乎一致反對,但他堅持要求工程師開發出大小可隨身攜帶的聽音樂器材,推出後大受歡迎,從此隨身聽(walkman)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行為模式。影響甚至延伸到今天的iPodMP3產品。

偶然,俯拾皆是,眾生平等,它是機率問題,每個人都可能碰到。但是,多數人讓它擦身而過,甚至抱怨它來得不是時候。有些人卻運用千載難逢的瞬間,改變自己的一生。

擁有偶然力,就像手握一把幸運之鑰,可以化偶然為幸運,化幸運為實力。擁有此奇妙的轉運力,人人都能成為幸運兒。

若欠缺偶然力,會導致什麼後果?

七月十三日,《商業周刊》獨家專訪勝間和代,她一針見血指出:「我觀察到周圍的年輕人,不是沒有機會成為公司員工,就是進入公司成了員工,公司也沒有時間訓練他們。整體大環境很差,如果沒有正確的方法,工作就沒有報酬。」

「掌握偶然力的能力,現在更為需要,因為現在沒有人能夠看得到未來。……畢竟真正的契機通常都不是很大的事,沒有偶然力,根本無法掌握機會,要能把握住每一次機會,才更容易成功。」

勝間與《商業周刊》讀者分享她的座右銘:「發生的事情都是正確的。」重點不是預測會發生什麼事,而是善用發生的事。她舉自己事業上三個重要的偶然為例:
第一個偶然,她在十九歲考上會計師,創下日本取得該證照最年輕紀錄。起因於國中時,她偶然發現一位家境不錯的同學父親是會計師,她以為只要成為會計師,家境就會很好,於是立志考會計師。
結果,她考上後發覺會計師賺的錢不算多,但意外的,「會計師執照讓我在職場上取得身分證明書,容易獲得專業認同。」

第二個偶然,她在四十歲出第一本暢銷書《年收入增加十倍的學習法》。原本她只是在部落格介紹一本朋友的書,出版社的老闆無意中發現了她的部落格,覺得文章不錯,問她是否有意出書。沒想到一出書就成為暢銷作家。

第三個偶然,她無意間認識廣瀨香美(編按:日本女歌手,有「冬之姬」的封號),教導她改善發聲,讓她成為演講高手。 當時她正寫另一本書,因而寫出喜歡歌手廣瀨香美的歌,出版社便安排她跟廣瀨香美見面。當時她因巡迴演講聲音用力不當,導致喉嚨沙啞,非常煩惱。結果聲音訓練出身的廣瀨香美給她很好的建議,讓她更懂得運用聲音。

這些看起來好運的事情,其實都不是守株待兔得來,而是「面對現狀、把握每次機會的必然結果。」她進一步分析,因為自己認為該多認識有魅力而值得學習的人,具備這種態度,所以遇到這類人士,會「主動和他們攀談」、「而且在碰面之後,會細心的維繫關係」。

對勝間而言,偶然雖不能強求,但機會可以創造,好運更可以藉由練習得來!
變身幸運兒有方法:持續練習四大技術、發展五大特質
她整合周圍成功人士與自己的經驗,提出「擁有精神力」是偶然力的先決條件。。她並歸納精神力四大技術量表(見下頁),供讀者自我檢視。她強調,並非四項技術全部掌握,才擁有偶然力,而是「找出一個方法讓自己持續練習,就能掌握住機會。」若加強練習弱項,偶然力會更強。

所謂的四大技術包括:一二%活用大腦框架法、當機立斷法、個人資產增強法、人際關係兵法。

若持續練習四大技術,將產生五大特質。它們沒有優先順序之分,「每個人具備的特質不相同,可從自己擅長的先開始培養,有自信之後,再慢慢往不擅長的特質發展。」

五大特質包括:
一、行動力:碰到新事物,二話不說直接行動。舉例來說,某些新事物對自己或許有長期的優點,但短期來看卻是個缺點或麻煩。但精神力強的人,卻能直接行動。
二、個性佳:這裡指的是精神力的柔軟度與延展性。勝間解釋,精神力不是面對人時態度強硬、什麼都唱反調,「個性佳,態度好,就會吸引很多人來到身邊,增加好的相處,正面機會出現機率增加。」

三、洞察力:擁有深度智慧。勝間所謂「深度智慧」(deep smarts),是一種超越框架的智慧,它以某個領域長年來的領悟為基礎,在心中累積知識,使人擁有新的洞察能力。

四、好奇心:對新事物有興趣,挑戰高風險。不抗拒變化,樂於嘗試。

五、客觀態度:不過喜或過悲,正面思考。比方說,即使有好事發生,他們會認為成功並非一己之力,是因為環境或周圍朋友的幫助。即使身陷低潮,也能正面思考,相信正確的行動可以度過難關。

偶然力是不分職位、不分高低,每個人都可以具備的能力,而且適用各種不同的領域。

 掌握「偶然+機會+智慧=偶然力」的方程式,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串起生命中一次次的機緣,打造出屬於自己的成功。例如美國職棒老虎隊投手倪福德、遊戲股王中華網龍董事長王俊博、偶像劇教母柴智屏、亞洲遊艇五金精品王曾信哲、台灣夜店教主夏天倫、中國炒瓜子大王尹文明等,都是掌握偶然、緊抓機會,憑藉智慧和努力,乘勢打造成功。

*開啟人生轉機的5把幸運之鑰
個性佳──容易親近,讓人主動想幫忙
好奇心──對新事物有興趣,挑戰高風險

行動力──碰到新事物,二話不說直接行動

洞察力──擁有深度智慧,具洞察力

客觀態度──不過喜或過悲,正面思考

*測測看,你的偶然力指數有多高?
1步:請在符合的項目上打勾   

四大技術

題目

符合
請打勾

總分
(
每題1)

120%活用大腦框架法

每天會在腦中想像1次當天的行程安排

 

 

1個月閱讀5本以上的書

 

每天睡眠時間6小時以上

 

利用影像閱讀法、心智圖等方式,加快學習速度

 

曾使用有聲書教材,用「耳朵念書」

 

當機立斷法

郵件的回覆速度極快

 

 

別人推薦的書會立刻買來看

 

立刻就能決定今天的工作要從哪裡開始

 

在簡報或演講時能立刻回答聽眾的疑問

 

隨身帶著筆電

 

個人資產增強法

對時間的使用方式斤斤計較

 

 

1個月增加3位以上的新朋友

 

每天寫部落格

 

透過慢跑、健身等運動,每週活動身體2次以上

 

已婚,並且已有小孩

 

人際關係兵法

對於別人過分的言行舉止,不會怒目相對,而是冷靜以對

 

 

執行「戒除3毒」(不嫉妒、不發怒、不抱怨)

 

自認為應該有相當多人會協助自己

 

不想和一喝酒就抱怨主管的人往來

 

時時備妥感謝函(或其他感謝媒介)

 

ABCD 合計總分:13分以上,佳;6-11分,中等;5分以下,有待加強
註:
A. 120
%活用大腦框架法——善用潛意識、激發潛能的技術
B.
當機立斷法———————篩選龐雜資訊後聚焦,並當機立斷行動
C.
個人資產增強法—————結合個人經驗、技術,將之發揮至極致
D.
人際關係兵法——————與周遭人士合作、互敬、和諧,增強自我實力

2步:將ABCD 各項總分標在交叉點,以線連接,畫法如下

             

3步:依照圖型,找出符合的偶然力指數類型
1.
你是頭重腳輕型( 圖型往右降低):潛意識活潑,但人際關係相對較差。不要只是埋首苦讀,應該主動積極與他人接觸
2.
人際關係優先型(圖型往右升高):行動前未經仔細思考的衝動型。從今以後,請多活用潛意識的部分
3.
兩側突出型( 圖型AD突出、BC較弱):已具備120%活用大腦框架力、人際關係力,接下來請磨鍊行動力,以厚植個人資產力
4.
紊亂型( 05,圖型所有項目長短不齊):雖然有某些長處,但缺點也不少。為了呈現穩定的結果,請留意自己的缺點
5.
平衡型(圖型所有項目分數相同):所有領域都很平均。總分若達到13~15 分,當然很好。若在5 分以下,代表所有項目都不行
6.
富士山型(圖型BC 突出、AD 較弱):當機立斷力和個人資產力雖然好,但也要多加訓練腦力和人際關係,使其均衡發展

 

Happy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人就像茶包,直到她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你才會知道她有多麼的強。」

 

~ 南西雷根

(英語形容茶“濃”,用的是“Strong”(強) 這個字,剛好一語雙關。)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死不認錯,比犯錯更可怕
沒有人不會犯錯,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林瓊瀛甚至用「罄竹難書」四個字,來形容職場上犯錯的的機率。

「小錯對年輕人來說是磨練,重要的是怎麼做好『後果管理』,讓被你錯誤影響所及的人,感受到你有真誠地因應錯誤,」林瓊瀛說。

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錯誤的態度。

第一個令人難以接受的態度就是「死不認錯」。

宜家家居人力資源部資深經理羅雅君,曾經在一家中小企業的人事部擔任主管,底下有幾位員工做事很消極,總認為每個月只要把薪水核算發一發,工作就交差了事。

這樣的工作態度讓她很傷腦筋。

有一回,某部門有5位同仁表現優異,在非調薪的季節,主管決定調升他們的薪水。

這位主管事先照會過人事部門,沒想到發薪時,該部門竟然只有3個員工調薪,另外2位卻沒有調成。

這件事引發該部門員工的誤會,也讓羅雅君處境尷尬。

她詢問負責核發薪資的同仁,得到的答案是:該部門主管沒在另2位員工的調薪公文上簽字,他是照章行事。

羅雅君婉轉告誡同仁,這種情形應該是由人事部去追著主管簽字,而不是坐視不理、不給2位員工調薪。

她要求同仁向對方道歉,但這位部屬卻堅持認為:只不過區區幾千塊錢,下個月再補發有什麼關係?

況且他在程序上並沒有錯。

看到部屬怎樣都不認為自己有錯,羅雅君決定要求這位同仁,將漏發給2名員工的薪資扣在財務部,直到他將這部分的薪水發給對方才能領回。

「我能容忍部屬犯錯,但不能忍受死不認錯,犯錯的人一定要在錯誤中學習求進步,才會讓主管覺得,替他承擔錯誤有價值,」羅雅君說。

勇於認錯,永不改錯?
「勇於認錯,永不改錯」,則是另一個常見毛病。

金鼎證券集團法務長王乃民曾帶過一名員工,經常拖延法律案件的處理時間。

王乃民仔細詢問理由,這名員工總是立刻懺悔認錯,或者告訴她「我忘記了」、「我以為不重要」,最後還會補上一句「我會改進」。

但是同樣的錯誤卻一而再、再而三發生,明眼人都看得出他在掩飾,道歉只是空口白話。

每個法律案件都有上訴的期限,超過時限之後,根本無從補救,對於委託人來說,會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由於累積的犯行太多,王乃民只好請對方走路。

「員工犯錯是企業經營的必要成本,雖然錯誤難免,但是犯錯後要能積極彌補,而不是同樣的事情一錯再錯,」王乃民說。

林瓊瀛也認同這樣的觀點,「一再出錯,會讓別人看待你的價值崩解。」

他認為try and error(嘗試與錯誤)是年輕人成長必經的過程,但在認錯之後,要學著把事情周延地想清楚,「有follow-up(後續動作)和correction(改正),以後處理事情才會比較謹慎。」

讓犯錯變得有價值
知名作家兼職涯顧問黛博拉布朗(Deborah Brown)指出:在職場上,重要的並不是你犯了什麼錯,而是你怎麼處理犯錯。

她認為,認錯要掌握6個基本原則:
1.
準備好你的故事。
對主管認錯之前,先問自己為何犯了這個錯?如何才能避免再犯相同的錯?列出導致錯誤的原因,並練習如何向主管陳述。

2.解釋發生什麼事。
面對主管時,讓主管主導對話。輪到你說話時,客觀地陳述事實,不要指責別人,也不要自我防衛。

3.說明你學到什麼。
告訴你的主管,經由錯誤你發現了什麼。誠實面對主管,利用這個機會顯示你的開放性,以及從錯誤中學習的意願。

4.解釋事件過後,你為什麼變得更好。
要讓主管瞭解,你犯的錯為什麼有價值,並且承諾這個錯誤不會再發生。

5.表達感激。
感謝主管願意撥空和你談話。感謝也代表一種結束,雙方願意拋開問題,重新開始工作關係。

6.繼續。
當問題已經解決,你可以繼續往前。也許你還是有點難過,但是不要一直陷溺在情緒裡,這只會影響未來的績效。

無知,是最大的錯
6個原則,都是在告訴犯錯者,必須展現認錯的誠意,拿出實際行動不再重蹈覆轍。

集智館文化總經理梁學渡,初出社會時,在一名政治人物身邊擔任幕僚,有一次,他的老闆上談話性節目,製作單位同時邀請的來賓,竟是敵對陣營參選人。

事後,梁學渡的老闆非常不高興,在電話中尖酸叨唸他一頓,雖然只有短短67分鐘,梁學渡卻覺得度秒如年。

他學到一個教訓:「無知」是最大的錯

身為幕僚,他有責任去瞭解老闆面對的政治生態。

從此,不管是老闆友好或敵對陣營人士發表的文章,他一定找來看過一遍。

「如果不喜歡被罵、被酸,就一定要學會做事更周延。」

梁學渡說,許多人在犯錯後都不願面對現實,甚至有1��10的人會選擇消失,也有一些人乾脆用低標來處理事情,「但真正有成就、有自信的人,會選擇正面面對自己的錯誤。」

提高對錯誤的警覺性
有些人不是不認錯,而是根本不知錯。

羅雅君在電子業服務時,公司要導入一套執行系統,羅雅君覺得A方案對使用者太複雜,B方案比較有利於工作執行,但主管從整體考量,認為A方案較適合。

羅雅君不死心,堅持一定要用B方案,到了導入後期發現,問題果然超出預期,遠不如A方案來得簡便。

「我那時才理解主管說的,做事不能只圖眼前的方便,」她說,「很少人是死不肯認錯的,多半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認錯最困難的在於「知錯」。

林瓊瀛認為,要提高對錯誤的警覺性,必須做到兩件事:open-minded(心胸開放)以及自省。

心胸開放是要能聽進去主管、同事的建言;當別人告訴你有錯時,不要情緒化,懷疑對方在挑剔你、針對你,「要跳脫情緒去思考原委,」他說。

而自省則是作情境分析。

在顧問業服務多年,林瓊瀛保持一個習慣,即使再忙碌,也會抽空思考,今天在人、事、情、物上面有沒有做錯?

「就像是我們跟客戶做完briefing(簡報),之後一定會再做一次de-briefing(簡報檢討)一樣,自我反省:Can we do it a better way(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不要單一思考,認為沒有其他解法了。」

當然,要坦然面對錯誤並不容易,「認錯是對自我價值和自尊的一種否定,誰願意承認『我很笨』?」

林瓊瀛說,如果一個人一天到晚都被人糾正,自我價值會崩解,心情也會受到打擊,「認錯時傷害自我價值體系是必然的,但要學著去淡化。也就是佛家講的:面對它、處理它、放下它。」

沒犯錯,就要堅持原則
有錯要認,但沒有錯的時候,就要堅持原則。

「認錯不是工具,」梁學渡舉例,他曾經遇過客戶犯錯,卻怪罪到他們公司身上的情形,第一次他會先道歉,「讓客戶感到服務不周,當然應該要表達歉意。」

倘若客戶得寸進尺,接連提出指控,他會採取「認清事實、溝通事實」的策略,去釐清對方究竟是在發洩情緒,還是藉機討價還價?

「若是不對稱的指責,一定要進一步溝通清楚,而不是對方要什麼就給什麼。」梁學渡說,他會在溝通過程中讓客戶瞭解,目前能為他們做什麼,有哪些要求則是恕難照辦。

客戶若在氣頭上,就算有理也講不清,要等到氣消之後,才會冷靜思考整件事的合理性。

所以在溝通過程中,要表達處理善後的誠意,充分展現自己負責的決心,並表明會優先處理客戶抱怨的問題。

梁學渡認為,面對客戶跟面對主管指責犯錯的態度很類似,「若知道自己沒錯,在過程中一定要冷靜,要堅持立場,但要依對方意願調整處理的方式。」

認錯,是加分不是扣分
世界上沒有不犯錯的人,錯誤也不只發生在職場,而是發生在生活周遭。

林瓊瀛認為,「認錯並不會貶損一個人的價值,好好的認錯,解決犯錯所造成的問題,反而會提升你在他人眼中的credit(評價)。」

Happy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只知講理,是一個盲點。

通常越有知識的人,越相信講理就可行遍天下。

講理也許可行遍天下,但行到家裡就不通了。

家裡的老婆就是不和你講理的人。

常常有那麼一種男人,在外面人稱教授,開會時儼然專家。

面對一屋子的人演講,能引經據典、侃侃而談,聞者莫不折服。

但走進家裡,面對識字不多的老婆,

說盡天地間的大道理,說得唇焦舌乾,就是不能使老婆講理。

他始終不明白一點 ── 夫婦並不是講理的關係。

要想想看,她當初嫁給你,豈因為你擅長講理哉?

實指望你疼她、寵她一輩子也。

如今你忘了疼她寵她,動輒要和她講理。

你很講理,會講理,能把白馬說成非馬,

她早就知道,她就是不吃你這一套,你便有一百個理又待如何?

其實你只要略施小惠,稍表殷勤,說句感性的話,

送個小禮物,眉目間表示未忘對她好,

你就是一百個理通通不對,她也願意聽你的。

女人之於男人,只要你對她好。

你對她好了,你作強盜,她願意作強盜婆;

你作漢奸,她願跟著你挨罵。

但你不疼她,你再偉大,你是聖賢帝王,講不講理一概與她無干 ──

這是把事情說得極端了。

重要的是她的基本意識型態如此,你要和她講什麼理?

有一天,如果碰巧她在和別人講話,你不妨注意聽聽。

你會猛然發現,原來她和別人講話,

是很講理的!可見她只是不和你講理。

她故意不和你講理,當然是暗示你要以理之外的感覺對待她。

可惜你從柏拉圖讀到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

涉理深矣,迷於理亦深矣,聰明一世,

就是想不起該什麼時候講理,什麼時候不必講理。

當年蘇格拉底一生誨人無數,就是與妻子說不通理。

蘇格拉底,智者也,尚有不逮,你我又待如何?


每一株玫瑰都有刺,正如每一個人的性格中,都有你不能容忍的部份.....


愛護一朵玫瑰,並不是得努力把它的刺根除,只能學習如何不被它的刺刺傷,


還有如何不讓自己的刺刺傷心愛的人******
 

 

rose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樂觀不夠,悲觀不愁,你需要的是 - 正面思考的威力

商業周刊 第974 2006-07-24 撰文者:鄭呈皇 研究員:陳竫詒


一項權威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正面思考的人,不論薪資與健康,都比負面思考的人來得好,在這個挫折叢生的年代,你必須學會正面思考,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今年九月份,全世界將出現第一所教導學生如何「正面思考」(positive thinking)的高中——英國的威靈頓公學(Wellington College)。

這所貴族學校,成立於一八五三年,位於英國的蘇格蘭鄉間,占地 四百英畝 ,是英國第一高升學率的私立寄宿學校,校友包括瑪麗皇后的弟弟、動物農莊作者喬治歐威爾、英國詩人艾瓦特、香港前港督葛量洪爵士等名人。

下學期開始,該校全校八百名穿著藍色開領毛衣、白色襯衫制服的學生,每週將由劍橋大學教授親授「幸福課程」,學習如何利用正面思考,獲得幸福與快樂。

該校校長曾在哈佛大學開課教導「正向心理學」,有感於現在環境過於複雜與競爭,學生畢業後不知如何處理挫折,容易成為負面的人。因此,「現在學校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學生成為開心有安全感的年輕人,這比講授教育部規定的課還重要,」他說。

威靈頓公學這個消息公布後,立刻引起了《TIME》、BBC等國際媒體報導。

二十一世紀新顯學: 
第一堂「正面思考」學校課程問世


不止威靈頓,去年,英國劍橋大學也首度成立正面思考研究中心。而在美國,擁有百年歷史的哈佛大學,也於去年首度開設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成為全校最受歡迎的課程,今年該門課程選修學生不僅較第一年成長近三倍,還遠高於第二名的經濟學原理。

「正向心理學成為二十一世紀的顯學,原因在於現代人越來越不快樂,外在環境越來越差。」台大心理系教授鄭伯壎一語道破。

對抗挫折,已成為全球最熱的議題。西元二○○○年,「正向心理學」被首度提出,它顛覆學界長期研究負面病徵的傳統,點出「正面思考」對人們幸福扮演的關鍵角色。短短六年內,相關期刊論文超過兩萬篇,心理學「第四次改革運動」正式揭幕,並在全球的學界、教育界、企業界掀起一股熱潮。

 

何謂正面思考?指的是,在遇到挑戰或挫折時,人們會產生「解決問題」的企圖心,並找出方法正面迎接挑戰。反之,負面思考就是一遇到挫折,人們就被負面情緒打敗,責怪自己、環境,最後選擇退縮、放棄或報復。

例如,趕不上公車時,負面思考者的第一反應是「為何我會這麼慢到」、「公車為何開這麼快」,怪罪自己或環境,做出「那不去上班了」的決定。然正面思考的人卻思索,「那現在該找替代方案例如坐計程車」、「或者告訴對方自己會晚點到」,繼續完成計畫。

定義:
受挫會力圖解決問題,找方法迎戰


美國賓州大學教授賽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也是首度提出正向心理學的權威,發表了一份長期研究。他從美國大都會人壽的一萬五千名員工中,篩選出一千一百名做為觀察對象,對其進行五年長期追蹤後發現:正面思考的經紀人業績,比負面思考的人高出八八%,而負面思考者離職率是樂觀者的三倍。正面思考之威力可見一斑。

《帶衰老鼠死得快》一書中也提到,越多挫折不是壞事,從中保持正面思考的人,反而能在未來職場人生裡越成功。書上舉出林肯、華特迪士尼等二十一個不同領域、全球知名的「不敗達人」,他們共同際遇都是越挫越勇、越衰越成功。

資誠會計事務所所長薛明玲,就因正面思考熬過職場上最大一次挫敗。一九九五年八月初晚上,身為國票簽證會計師的他正與人聚餐,有人急忙跑來跟他說:「你的國票出事了。」

他立刻回家打開電視,「台灣金融史上大金額的基層員工舞弊案,虧空一百零二億元」,斗大標題出現,「完蛋了,我會不會因此被扯入,甚至被關。」「這樣下去,我家人、好不容易打下的基礎不就全毀了……。」他倒吸一口氣,關掉電視,走進書房,開始思考。

 

一個聲音慢慢浮現,「我應該冷靜思考事情的本質,解決問題。」他告訴自己不要驚慌,回想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在書房裡,他思索自己在這件事情的位置是否構成違法,將疑慮點一一拿筆寫下來,如果負面情緒出現時,他就告訴自己不要去想。

他利用一天把事情想透,確認「自己沒有做錯」後,他開始思索策略。他第一步就是跑到重慶南路的三民書局,把架上所有關於商業法、會計法等一、二十本全部抱回家,從第一頁開始研究;然後甚至自己預先寫好每日新聞稿,一旦有人抹黑他,可以立刻澄清。

就這樣,他在書房裡一星期,將整個案情梳理一遍,期間一如往常上班,最後平安度過,更因沉著冷靜面對事情贏得掌聲。

然而,你會問正面思考有什麼難?事實上,正面思考不容易。

現況:
受挫時正面思考者不到一成


從心理學實證方面,「激勵理論」的學者寇菲(Cofer)研究指出,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高達九成以上的人會選擇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而正面思考者的比率低於一%。

而在醫學上,一個人性格樂觀或悲觀,五成因素來自遺傳,甚至包含體質。一般來說,樂觀者的思考路徑比較問題解決導向,容易正面思考;悲觀者則較易淪為負面思考,尤其若不自知形成思考慣性,負面思考程度將越來越嚴重,甚至引發憂鬱症。

對於負面思考的人,「越來越多的實證顯示,不論是兒童、集中營的倖存者,或是東山再起的公司,正面思考的復原力是可以學習的,」《哈佛商業評論》指出。

進化:
不斷練習改變思路,能強化正向能量


其中,主要的關鍵在於,更改自己的「負面腳本」,透過臨床心理學常用的ABCDE原則,將負面人生轉為正面向日葵。

 

負面思考的人,都會從不愉快的事件(adversity)中感受到「無助」,認為自己無法改變現況,因此形成負面腳本的信仰(belief)。他們認為, 無論遇到什麼事情,到最後都會壞的後果(consequence),久而久之,他就失去對事件的理性判斷,而用負面腳本做成負面決策。

但這時候,只要在思考路徑裡加入兩個步驟,分別是反駁(disputation)與激勵(energizing),就可以將負面轉成正面思考。反駁意指,對自己預設的負面腳本、負面決策進行反駁;激勵則指,強化自己轉向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能量。

例如前例公車開走,我因怪罪自己,索性不去上班,這時對於負面情緒就要提出反駁(心裡的另一個聲音),提醒自己無法解決問題,應該要想別的方法,例如坐計程車。最後,還要鼓勵自己下次一定可以做得更好。透過不斷練習,就能在遇到挫折時,將負面思考轉向正面感激。

由負轉正,這件事難度很高。《哈佛商業評論》在「如何激發復原力?」一文中就點出,正面思考能力強的人,有三種特質:一、能夠坦然面對現實,二、擁有深信「生命有其意義」價值觀,三、即時解決問題的驚人能力。

而天生不具上述特質的人,就需要不斷的演練ABCDE法則,將其內化為習慣,這需要紀律、友人與親人的鼓勵。而一切演練的動力,都源自於人們對生命意義的肯定。

只要善用正面思考法,哈佛醫學院一項為期六十年的研究計畫中就發現,人們的正面思考能量會隨著人生歷練而提升。例如,原本只有五十分的正面能量,若遇到七十分的挫折時,人們可能會轉成負面思考,一蹶不振。但透過不斷練習,正面能量就可能變成七十分,面對更嚴峻的挑戰。

然而,這裡有個迷思亟需被打破:「樂觀者就是正面思考,悲觀者則是負面思考,而且正面思考是無法學習的。」

迷思:
樂觀不等於正面思考,悲觀也能成功


事實上,樂觀者若樂觀過度,凡事以為天絕對不會塌下來,「根本不去解決問題,這也屬於負面思考,」精神醫師江漢光解釋。換言之,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以致不去解決問題,都是負面思考。

 

但悲觀者,就一定會被挫折擊敗、無法成功嗎?答案是否定的。若你悲觀,卻擁有解決問題的企圖心與方法,你就是正面思考者,或是所謂「防衛型的悲觀」(defensive pessimism)。擁有這種特質的人當遇到挫折時,會「想到最壞的情況,並思索如何解決」。他們雖然不同於樂觀的人,但也會在職場上有良好表現,而其與悲觀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動力。

「一個企業需要樂觀者,同樣的也需要悲觀者,」塞利格曼指出,像業務、行銷創意人員最好是樂觀特質擔任,但財務長、研發人員最好是稍微悲觀的人來擔任較好。

事實上,不止學界,連企業界也開始重視正面思考,他們希望工作的員工都能學當「向日葵」。

隨著企業科層組織規模急速擴增,培養正面思考的解決能力更顯重要。

趨勢科技亞太區個人消費產品事業群總經理丘立全認為,組織急速擴張,越來越多員工因為不懂正面思考解決問題,只會把問題丟給主管或同事,最後變成主管與員工花大部分的時間在丟問題,而非處理問題,造成績效下降。

去年,趨勢科技全球主管就在台北閉關,進行「丟monkey(猴子)」的教育訓練。丘立全解釋:「在職場工作,每天遭遇的困難一定比快樂多,」這些困難就象徵著猴子,「唯有幫員工往正面思考,丟掉猴子,才能讓組織往上成長。」

丘立全說,過去員工遇到困難,總立刻向他求助,而他通常二話不說開始解題,「但這樣並不能幫助員工自行解決問題」,反而讓員工養成遇事推託不處理的負面想法。

現在,他先請員工自己思考,究竟困難的地方何在?讓員工學習自己分析各種解決方法。「透過這樣的訓練,過去每天會一直丟猴子過來的員工,現在則慢慢減少。即使有再丟過來,也是思考過後依舊無法解決的猴子。」丘立全笑說。

 

人生最大的禮物:
透過挫折洗禮,能讓人更成熟

七月九日理律法律事務所負責人陳長文發表了一篇文章:「代間的省思——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文中對於人生的挫折,與如何用正面思考處理挫折,有著精闢的見解。(全文請參閱《商業周刊》):

「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希望大家畢業之後,能夠先經歷一連串的挫折,因為只有逆境,才能激發自己的潛力,讓自己認清人生的真諦。

有 一次甲骨文的執行長艾利森(Larry Ellison)應邀到耶魯大學對著一千名畢業生演講,他對著在場的耶魯高材生說:「今天我看著我的前面,並不是看到擁有光明前程的一千個希望,我看到的 事實上是一千個失敗的人,我沒有看到一千個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我看到的是失敗的人。為什麼?因為我艾利森,世界第二個有錢的人,是大學的退學生,而你們 不是。」他接下來說,「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世界上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第一有錢的人,他也是個退學生,你們不是,還有一個人叫做艾倫(Paul Allen),是比爾蓋茲合夥人,他是世界第三有錢人,他也是一個休學生,你們不是。」

兩年多前,我所服務的理律法律事務所經歷了 嚴重打擊。一位資深員工捲走了客戶約三十億的款項。那件當時痛心至極的災難,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卻是人生最重要的禮物之一。透過那次事件,我有機會更深層 的認識人性、反省自己,更深層的思考人生意義,經歷那樣的挫折,會讓自己發現許多不曾想過的盲點。

「包裹在挫折外表下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成長禮物,」陳長文說。的確,不管在職場、或在人生的道路上,唯有通過每次挫折的洗禮,才能更成熟。而不被擊倒的背後,根源於正面思考的力量。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