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我的功課 (2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Peter Demetz 義大利木彫藝術家

2010_all'entrata sul palcoscenico 120x100x40.jpg 2010_all'entrata sul palcoscenico120x100x40

2011_uscita dal palcoscenico 120x100x40.jpg2011 uscita dal palcoscenico 120x100x40

2009_acqua salata 59x41x18.5.jpg 2009_acqua salata 59x41x18.5

realistic-wood-sculpture-peter-demetz-18.jpg 2014_Two friends by Peter Demetz.jpg 2014_Two friends2005_Peter_Demetz_Maria Teresa e Gerald,50x44x15 cm.jpg 2005_Maria Teresa e Gerald,50x44x15realistic-wood-sculpture-peter-demetz-1.jpg 362114a51b4528bf2ae2dbcbb8885b41.jpg realistic-wood-sculpture-peter-demetz-3.jpg 2012_la partenza 70x60x19.5.jpg 2012_la partenza 70x60x19.5cmrealistic-wood-sculpture-peter-demetz-101.jpg realistic-wood-sculpture-peter-demetz-12.jpg  

2010_il ricordo 60x49x17  2010_il ricordo 60x49x17cm
2010_coming soon 120x100x40cm2010_coming soon 120x100x40cm

 80247a893fa5def312210c47e36df739  

 

官方網站 http://www.peterdemetz.it/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兒買了票邀請老爺和我去看攝影展。幸福吧!

 2013_0326_144156  

 

        第一幅照片THE PICKET LINE就讓我震了一下,時間、地點都恰好有點因緣。正在看的書故事就發生在1942年,二來兒子正在Michigan讀書,常去底特律。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設立於1917年。

            1942年開始設立 

        普立茲現場新聞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普立茲特寫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本次展出 1942 ~ 2012 年為止70年間的得獎作品,一次很完整的展出 

 

1940

勞資的對立,暴力真的可以解決問題?

二次大戰期間亞洲戰場中掙扎生存的人民

1943

死傷的軍兵,十分像孩子佈置的戰場,龐大的身軀,熟悉的面容…天啊!這是真的!

劫後歸來擁抱兒女,我,無法放手……

戰爭中的勝利,暫且忘了那些倒下的

火災中情急的逃生者

少年射殺盤查的警員,壞消息讓人沮喪

洋基棒球3號Babe Ruth功成身退 全場球迷起立致敬,1949年總算有點讓人感受點安靜了。

 

1950

航空展中表演機在眾目睽睽下墜落

韓戰,斷裂的橋,仍然是交通要道

足球賽事裡白人公然對黑人球員施暴,白人優越至今仍有殘塵餘燼

鞋底破洞,昔時政治人物是否較有理想,不為金錢所驅?

車禍的生死救援

孩子遇難的父母,悔恨吧!

失事在院子裡的空難

遊輪船難,沈船不過 9 分鐘而已

警察與孩子的對話,肯彎腰的大人,也很可愛。

孩子在街口車禍喪生

 Pulitzer Prize  

1960

戰爭持續中,戰是仍然在古巴、波多黎各、越南進行中

暗殺、刺殺槍殺也充斥在政治上

殺人無數,今日換人殺我,神父,依然為其禱告救贖靈魂

政治人物,該如何化解冤結,讓世界平安點,請神賜點智慧吧!

戰場神父的存在必要

對待敵軍,對待告密者,該如何做?

淪為難民,該如何護全子女

意外時有可能

黑白,原罪的抗爭,強勢的一方慣用暴力解決。

60年代結束在馬丁路德金博士的葬禮上。

 

1969_Martin Luther   

1970

越戰陷入膠著,投入更多的軍士,更多的殺戮、更多的難民、更多無依的孩子,戰爭的殘酷與無理讓人心冷。

反戰也有死亡的可能

災難不肯隱去,人禍天災,人何其渺小如何爭得過去?

種族意識萌芽對立升高,就因為膚色不同彼此互相攻擊殘殺?

容譽的旗幟攻向同一方土地上生養的同類

有人瘋狂的追殺陌生人,有人追殺自己人

有人追殺金錢操縱者,上帝你是不是忘記了什麼?

堅強的人啊!挺立著

可以清理戰場歸去是多令人狂喜啊!

 

 1974  

1980

伊朗、巴基斯坦、利比亞、以色列、薩爾瓦、羅得西亞多戰爭持續著,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全然消失,只剩下生存,最後連生存也是不可能了!彼此殺戮只為消滅,消滅之後呢?活著的人又該如何?

貪婪的菲律賓總統馬可仕下台了

非洲 埃塞俄比亞飢餓讓孩子沒有長大的機會

政治人物該你負責嗎

美國境內流竄著種族藥物毒品遊民

墨西哥邊界的偷渡客

農莊因穀物價格波動及利率的調升陷入破產絕境困擾著政府。

努力58個小時救援一個跌落22呎深井裡18個月大的小女孩,是一種救贖!

1988_baby girl rescued

教育生活應該可以稍加變革了吧!

1989_class act  

OLYMPICS IN LOS ANGELS以秒計算的勝利振奮人心

 

   

1990

民主思潮從天安門燒起,一路燒到蘇聯戈巴契夫的雕像倒下

南非 索韋托殘酷地燃起人形火把

已然死去的美軍被拖曳過索馬利亞的大街任人踐踏

歸來可以看見你,可以擁抱你的體溫,放不開我的雙手啊

禿鷹等著啄食奄奄一息的蘇丹女孩

海地的政權叛亂暴動

盧旺達叛軍與政府軍戰況綿延,人民飢餓和病害瘧疾又來襲,民何以生

非洲 坦尚尼亞集體遷村流亡

肯亞的女人被蔑視的割陰

肯亞的男人激烈爆炸轟滅對立者的駐地

地球開始反撲,地震、洪水…向美國這塊沃土襲來

政治人物競選時媚態做作,轉過身去淫亂取樂

太多權力的鬥爭的暴行藉著正義的掩飾在洲際間橫行

想不透,為什麼需要殘害自己?藥物只能給予短暫的快樂,之後無止盡的空虛又該如何度過?何不去救援

還是有人揮汗鍛練著自己的身體,希望在競賽裡超越極限,他們是絕對可以大聲笑傲的一群!我們也為之振奮!

親愛的,21歲的你在哪裡

 1993  

2000

巴爾幹半島上人們在幾個國家間流竄,一道鐵網阻隔了多少家庭?

阿富汗人們朝頌他們的神址阿拉時,感受烽火中短暫的和平

有誰能體會在戰場上收到家書的心情?

有誰能體會苟活於連綿戰火中的驚懼

以色列政府軍驅離西岸的猶太人屯區,婦人螳臂擋車,下場當然淒然。

亞洲的緬甸軍政府大街上追殺著高唱自主的群眾。

多難的海地人群拔刀對峙,颶風狂亂大作以更淒厲的手段懲戒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嗎?

南美州 哥倫比亞火山熔岩噴發,人間煉獄

活下來的人,互相慰藉失去親人的痛,就算肢體殘缺,日子還是要繼續啊!

回來了,榮耀又與我何關?

美國這塊土地上,被許多人視為天堂樂土,有人由千里外至此謀生,多年後,思親的子嗣依著去路來尋

 

2003  

外侮也攻進來了,建築高聳的雙塔轟然倒下。

還有角落裡被欺凌的溫文少年拔槍出鞘,此時論說是非已遲,是天下人負了我也!

政府持槍替離異的一方從另一方搶回兩人共育的孩子,親子間出手搶奪,愛情何其脆弱?孩子情何以堪?這一生將如何親近父?母?

也有意志頑強的父母,抱著孩子穿梭來回抵抗正擴散的癌細胞,一場意志、醫藥、金錢的角力。

天災永不停歇,與火與社會地位、聰明才智無關,當他來襲只能挺身面對,走避無門。

山林火海更是觸目驚心,人類自認壯大的心智與力量很難比拼。

很巧,1999年得獎的照片是柯林頓因緋聞案道歉的表情,一付狼狽,身後從容不迫的希拉蕊,很大氣。

2009年得獎的是歐巴馬競選連任時在雨裡演講的照片,一副頑強堅定不妥協的神情。很帥。女兒說。我附議。

 2009_A vision of history_Damon Winter_A man on a mission  

2010

人生何其無常?滔滔水流,遠觀稱奇壯麗,當隨波逐流才知其不可逆,身不由己只能期待外援救命。

窗外的天空蠶食著肉體和心智

18歲少年,眼底一片茫然,此去經年軍旅,可對否?

悲慘的海地2008颶風狂亂舞過,2010地牛打滾,是怎樣的人文地理,很難想像。

聚集默禱,只求江湖鬥爭能從平日常走的大街上消失,平安度日而已啊!

阿富汗 科布爾街頭穆思林的孩子正盛裝參與慶典時,一聲巨響,爬起來看著就在幾分鐘前還拉著手笑鬧的朋友、兄弟姊妹或者父母血流斑斑在無生息的綠衣女孩,漆厲慘痛的叫聲,想沒聽見都難,一生的夢饜?仇恨?麻木?

伊拉克的戰場,烈日豔豔,滾滾煙硝,所有的殺戮在每個夜裡無聲無息一遍又一遍慢慢地慢慢地播放著,一次比一次清晰,這樣的夜,還要持續多久???

2012

 

       「新聞攝影

 

每一張照片後面都不只有一個故事。

新聞;是一個事件。不會單獨存在。一連串動作或一群人,有前因後果和中間經過。先用影像抓住你的視線,然後進入了解事件始末。

Pulizer Prize 是美國人設立的,表達的是美國觀點。串成的是美國歷史。

台灣受美國影響非常深,幾乎忘了自己的立場。

美國人自封自己是世界警察,他們參與的戰役不斷,但從沒有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發生過。所以,我以為他們不曾真正地嚴肅地審視過戰爭的可怕後果會延續多久?在戰場上的軍士親身體會隨時死亡的恐懼與隨後家庭的破碎,當他們卸下武裝回歸平常時,夜夜夢魘甚而崩潰。他們還是主動攻擊者,平民百姓呢?可曾想過當這種現象是普遍性存在時其後果如何?他們卻是被迫接受這種相殘的殺戮,只為,權力的搶奪!

 戰爭,人類獸性的結果。愈是貧窮落後的地區或國家,愈是烽火煙硝不斷。環境愈惡劣,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愈是欺凌那些能力較弱的人。

 人性,不過是理論的想像吧!

  

2013_0326_210241   

 

照片連結

http://ww2.ohiohistory.org/capture/ctm08.html

http://www.pulitzer.org/

http://listverse.com/2013/01/22/10-pulitzer-prize-winning-photos-and-their-stories/

http://angelinajoliegossip.blogspot.tw/2011/08/50-pulitzer-prize-winning-photographs.html

http://www.newseum.org/news/2008/10/get-the-picture-during-fotoweek-dc.html

http://www.documentingreality.com/forum/f240/pulitzer-prize-winning-photography-76373/

http://americasbestblogger.blogspot.tw/2011/08/pulitzer-prize-winning-photos-1942-2011.html

 

 

 

文章標籤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克·羅斯科,乳名Marcus Rothkowitz拉脫維亞語Marks Rotko1903 年9月25日-1970年2月25日)生於沙俄時代的拉脫維拉,1910 移民美國。年青時以兼職賺取費用求學,當過演員、場記、畫家、待者、挨過餓。1929年成為一所猶太教會的兼職教師,也是表現主義(Ten)十的創始成 員。後因患病、沮喪、憂鬱、酗酒及服用過量鎮定劑和抗憂鬱藥物,導致於1970年切斷靜脈自殺身亡。儘管他本人排斥被打上流派分類的標籤,但他的作品和畫 風依然被認為是抽象表現主義的典範之作。

Rothko自述:

「我不對顏色、形狀或其他元素之間的關係感興趣,我只有興趣表現人類基本的情感。」

「一幅畫不需要任何人來解釋那幅畫是什麼。如果是幅 好畫,畫本身自能表達,試圖去加上任何意義的批評家是非常自大的。」

「我們今天需要的藝評,只需要讓人寫下對畫的反應。」

Rothko 畫作的尺寸都非常巨大,對此Rothko有過解釋:

「歷史上巨幅畫的作用,是要表達一種莊嚴偉大和華麗的感覺。我的作品卻是要表達一種非常親密、人性的感 覺。」

「畫小幅畫是把自己放在自己的經驗之外,好像從一面立體鏡或縮小鏡來看自己的經驗,畫巨幅的畫,你自己就在裡面,這不是你決定的事。」

「作品是經驗 本身的一部分,而不是思考經驗的反映。」

「我想對那些認為我的畫寧靜的人說,不論他們的出發點是友誼還是觀察,我在每一寸畫面上暗藏了最強烈的暴力。」

Rothko談自己的作品,不會從意義面下手,他談的是感受性:

「比較正確的形容是『即將爆炸的寧靜』。」

Rothko高度地肯定直覺,與以往哲學家認為直覺與理性對立有所不同。

Rothko認為:「直覺是理性的最高表現,兩者並非相對。直覺是已死的知識的反面。」

「我的作品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統一。」

「一旦你寫下來,一旦你有系統地陳述,藝術就死了。」

「高貴、巨大和喜悅都是空的柱子,不可信任,除非它們內在填滿原始野性,滿到幾乎突起的地步。」

「只要迷醉就夠了,藝術沒有迷醉就不存在。」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最後的審判》(英語Last Judgement拉丁語dies irae)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畫家雕塑家米開朗基羅1534年1541年西斯廷禮拜堂繪製的一幅巨型祭壇畫。

《最後的審判》取材於《新約全書·啟示錄》故事,描繪世界末日來到時,基督再來,並親自審判世間善惡。畫中基督被聖徒環繞,揮手之際,最後審判開始,一切人的善惡將被裁定,靈魂按其命運或上升或下降,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這種兩極的世界,在壁畫中通過妥善的分割,形成一個個故事,整體顯現出一種螺旋式的動感。

此前,米開朗基羅受命於羅馬教宗儒略二世,創作了西斯廷禮拜堂穹頂畫《創世紀》。經過30年後,教宗保祿三世聘請米開朗基羅創作了此畫。此畫的創作歷時9年多。穹頂畫與祭壇畫的創作間隔,曾有歷史事件羅馬之劫發生,今天美術史上仍把這一時期作為文藝復興由最鼎盛轉衰的過渡期。

《最後的審判》這個巨大的壁畫有四層樓高,約1370公分,佔滿了西斯廷禮拜堂祭台後方的整面牆壁,描繪有400多個人物。他們是以現實和歷史中的人物為模特兒的,因此這與其說是聖經傳說中的末日審判,不如說是畫家依據的善惡觀對現實世界中人物的評判。

畫面大致可分為四個階層,最上層是天國的天使,畫面中央是耶穌基督,下層是受裁決的人群,最底層是地獄。 畫面構圖是 這樣安排的:上方與天頂畫相接處兩個半圓形畫面是一些無翼天使,他們正簇擁著基督受難時的十字架等物,左面一組抱的是十字架,右面一組抱的是恥辱柱。耶穌下方七個吹號角的天使正在喚醒死者宣示審判開始。畫面正中央雲端閃電中站著身軀高大、神態威嚴的救世主基督,他正舉起有力的右臂,表示審判開始。耶穌十二門徒聖母瑪麗亞環繞在旁邊,聖母瑪麗亞畏縮地抓緊頭巾和衣衫,屈身在兒子的右肋之下。左邊是基督的門徒和殉道的聖者們;左手背小梯子的,通常被認爲是亞當,後面圍紅頭巾的女人,是夏娃;還有一個體格壯實的老人,被認爲是聖保羅。右下方雲端是使徒聖巴多羅買Bartholomew), 手中拿著一張殉道時所被割下之人皮,這張皮畫的正是米開朗基羅自己,這是米開朗基羅的簽名或理解為對於信仰的態度。畫面下部是善惡兩部分人正受到重生的耶穌的裁決。畫面左側描繪的人物將升往天國的人群,右側則將打入地獄的亡魂。右下角水面的船上向亡魂揮舞船槳的是地獄的引渡人,冥神「夏龍」,坐上船的亡魂 將渡過阿克隆河打入各層地獄。米開朗基羅將他所厭惡的教宗儒略二世繪入了這幅作品,為了表達不滿他將教宗畫入下方地獄受蛇怪所撕咬。

米開朗基羅在描繪地獄風景時曾受到但丁神曲》地獄篇的啟發。整個構圖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形成了一個律動的圓形的以基督為中心的統一體。這樣,使眾多的人物和複雜的情節顯得統一、和諧。

米開朗基羅在揭幕這幅壁畫時,史無前例地把人物無論善惡都描繪成有醒目生殖器的裸體Carafa樞機對此加以強烈反對,認為在基督教最重要的教堂內,不能容忍如此的淫穢、「瀆神」和不道德。據說當 Cesena 向教宗抱怨時,教宗回答說他的裁判權沒有延伸到地獄,因此這畫像得以保留。但是米開朗基羅去世後不久,教宗就命畫家伏爾泰拉給這些裸體人物添畫了遮羞布條。這位畫家因此得了個「穿短褲的人」的綽號。

1596年教宗克萊孟八世索性想把這幅壁畫全部毀掉,幸被羅馬聖路卡美術學院的畫家們勸阻住了。

最後的審判由於長年受蠟燭燈薰染及氧化侵蝕畫面損壞嚴重,1981年至1994年由日本電視臺支援進行了大規模修復工作。還原了繪製當時的鮮艷色彩,並擦去了一部分遮羞布,還原了作品本來面目。


《最后的审判》局部

被毆打的權貴

耶穌受刑之柱

殉難的聖徒

殉難的聖徒

 

 

部份圖片來自    http://blog.19lou.com/10515264/viewspace-2211223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衛像David)是文藝復興時代由米開朗基羅1501年1504年雕成,用以表現大衛王決戰巨人歌利亞時的神態。高4.342公尺、重5000多公斤. 現收藏於佛羅倫斯美術學院。

大衛是聖經中的少年英雄,曾經殺死侵略猶太人的非利士巨人哥利亞,保衛了祖國的城市和人民。米開朗基羅沒有沿用過去的藝術家雕描述大衛時,多集中他割下歌利亞的巨頭,取得勝利的情景;側重他的臉部表情及身軀肢體,呈現出雙眉緊鎖怒目,全神貫注地直視前方,大衛迎接戰鬥時的狀態。在這件作品中,大衛是一個肌肉發達,體格勻稱的青年壯士形象。他充滿自信地站立著,英姿颯爽,左手拿石塊,右手下垂,頭向左側轉動著,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雙眼凝視著遠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線的遠處搜索著敵人,隨時準備投入一場新的戰鬥。大衛體格雄偉健美,神態勇敢堅強,身體、臉部和肌肉緊張而飽滿,體現著外在的和內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視著前方,表情中充滿了全神貫注的緊張情緒 和堅強的意志,身體中積蓄的偉大力量似乎隨時可以爆發出來。與前人表現戰鬥結束後情景的習慣不同,米開朗基羅在這裏塑造的是人物產生激情之前的瞬間,使作品在藝術上顯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態似乎有些像是在休息,但軀體姿態表現出某種緊張的情緒,使人有強烈的“靜中有動”的感覺。雕像是用整塊的石料雕刻而成,為使雕像在基座上顯得更加雄偉壯觀,藝術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頭部和兩個胳膊,使的大衛在觀眾的視角中顯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滿了巨人感。

米開朗基羅26歲受委託雕塑「大衛雕像」,30歲時完成,雕像由一整塊純白大理石雕成,米開朗基羅精研肌膚、血管紋路及關節,被推崇為古典藝術品的典範。1504年9月8日,大衛像首次在佛羅倫斯展出。

據傳大衛像原石來自阿爾卑斯山卡拉拉山開採而成,曾交予另一位雕刻家,但雕刻家發現石材硬度密度光滑,恐自己造詣不足,糟蹋瑰寶,後來才交予米開朗基羅。

  這尊雕像被認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值得誇耀的男性人體雕像之一。不僅如此,《大衛》是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思想的具體體現,它對人體的讚美,表面上看是對古希臘藝術的“復興”,實質上表示著人們已從黑暗的中世紀桎梏中解脫出來,充分認識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開朗基羅在雕刻過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熱情,塑造出來的不僅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運動在藝術上得到表達的象徵。作為一個時代雕塑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大衛》將永遠在藝術史中放射著不盡的光輝。 
    早期大衛像的裸露曾引起爭議,被強行穿上28片
無花果樹葉來遮羞。1527年佛羅倫斯暴動中被敲斷左前臂,也曾經遭受雷擊1991年還有瘋狂藝術家拿鎚子敲傷他的腳趾,都經細心修護復原。1873年原尊被遷移到藝術學院畫廊迄今,在佛羅倫斯,後繼者共複製有二尊大衛像擺放在公眾場所展出,一尊是在米開朗基羅廣場中央,另一尊在市政廣場的大門前。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ounaroti,1475-1564)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雕塑家、畫家及建築家,一位多才多藝的博學的藝術大師。他集雕塑家、畫家、建築家、詩人、作家於一身。他畢生致力於創作,在長達7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歷經坎坷,創造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精美作品,為人類文明增添了不朽的篇章。他的雕塑作品《大衛》直到今天還是每一個學畫的人必須臨摹的教材。

米開朗基羅代表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最高峰,他創作的人物雕像雄偉健壯,氣魄宏大,充滿了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在寫實基礎上注入了非同尋常的精神力量,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米開朗基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映。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米開朗基羅出身於離佛羅倫薩不遠的卡普里斯的一個貴族家中。其父曾擔任奎奇市和卡普里斯的市長。米開朗基羅出生後,體弱多病的母親法蘭西斯卡無力照料他,把他送到附近塞提雷諾小鎮由一位奶媽餵養。塞提雷諾鎮是一個林地茂盛、青石藍天的地方,盛產大理石。奶媽的丈夫是當地採石場的工人。米開朗基羅在這個山區小鎮度過了大部分的童年時光,整天與奶媽的石匠丈夫在一起,玩弄他的工具,觀看他砸石頭。藝術家日後回憶說:“如果我還有些值得稱道的東西,那是由於我出生在空氣清新的山區;正是奶媽乳汁的哺育,使我學會了用鑿子和錘頭來製作雕像。”

  米開朗基羅幼年喪母,10歲時隨再婚的父親搬到佛羅倫斯居住,並開始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此時的佛羅倫斯正在成為全歐洲藝術活動的中心。在文藝復興這樣一個藝術、智力和精力重生的時代,米開朗基羅被城市中豐富的藝術品深深觸動,執意要成為一名藝術家,儘管父親不願兒子成為地位低下的藝術家,但最終還是順了他的心願。在他13歲時,把他送到佛羅倫斯最受尊敬的藝術家吉蘭達約的作坊當學徒。米開朗基羅在此接受了在新鮮石膏上做壁畫的全面技術訓練。他開始時跟著當時佛羅倫薩著名畫家多美尼科•基朗達約學習繪畫,後來又在羅倫佐•德•梅迪奇的指導下學習雕塑。梅迪奇家族大量的藝術藏品,更使米開朗基羅大開眼界。

  一年以後,他轉向著名雕塑家多納太羅的學生貝爾托爾多學習雕塑。米開朗基羅在14歲時正式嘗試雕塑作品,幾天之內就成功地完成了神話中牧神頭像的雕塑。他的才華引起了佛羅倫斯當時最有權勢的人物洛倫佐美第奇的注意。這位藝術和學術活動的慷慨資助人邀請14歲的少年到自己的宮殿居住。此後,米開朗基羅每天和洛倫佐及圍繞在他周圍的一些知名人士共進午餐,接觸到許多思想家、藝術家。在與他們的交往中,米開朗基羅深受人文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他們所崇尚的世俗之美帶給他強烈的震撼。16歲時完成第一件雕塑作品《階梯旁的聖母》以聖母懷抱嬰孩耶穌側身坐在梯旁的姿勢,表現了當時雕刻中罕見的粗朴壯實的形象,其才華立即得到老師和贊助人的認同。1492年,羅倫佐去世,米開朗基羅幸福的少年時代也隨之結束。

階梯旁的聖母

1496年,米開朗基羅來到嚮往已久的羅馬。不久,他創作了《哀悼基督》。這件早期的雕塑作品已表現出他很高的藝術造詣。在這幅作品中,死去的基督安臥在母親的膝上,母親俯視著兒子,充滿了憂思與愛憐。整件作品給人以既悲哀又優美的感覺,展出後便立即在羅馬全城引起了轟動,人們怎麼也沒想到,這是一位不足25歲的新秀雕塑的作品。

哀禱基督

在羅馬,米開朗基羅接觸到古代大師的作品,他的技藝有了進一步提高。1501年春,他重回佛羅倫薩後,創作了雕像《大衛》。

大 衛》是米開朗基羅的成名作,取材於《舊約》中的神話故事。古代以色列的大衛王,少年時曾是牧童。有一次他到前線給與敵人作戰的哥哥們送飯,遇到兇悍的敵方巨人哥利亞正在逞兇,在危急的時刻,大衛用甩石機殺死了哥利亞。米開朗基羅把大衛塑成一位健壯的青年,表情剛毅,目光炯炯有神,微低著頭,側目怒視前方, 左手握著搭在肩頭的“甩石帶”,似乎隨時準備給敵人以致命的打擊。雕像強烈地表現了一位正義戰士的無畏勇氣與力量。

為這座雕像,米開朗基羅花去了大約3年的時間,使它幾乎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境界。《大衛》的成功,使米開朗基羅成為當時最偉大的雕塑家。《大衛》被當時的政府安放在佛羅倫薩市政廳前的廣場上,直到今天,你依然能在這裏欣賞到這一傑作。

1503 年,因為他在佛羅倫薩的盛名,當時的羅馬教皇尤裏烏斯二世邀他到羅馬參加製作教皇陵墓,後因被嫉妒的藝術家讒言,工程被迫下馬。1508年,米開朗基羅重返羅馬,被迫為西斯廷教堂屋頂製作他並不擅長的壁畫。他當時的心情是悲憤的,不料此壁畫後來成為他生平最大傑作。

西斯廷屋頂壁畫面積達 500平方米左右,是美術史上最大的壁畫之一。米開朗基羅在大廳的中央部份按建築框邊畫了連續9幅大小不一的宗教畫,均取材於《聖經》中有關開天闢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別名為《神分光暗》、《創造日、月、草木》、《神水分陸》、《創造亞當》、《創造夏娃》、《誘惑與逐出樂園》、《挪亞獻祭》、《洪 水》、《挪亞醉酒》。這幅巨型壁畫歷時4年多才完成。由於長期仰面艱苦作畫,他頸項僵直,讀書信都要用抬頭仰視的姿勢。

這組壁畫中,以《創造亞當》最為出色。《創造亞當》的構思體現了米開朗基羅得到超凡的啟示的靈感,他以亞當的軀體為中心,亞當似乎剛從沉睡中醒來,舒懶地斜靠著,身體裏仿佛還缺少力量。但亞當年輕健壯的體魄被畫家表現得充滿著理想及至的美,蘊育著生機。亞當伸手去接觸那賜予他生命的上帝的手,為他注入活力。 這神指與人指的觸碰是整個畫面的焦點,也無疑是整個《創世紀》的象徵。而耐人尋味的是,米開朗基羅並沒有讓這兩隻手碰在一起迸發出神創的奇蹟。那相差一點點的距離成為了一個永恆的期待的瞬間,給人留下了永遠的想像的空間。

第二年,朱理二世去世,新教皇列奧十世決定為他前任的陵墓製作雕像。米開朗基羅製作了三尊大理石作品,《摩西》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件。在這件作品中,佛羅倫薩的雕塑性和羅馬的空間性和諧地同一於一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餘兩件創作分別是《被縛的奴隸》和《垂死的奴隸》,也屬於米開朗基羅最有成就的雕塑作品。

摩西







被縛的奴隸垂死的奴隸

米開朗基羅自畫像

 
  •  
 
  •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雅典學院》(The School of Athens),1509年,收藏於梵諦岡宮簽字大廳



拉斐爾·聖齊奧義大利文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本名拉斐爾·桑蒂Raffaello Santi),常簡稱拉斐爾拉丁文Raphael),是一位義大利畫家,亦是建築師。與李奧納多·達文西米開朗基羅合稱「文藝復興三傑」。拉斐爾所繪畫的畫以「秀美」著稱,畫作中的人物清秀,場景祥和。

他的著名宗教畫聖母系列將宗教的虔誠和非宗教的美貌有機地融為一體;他的畫即使是《聖喬治大戰惡龍》的場面看起來也是平靜安詳的。他為梵蒂岡教宗居室創作的大型壁畫《雅典學院》是經典之作,他將柏拉圖亞裏斯多德,將基督教和異教,統統融合在一起,創造出和諧的場面。同時也創作出許多著名的肖像如:「教宗利奧十世像」。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畫作一樣。拉斐爾於1520年高燒猝逝於羅馬,終年37歲。

拉斐爾出生於義大利西北威尼斯佛羅倫斯之間馬爾凱省的一個小鎮烏爾比諾(Urbino),父親是公爵的法院畫家。拉斐爾在父親的感染下,拉斐爾年幼時就對繪畫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拉斐爾之母於1491年逝世,當時拉斐爾只是八歲,父親在1494年八月一日再婚。十一歲時成為孤兒,拉斐爾的正式監護人變成他唯一的叔叔。年幼時跟隨父親學習繪畫,後來轉為跟隨貝魯吉歐的畫室學習繪畫,在1500年出師。

拉斐爾在斐路幾諾的畫坊受到了嚴格的技法訓練,他還學習的數學,透視學,解剖學,化學,建築學,文學和哲學等各種科學社會知識。他是一個很善於學習的人,模彷能力很強,擅於吸收前輩的成果。

1504年,21歲的拉斐爾繪畫了《聖母的婚禮》。此作品甚至超越了貝魯吉歐,不論是構圖或形象塑造也有創新。尤其是作品中聖母瑪利亞及其夫約瑟的端莊、文雅、畫面之平衡和背景描繪,均為罕見的作品。

1504年時,拉斐爾居留在佛羅倫斯,他受當地的共和政治、民主精神和人文主義思想所影響,同時亦學習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構圖和米開朗基羅的人體表現和風格,使他的風格日漸成熟,從而迅速和兩人齊名。

他所繪畫的聖母畫像都以母性的溫柔以及青春健美,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其中最有名的是《安西帝聖母》、《草地上的聖母》和《佛利諾的聖母》。1513年-1514年年繪畫的大型油畫《西斯廷聖母》,由聖母和聖徒組成的三角形構圖,莊重均衡,聖母和耶穌表現了母愛的偉大。另外,《椅上聖母子》、《阿爾巴聖母》都是他完美無瑕的作品。

1509年,他被羅馬教宗朱利歐二世邀請繪畫梵蒂岡壁畫,其中位於簽字廳的壁畫最傑出。這些壁畫分別代表了神學哲學詩學法學這四個人類精神活動,作品表現與建築裝飾的充分和諧,莊重顯明、豐富多彩。他在這段期間的重要作品還包括《埃利奧多羅被逐出神殿》、《波爾申納的彌撒》、《波爾戈的火警》、《加拉泰亞的凱旋》等。他在23歲時繪畫自畫像及《西斯廷聖母》。而代表作是描繪一位學者的《卡斯蒂廖內像》和描繪一位女郎的《披紗女子像》。在1520年的春天,已患重病的他仍在繪畫《基督變容》,最後因他逝世而未能完成。






聖母的婚禮

    「聖母的婚禮」大型祭壇畫.是拉斐爾早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是他向維提和斐路幾諾學習的一個終結。他很滿意這幅畫,第一次在自己的作品上簽上自己的名字。當時他才21歲,可以是他卻已畫的很出色。

拉斐爾這幅畫取材於基督教傳說,是瑪利亞和約瑟根據上帝意志結婚的故事。生動地表現這一戲劇性情節。畫的中央瑪利亞在主教的撮合下,戴上約瑟的指環(指環象徵結婚)。站在瑪利亞身旁是她的女伴,站在約瑟身邊的是一群求婚失望的青年,其中有一人生氣地折斷了手中的樹枝,唯獨約瑟的樹枝開了花。畫面的背景是一座描繪精緻又宏偉的教堂,是一圓頂建築,它有助突出畫中人物,同時與這半圓形畫幅外框也顯得十分協調。





《西斯廷聖母》為拉斐爾“聖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風格而聞名遐邇。這幅祭壇畫,指定裝飾在為紀念教皇西克斯特二世而重建的西斯廷教堂內的禮拜堂裏的。最初它被放在教堂的神龕上,至1574年,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裏,故得此名。現為德國德累斯頓茨溫格博物館古代藝術大師館收藏。




  

        阿爾巴聖母  1511  布面油畫  直徑98釐米  華盛頓國立美術館
   
  因其收藏者阿爾巴公爵而得名。畫作取材于傳統宗教題材,描繪聖母子與施洗約翰沐浴在暮色黃昏中時的親情關係。畫面上,聖母席地而坐,膝上坐著聖嬰耶穌,身 邊坐著年齡稍大的施洗約翰。也許是閱讀《聖經》疲累了,聖母左手拿著剛剛合攏的《聖經》,右手愛憐地搭在膝邊的施洗約翰身上,以一種愛憐而靜穆的目光,觀 望著兩個幼兒的玩鬧。三人的目光此時都疑聚到那個小小的十字架上,仿佛都預感到聖子耶穌將為救贖人類的罪惡而奉獻生命的沉重與悲壯。黃昏暮色中,夏日芳醇 清新的陽光,灑落在有農莊和起伏山嶺的遠景上,給畫面塗上一層憂鬱的詩意氣氛。整幅畫人物姿態十分自然,卻形成一個非自然的出色的平衡構圖。舒緩柔美的動 人曲線,絲毫不差地勾畫出呈彎曲的圖像,成功地保留了一幅聖像所有的靈性

 


        聖母子  1504—05  板面油畫  58 x 43釐米  華盛頓國立美術館

 畫中,右邊的幾簇矮樹叢,把我們的目光引向了山上的那座小教堂。這使我們想到年輕的母親與她的嬰兒屬於宗教的世界。母親與孩子頭上環繞的兩道光環,是他們聖潔的標誌。拉斐爾無需用這種標誌來展現他所要表達的東西。他把年輕的母親繪得那樣甜蜜,夢幻般的臉畫得如此溫柔,當我們看著她時,我們想到的只能是聖母。
  她那雙大大的眼睛根本沒看任何東西,因為它們追隨著她的思緒。她正在沉思,似乎沒有注意到嬰兒耶穌把他的小腳放在她那只擱在膝蓋的手上。 她的另一隻手抱著嬰兒。當我們把她的雙手與臉放在一起理解的時候,我們感到她似乎已經忘記了嬰兒的存在,她在想著耶穌與他的未來前程。 與他的母親相比,小耶穌畫得比他那個年齡的男孩大是自然的。拉斐爾創作這個孩子的肖像的方式,確立了耶穌在畫中的重要位置。
  看聖母臉,我們可 以發現,她與希臘傑出的雕塑家普拉克西特利斯創作的維納斯頭像有著驚人的相似,這是因為,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藝術家,他一直在對古代藝術進行研究。但也有不同,拉斐爾把聖母的臉畫得更加溫柔,他把古代女神的神態畫得更精緻、更柔和,賦予了一件古代異教徒的藝術作品以新的基督教的含義。
  拉斐爾賦予了古代美新的生命。在他的畫中,古代藝術獲得了再生,並發展成一種新的不同的完美形式,拉斐爾的成就,代表了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最高水準。
拉斐爾,他為我們創造了女性美的典範,以至這種典範到今天仍是後輩們難以企及的;只有一個拉斐爾,他使聖母真正回到了人間,成為我們理想中柔美的化身。
   


 


《草地上的聖母》(Madonna in the Meadow),1505年,收藏於奧地利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拉斐爾用是俗話的描寫方法來處理聖母子這類老的宗教題材。它以現實生活中母親和兒童形象為模特兒,並把聖母瑪利亞和聖子耶穌加以理想化,從而體顯了人們良好的願望。他筆下的聖母不再是中世紀幽靈般的偶像了,而是活生生的、端莊、健康、溫柔、秀麗、心靈純潔、洋溢著歡樂和幸福的人間母親形象。

        在聖母身後是優美的田園風景,有兩個天真爛漫的胖娃娃,一個是耶穌,另一個是施洗約翰,在她的膝下嬉戲玩耍,沒有絲毫神秘色彩和禁欲主義氣味。

拉斐爾的作品富有詩意,人物形象表情豐富,栩栩如生,構圖簡潔明快。拉斐爾塑造的優美聖母形象一直受到人們喜愛,認為他描繪了典型的女性美。至今,義大利婦女還以他的聖母形象作為衡量女性美的標準。她們說,只有長的像拉斐爾所畫的聖母那樣,才能算是美貌的女子。

拉斐爾的聖母相不過是作者借瑪利亞之名來歌頌普通女性之美,這充份體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人文主義思想。普列漢諾夫在他的「沒有地址的信」中指出:「拉斐爾的聖母像是世俗的理想戰勝基督教的修到院理想的最突出藝術表現之一。」文藝復興時期有許多藝術大師都塑造過聖母像,但沒有一個達到了拉斐爾那樣的高度。

       




安西帝聖母》(The Ansidei Madonna),1505年,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



 

拉斐爾是最著名的聖母畫家,他所描繪的聖母容貌端莊秀麗,詳和聖潔,幾乎成了人們心目中理想的聖母典型。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興起,聖母子被描寫得更人性 化,而且美麗可愛,不似中世紀的聖像畫那樣刻板而嚴肅。這幅《小椅子上的聖母》圓形的畫面中,充滿著圓柔的節奏感和優雅的筆觸,畫面左下角的椅柱則提供了 構圖的穩定性。單純的背景烘托出明亮的主題 — 聖母子和小約翰,聖潔神情和極佳的和諧感渾然天成。


埃利奥被逐出神殿

    取材自聖經中的神話故事,猶太國王的軍官伊利奧多羅企圖搶走耶路薩冷的財寶,他被突然突然從天而降的神將驅逐。那個被打到在地上的軍官就是伊利奧多羅,裝財寶的罐子打翻在地,金銀財寶灑滿一地,正當天將要懲罰伊利奧多羅之際,教皇朱利斯二世被人們用安樂椅抬進神殿,影射教皇勝利征服義大利外國軍隊的事。圗中左端色彩華麗的群像(包括轎子上的教皇利奧十世),正是拉斐爾的手筆,右側以聖經為主題的部份則是拉斐爾的弟子所畫。



波爾申納的彌撒

    這是廳畫的最成功的作品。故事是說在義大利的波爾申那教堂裏,有一個懷疑彌撒儀式的異教徒,在行彌撒禮時看見獻祭的白麵包上出現神的鮮血,被神蹟感化而皈 依基督教,這種毫無根據的故事不足採信。此畫獨特的是,拉斐爾將主角放在正中,畫面右邊是教皇朱利斯二世和僧侶們,左邊是祭祀場面。兩旁由牆上的大門洞所 隔成的空間上,描繪目睹奇蹟的普通觀眾,每個人臉上流露出驚異的神情,窗戶兩邊兩組人物,左邊是婦女,右邊是教皇的侍衛。他們的社會地位既不高貴也不神 聖,卻被藝術家畫得非常莊重可愛,是拉斐爾筆下創作的不朽平凡人物形象。





 《波爾戈的火警》又譯《波爾宮火警》 1514 梵蒂岡博物館藏。這幅壁畫根據教皇列奧四世用十字架撲滅波爾戈宮火災的傳說而作,但畫中突出反映的是人們以勇敢和力量戰勝火災,歌頌了普通人英勇無畏、見義勇爲的精神,表現出了藝術大師進步的人文主義思想。





  加拉泰亞的凱旋  1511  壁畫  295 x 225釐米  羅馬法內昔宮

     描繪海之女神加拉泰亞機智地拒絕巨人怪的求愛的故事。女神形象俊逸秀美,神采飛揚,塑造得非常成功。拉斐爾在致友人的書中談到加拉 泰亞形象的創造時說:為達到如此完美的造形,必須既精于選擇最佳模特兒,也得求助於理想中的最美形象。這表明了拉斐爾的藝術創作在現實之上予以理想加工的原則。


 

  喬凡尼·貝內戴托·卡斯蒂廖內(Castiglione,Giovanni Benedetto,1610?-1665?年),經常被稱爲格萊切托二世(小希臘),意大利畫家和圖形藝術家。他尤其以風景畫、風俗畫和宗教畫中的動物像出名。《亞伯拉罕的旅行》和《天使顯身于牧羊人前》是他的代表作。卡斯蒂廖內還發明了蒙諾鑄排機印刷法,一種單字鑄排的印刷方法。他的版畫,大約70幅左右,顯示了倫勃朗的影響。卡斯蒂廖內在出生地熱那亞學習藝術,先後在當地、羅馬和曼托瓦工作。

 


披紗巾的女子
 

  《披紗巾的少女》又名唐娜·維拉塔,據說是拉斐爾的情人芙納蕾娜的肖像,在這位女子肖像中,畫家不僅描繪了她的美麗和多情,更是運用了一種極為豐富的 色彩語言,把芙納蕾娜的面孔和袒露的酥胸描繪得十分細膩,華貴的衣裙上,繁複精緻的褶紋與單純的披紗形成對比,更加襯托出肉體的溫柔與魅力。銀灰色調的衣 裙與白皙肌膚的色彩交相輝映,使畫面產生了一種純潔的主旋律。





   
 圖文多取自維基百科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視覺」覺醒

視覺何以維生《美》

「美」,是一個字,一種境界,一種意象。

「美」,一種自「境」入「界」。一種藉進入「象」生「意」。

因由具象轉而抽象,非得借〝人〞〝物〞〝情〞〝景〞寫〝意在言外〞。

所以,賞著春花,對著秋月,晚風拂面,暗漂流香……古有名士,持螯對月、觀錢溏潮、夜雨芭蕉、悠然南山……不都在在是將感官打開,靈敏感覺外界平日不覺的變化嗎?而後傷秋悲懷抒懷自身的際遇人生。而沒有出口的我們,只能話在舌尖,脹得滿滿難受的心,狠狠地流一身汗來解口不得言的虛空。

看看周遭發現,繪畫天分高的年輕人還真不少,我非常羨慕又妒忌有繪畫能力的人,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為什麼可以用幾枝筆甚或只要一枝筆就可以在一張空無所有的白紙上,呈現一個讓人可以馳騁無盡的想像空間,說出那些兀吶不知從何啟齒的言外之意。因緣際會學了攝影之後,發現光影的世界無限奧祕,技術層面繁雜但一切都可以用時間用毅力克服,但是,最終最終統合一切,然後在1/601/125秒間作出選擇和決定的是自己的眼睛、身體和「心」。所有工具外物已經進入下意識成為身體的延伸,進入借「象」生「意」之「境」。

 

大師談「視覺」的部份借的「象」的部份:

花朵 - 色彩的吸引、變化。

印象派 - 色彩與光影的關係。

曙光與夕陽 - 色彩的複雜、人生意象。

色盲 - 如果沒有,將如何?

石器時代 &  埃及金字塔 & 玉璧 & 玉環 - 形狀及其延伸之意。

「視覺」之「意」

花朵 -

夕陽如「死」燦爛反撲。曙光如「生」之誕生,朝氣蓬勃。

「三角形」穩定存在。

「圓」循環。日出日落。月亮盈缺。花開花落。生死。團聚。圓滿。

天圓地方 - 宇宙。天下。規矩。                     

 

Living in 美的覺醒》

「視覺」是最感覺裡面最直接、莽撞,常在不經意之間大剌剌闖進來還賴著不走。最早關掉電視機是因為孩子,我不想在他們渾沌觀念培養時期,接收太多太直接的聲光。因為不明原因,現代幼兒有許多有閱讀障礙。有派理論是說,看太多電視會導致視覺追蹤能力變得很差。「閱讀」文字和「觀賞」繪畫、「看」電視,中文很精妙,「閱讀」「觀賞」「看」同樣是用眼睛,可是很明顯他其中的不同吧!

《美的練習

        曾經追逐夕陽的出沒

        曾經等待夕陽的絢麗

        因那顏色豐滿

因那詭譎多變

因為美麗難再

因為曾幾何時

原來

夕陽是輓歌

夕陽是巡禮

夕陽是生命最後的燦爛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嗅覺」覺醒

人是繁體動物,五官,五覺,彼此相西互相染沐,渾沌卻又清明,複雜卻也單純,合體無妨分開可以獨立,矛盾相容共存著,這就是感覺吧…!

        大師的一段文字給我有棒喝的領悟- 理性思維發展得太強勢時,我們感覺的世界就會慢慢麻木,甚或消失不見 - 因為太久沒有運用到感覺思維了。 

無感,可能是美最大的敵人。

「嗅覺」記憶

孩子幼稚園時,讀寵的父母為獨生女廣邀小朋友舉辦生日宴會,安排了大哥哥大姊姊帶領小朋友玩團康遊戲。其中一個節目是將小朋友的眼睛矇起來去找自己的媽媽。有的小孩用手摸媽媽的耳朵、頭髮、手、臉……女兒抱著人貼上頸窩處然後退開,輪到我的時候, 也一樣貼上來然後鑽進頸窩處嗅了嗅,緊緊抱著我不走了。沒有哪個小人找錯媽媽的。大哥哥大姊姊問看不見的時候是用什麼方法找到媽媽的?女兒的答案是:媽媽有媽媽的味道。

兒子小學時讀的是一所偏遠小學,第一屆的開放教育,自選教材,對教育一職想有番作為的新校長,請老師設計了許多活動,其中有項活動,因為當志工親身參與目睹,所以映像深刻。一個星期六的早晨,將學校所有的學生打破年級界限,分成10人一組,矇住眼睛,老師志工一前一後護衛,逛校園,學校位於汐止通往萬里的小山路旁,孩子剛開始很害怕沒有安全感,不准說話深呼吸後,上樓下樓,教室、圖書館、禮堂、操場、後山花園、從校旁車道出去繞回學校前面由好漢坡的樓梯上來。活動結束後,問孩子們有什麼感覺?恐怖、可怕、好像會跌倒……然後 ……太陽、陽光暖暖的、樹葉聲音、風吹、硬硬的地面、濕濕軟軟的像草地、草的味道、花很香、玉蘭花、含笑花、有圓仔花啦……閉起眼睛努力回想剛才半小時裡面所有的感覺,嘰嘰喳喳冒出好多好多平時沒有注意沒有感受到的東西,很棒的活動。

「嗅覺」心得

「香水」德國作家徐四金的作品,看完電影時有想去找本書來看的,因為故事很瘋狂,那麼純粹去追求一種感官的刺激,應該不能算是刺激,而是藉由這種介質去達到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根據電影最後一幕影像詮釋看來,是瘋狂、迷醉、放縱、忘我猶如吸食鴉片後的迷幻。而,這種氣味竟然來自「人體」,是一種體味- 少女的體味。不禁想起,很多藝術家身旁不乏紅顏,紅顏來去輪轉替代,多少因為不同的體味觸發不同的靈感吧!甚或,作品隨著紅顏變幻不同風景顏色。

現下飲食男女追求的愛情,有很深色慾的顏色,不也是貪戀類似「香水」的放縱。

「感覺」因人而有所不同,但,「始」於人也「終」於人。

提醒自己找本「「香水」來讀。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大師,娓娓道來,心有慼慼,但止於張口愕舌不知該如何回應。

        人之不同已經不在於面貌不同,以為取決於其落入社會地位窠臼有多深為最。處身高處,若不清明,久之,視事俾倪,自限自是以為他人當然,言語行止超限越界尤不自知,旁人礙於社經文化既定成規,掉頭離去是唯一選擇,被留下的人永遠不知道別人轉身的理由,更是悲哀。

        「美」,有最低標準的。

        對我;

音樂是具有療效的。

心理學家、醫生直接將音樂作為療程、處方。其他醫科將其作為藥引子,誘發自癒能力。更有教育學界的專家,將音樂視為提昇智能,學習力的配套措施。 

近年走紅的大腦科學,發現大腦工作時,會產生腦電波,國際腦波學會根據腦波頻率分成4個主要類別αβθδ。研究發現腦電波的頻率與人的思維和精神狀態有對應關係:

 

α波:8-14HZ

α 波為優勢波時,人的意識清醒,但身體卻是放鬆的,它提供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樑。在這種狀態下,身心能量耗費最少,相對的腦部獲得的能量較高,運作就會更加快速、順暢、敏銳。α波是人們學習與思考的最佳腦波狀態。

β波:14HZ以上

人清醒時大部份時間處於β波為優勢波的狀態。隨著β波的增加,身體逐漸呈緊張狀態, 因而削減了體內免疫系統能力,此時人的能量消耗加劇,容易疲倦,若不充分休息,容易堆積壓力(這是現代人的通病)。適當的β波對注意力提升以及認知行為的發展有積極作用。

θ波:4-8HZ

θ 波為優勢波時,人的意識中斷,身體深沉放鬆,對於外界的資訊呈現高度的受暗示狀態,即被催眠狀態。θ波對於觸發深沉記憶、強化長期記憶等幫助極大,所以θ波被稱為通往記憶與學習的閘門

δ波:0.4-4HZ

δ波為優勢波時,為深度睡眠、無意識狀態。人的睡眠品質好壞與δ波有非常直接的關係。δ波睡眠是一種無夢很深沉的睡眠狀態,如果在輾轉難眠時自己召喚出近似δ波狀態,就能很快的擺脫失眠進入深沉睡眠。睡美容覺追求的就是這種時間短但深沉的睡眠。

 

        β波轉換至以α波為主的大腦腦波頻率,技術上一點都不難,只要閉上眼睛,加上平緩呼吸約35分鐘,就會出現α波的腦波頻率,也就是說當我們聽音樂時,不自主地閉上眼睛,走入情境的同時也啟動自身淺意識進行與自己的對話。

        當我們沒有能力,由自身出發,藉由選擇適當的介質從外部帶領走出迷霧,是需要的。是一個避風的港灣。是一種能量補充。

        日本人更提出《胎教》學說,寧可信其有,不知道胎兒如何,至少母體立刻受益,不是嗎?

「聽覺」 的記憶

    有年仲夏,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和某大學合作,在大安森林公園搭台子唱歌劇《弄臣》。

對歌劇的認識陌生有點距離,片段的插曲時有所聽,整齣完整的歌劇尚未真正看過。心下打算,室外公演,孩子若聽不下去,走開無妨不至於妨礙別人招來白眼。誰知道,序曲音樂出來,兩個小小孩,坐著就不肯動了。因為是露天公演聲光有點陽春,音效普通,孩子根本不懂這些,吸引他們不肯離去的是音樂。回家的路上,哼唱片段記憶猶新的旋律,頻頻探問可以買CD嗎? 下次再來可以嗎?

《歌劇魅影》第一次在台北公演時,我們還看趁週末專程回台灣觀賞,想來瘋狂又浪漫。

也曾經,黃昏時,看完畫展出來,在南海路歷史博物館前聆聽戶外的銅管四重奏。中正紀念館廣場上和眾人席地而坐,觀看戶外轉播的馬友友、林昭亮、雲門舞集、明華園………都是免費的喔!

 

    多年前有段時間,迷戀現代舞用肢體張力、幻化為任人想像無限可能的表現法。

清楚記得看過一隻舞作,梅西.甘寧漢編舞。整隻舞作沒有音樂,用〝人聲〞作為配樂,當舞者隨著動作或出聲或吶喊或吟吪或拉著長長的餘音劃過舞台,不禁全身顫慄,震撼不能自己。才知道,「聲音」的真實純粹是會摧醒體內最深最被掩蓋的部份。


 

    孩子懷念幼時,爸爸做完早餐,上桌後,不曾忘記的配餐音樂。

清朗的鋼琴小品,開始一天的好心情。悠揚的小提琴聲,溫和地擁抱。下雨寒冷的冬天,適合聽有厚度的交響曲。多年來,依然有音樂配飯的習慣,現階段不能常和老爺爸爸同桌吃飯,不時會提起,回憶是有聲音的溫度。

 

    《台北愛樂》廣播電台,是孩子們的最愛。

小學時每天上學放學的車程裡,我們固定收聽到聽不到為止。因為住在南崁,北一高以林口為界。從台北回來過了大爬坡就收不到訊息了。回家,半夢半醒之際長期反覆聽著巴哈、維瓦地、韓德爾……巴洛克時代的音樂作品,根據潛能開發的心理學家的理論和實證,巴洛克時代的音樂近似α波長可以增進學習者的數理及記憶能力。也許,孩子們功課不錯,數理也挺強是拜了《台北愛樂》廣播電台之賜呢!

 

 

    現代流行音樂的影響,是很可觀的。

一本育兒的書上曾經談到,一對夫婦在他們剛步入青少年其的甜蜜女兒生日時,送她一個收音機鬧鐘,起床時女孩聽著流行音樂台播送的搖滾、重金屬………起床,孩子愈來愈囂張,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報紙上一篇報導解救了這對父母,他們把起床鬧鈴設定成一段蟲鳴鳥叫的自然音樂,神奇地不久甜蜜的女孩又回來了。不論真假有效於否,蕭規曹隨但做無妨有何不可,不喜歡自然之聲的人應該很少很少吧!有也是因為離開自然太久,忘記自然的樣貌了。



遊戲式地參與活動,於我,音樂不應該是正襟危坐嚴肅以待。小河淌水、清風明月有形有款卻似無聲卻有聲般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不知道每首交響樂、小品、序曲的名稱,可是當樂音想起,如入家門一夥兒散開各尋間隙安身立命,被飽實充滿擁抱感覺安心、平靜、幸福。

「音樂」  八大藝術之一。介質之一,藉此身心安適,有所依歸,圓滿所有。

世事圓融難得,身心圓融可期。

彼此共戮力前尋。

 

( 插圖照片攝於泰國《古城》遊樂區 )

 

line_0173

美的練習

 

今天剛好是 古典音樂家  韋瓦第 Antonio Vivaldi (1675-1741)的生日.

       這位義大利作曲家,他大半的時間都待在威尼斯,其中有50年的時候他都在擔任一個孤兒院的神父。

      他最受大家所熟悉的曲子就是他的小提琴協奏曲「四季」了,他以春夏秋冬分別作了四首,每首都有三個樂章。

      他是個多產的作曲家,有人就說他的每首曲子好像聽起來都很像,就如同一首曲子把它作了400遍。其實不然,雖然風格差不多,可是都不是很容易演奏呢。

      在巴洛克、古典時期,音樂家大都是為教會或皇室貴族工作,因此樂曲的需求量相對也是很可觀,所以也難怪有這麼多的作品。

      來聽聽春的樂章吧!

 

wellcome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225「美」感

「美」處處可見隨手可拾,卻也雲煙渺渺翻山過嶺猶不得一窺。何緣何故?

「美」曖昧難解,大師蔣勳也無法侃侃而談如流水江河,隻字片語似噥噥囈語,旨在釐清自己而非說教解惑。

「大羊為美」,那頭羊,一群人果腹之餘,驚覺較於之前的不同,識得滋味讚賞地說「好吃」。「好吃」二字直接了當,很赤裸地表白感官刺激的反應,不免想為何今日之前不曾有此滋味?想與人共享並說與人知,細細回味,感覺感受那初時乍見的感動。那頭羊絕對不知道自己貢獻了什麼,它只是頭羊啊!何人?因何?又如何成之?總有標的因緣際會成就至此,不是嗎?

我是說總要有頭羊,總要有個誰參與其中佈局,最後才有那初時乍見的感動吧!「美」是有條件,有佈局安排的,蔣大師所說的繁花似錦,若一片繁花雜以荒煙漫草枯藤之中,大大削減了那感動,欲得之長存,貪心的擁有,必經一番追尋,由肉身外緣遊走至思想內層。由心靈形而下單純的感動,形而化為上,得以長存。「感覺學」科學化成了「美學」。

羊和它如何來到眼前的路徑固然有存在的必要,那有感有覺的「人」才是提契一切一切的關鍵。只有藉著人的手,按下啟動裝置,一切才開始運動,一切才有意義。所有理論知識,暫時靠邊站吧,還不到出場的時候。

「美」一種精煉的純粹。眾多裡的獨一。繁雜裡的潔淨。紅塵中的知己。機巧使盡後成就的結果。絕望裡的重生。瞬間所有一切可能崩盤,道路的兩極端點都是風景,絕對地精巧,絕對地自然,略過中間曖昧色彩,黑白對立絕對吸睛要你好看。美,是一種堅持一種放棄後的新生。

「味覺之美」與我

認識我的人知道我對飲品的堅持。除了水和可口可樂不愛任何罐裝瓶裝飲料,癮咖啡但不碰現煮咖啡以外的咖啡不知道打何時起有的習慣,等發現時已經行之有年了。

我也不愛任何食物的沾醬,雖然有些食物因沾醬敗部復活或有點睛的效果,就是不知如何去喜歡。孩子小小時,我們玩過一個遊戲,所有的菜餚都是單一的,清蒸的魚、青菜、水煮肉片、白飯、糙米飯……… 一次咬一口食物,咀嚼至自然消失,然後說出是什麼味道,米飯的甜不同於水果的甜更大不同於糖果,甜是有很多樣種類的,其他滋味亦然。其實我只是不想他們有偏食習慣而已。到現在外食時他們也仍然保持第一口細嚼慢嚥品食的習慣,習慣自然時鮮的食物,不慣用醬料。 

食物也可以用美麗來形容的,法國菜和日本料理尤得其精髓,小小餐盤竭盡世界,為凸顯食物(味覺),或為食物增添顏色(視覺)。個人以為,前者是日本料理,後者是法國菜的作法。不管哪種,都是藉由飲食美化和多樣化人類的感覺。

 

 

美的練習

去《UOMASA魚倉》享用日本料理的「味覺」和「視覺」之美。哈哈!

 

還有附近其他的店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認清自己沒有夠邏輯的思考方式跟寫作天份,我就依照「目錄」的方向並作為題目來寫回應,並依題回憶孩子成長路上的種種,作為一種訓練自己寫作的方法好了。

愛與管教

       成全生活的美好☆我心中的歌〝生活美好〞是需要〝人〞成全的。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

別人可以給你一個具備完整條件的空間,但填滿他仍然需要智慧巧思和〝意願〞。我覺得生活美好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感覺;當你午後歇息,端起一杯茶品茗時,茶香渺渺,浮現的身形、笑語歷歷,不自覺的想笑,心滿滿的,人暖暖的,一切不愉快辛苦都淡了,因為時間加添了朦朧的美感。

我不以為,生活美好是每分每秒的,那是不切實際的謬思,用心經營,用力付出,譜出屬於自己的歌。

       也許,我們應該要當更自私的父母                  

       語言是一種過時的教養嗎☆如果,我們能好好說話 ☆讓寫作成為愉快的活動孩子滿月辭職回家,才開始想到底該怎麼帶個不會說話的小奶娃。職場裡十幾年的經驗綜和自己所思所想,我想在孩子小小的時候就奠定他們〝說〞〝寫〞的能力。

        厭煩成人自以為幽默的對著學齡前的孩子插科打渾,討厭大眾傳播裡過多的外來語、雙關詞讓悠遠又美麗的文字都蒙了塵。學齡前的孩子尚未建立思想邏輯和系統,語言就是他們開始建立認識這個世界從而定義的工具,所以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應該慎思明辨,為什麼要浪費時間,給他錯誤的認知,然後再在以後來修正呢?所以,自小小孩開始,他們問什麼,我都慎用詞句,根據知識根據真實正面回答,不懂的就一起去翻書找答案。學校老師,都覺得孩子很成熟,因為,他們的用語足已解釋自己的所以吧!

     〝寫〞對孩子而言是平常之事,四年級兒子開始寫起故事小說,女兒一天寫四、五本的交換日記,所以,如果孩子不會〝寫〞,除了看書不多之外,是否是〝說〞的太少了。

  • ☆左撇子 ☆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這裡談的應該是創造力的培養吧!

        我從來沒有買過〝電動〞玩具,〝電動〞玩具啟動後,孩子能做什麼?只是在旁邊看著而已,街上那麼多車子,還看不夠嗎?為什麼還要花錢買會動的車子,會叫的貓狗,看真的就可以了。買的最多的玩具是樂高,他們自己搭機器人,架構各種他們以為是的東西說明給我聽,教我怎麼玩,不停的變化樣式,玩法,訝異這麼小的孩子腦袋裡裝了這麼多的東西。

孩子,可愛就因為他們變來變去有無限的可能。做父母的起個頭,旁邊坐著看他們玩什麼把戲,跑太遠的時候,適時地出手牽他們回來就可以了。

  • 樂在參與

        從小以來,我們一起參與、協辦、主辦過的活動無數,每一次我們都是收尾結局最後離開的人,孩子從小看慣習慣了,團體活動中都會主動伸手幫忙。我的行為準則:是非少論,參與行事才可以有建言,背著手只說不做是沒有資格批評,想說話先做事,先做事再說話。累積經驗是重要的過程,理論也是須要背驗證才能成立的。能早早開始囤積經驗,勝算加分。

  •  留一片完整的時間

        因為我自己懶的關係,我不喜歡把時間填得滿滿的。我是慢半拍的人,新的東西進來,一時之間群思翻湧,總要等震盪過去之後,才能開始細細品味慢慢琢磨其中真意。小小的身子,小小的步履,我不忍心催促,所以,就一塊兒慢慢晃盪悠閒享受學習過程了。

       學習的路上,貪多嚼不爛,十八般武藝件件疏鬆也挺浪費人力、時間和金錢的。所以,事前慎選為上。學樣新東西,是為了享受那個味兒,急急忙忙失了興致傷了心情,搞個人仰馬翻何苦來哉也。學校功課一樣,書念得個幾十年,如果,不喜歡唸書,何其悲慘?想到悲慘度日數十年,頭皮發麻,早早建立讀書興趣才是王道。

       如何嚼出個味兒來,就靠時間囉!看看、停停、想想,再看看、停停、想想,不行,再看看、停停、想想,總會參透點什麼出來。

        人的習慣一旦建立,想改可不是一朝三夕可戒得掉的,於是,不就水到渠成了。小小人不趕上班,不趕打卡,什麼沒有,就是有時間,所以,急什麼來著,留點時間晃盪吧!進了學校,想晃盪也沒時間給人晃盪了。人也大了,步伐也大了不是嗎?

  •  燈下課子小記

        孩子功課我不曾照料過,我以為,他們有能力解決,多少教育專家研究過的課程,絕對不可能是他們能力做不到的,所以我從不為此擔心。

        還是我們三個人開的讀書會比較好玩。一個禮拜找一天,自己選一本書或一個故事來和大家分享。首先,要朗誦一段,是〝朗誦〞不是〝讀〞或〝唸〞,要配合劇情內容,用可以引人注意的方式唸。然後說感想(就是:我覺得這個……怎樣怎樣),別人可以提問題,你也可以問別人問題。有時候,我們把故事錄音起來重聽,有時候,替適合的故事配音,分配角色,製造音效,研究怎樣才能製造出落水或下雨的聲音,有時還得彈彈鋼琴唱唱歌,也借過別人家的狗來當道具,自己學貓叫小鳥叫……真的很好玩呢。老爺常說我們很無聊,時間太多。搞不清楚狀況,我們本來就時間多,沒事不找事,才更無聊呢。

        進入中學後,忙著適應英文教育體系,晚餐時間我都會準備一篇短文或一則時事新聞,在他們各說今天見聞後,丟出話題,各自表述,所以晚餐時間通常都超過一小時,餐後,他們都會要求看剛才討論過的文章。

        愛的教育

☆從一份招生簡章看學習  ☆作為父母☆柔軟、堅韌、希望  ☆用畫筆說話的小孩  ☆字條媽媽一位父親的信  ☆堅定的溫柔  ☆哺乳動物

        無庸置疑大家都愛著自己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留給他們。但是,把最好的留給他們就等於是愛嗎?這是個沒有標準答案,需要深思自問的問題。

        〝愛的教育〞該被教育的應該是我們身為父母的人才對。〝愛的教育〞應該是指父母接受教育,學習怎麼來愛我們的孩子才是。

        愛應該是減法,就像攝影法則一樣,找那個最美的部份,聚焦拍攝,照片裡被放大的美感,讓拍攝者有美麗的作品,被攝者知道自己原來是這麼美,彼此都心喜感動莫名。當知道自己找得到美存在的能力時,會持續去尋找的動力。當知道自己原來是美是好的時候,會興起想讓自己更美的念頭。各自追尋的途中,彼此交會的眼神默契互相的鼓勵與溫暖。

        我沒有作者如此學識和能力,我只能給孩子這樣的愛吧。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完Part 1/4 生活之愛,我在想該做的我都做了,書中提到作者做過的我也差不多都做過了。結果如何?不盡相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對同一件事有不同的感受,那個部份是除〝我〞之外別人永遠無法達到的神祕境地。所以,看完後,有一點沮喪,覺得自己是否因為做得不夠,才至於此。可是,很快拋開自責,為什麼,我要喪志,孩子難道不好嗎?沒有啊,他們正在盡心盡力地經營自己的學業,不是嗎?沮喪!多慮了。

      〝幸福〞兩個字,一種狀態。曾經孩子們論證英文中沒有一個字可以符合這種狀態。14 ~16歲年紀,也許他們的程度還未學到這個英文中可能存在的字彙。可是,由他們用中文描繪出〝幸福〞的景況,是一種安全的寧靜,一種輕鬆的快樂,一種微甜的氛圍,春天的溫度,黃昏的顏色,他們努力搜索詞彙想解釋清楚的同時,意味我們都曾享有過幸福的況味,不是很清楚但是它在那裡,我們努力想用詞彙清楚定義它,想讓模糊的下意識變成上意識,我們努力讓它現形,旦所有的詞彙合用也不合用,無妨,就讓它攻佔那塊除了〝我〞之外別人永遠無法達到的神祕境地吧!很高興,孩子主動提出的論證,結果並不重要,重要的論證的本身的存在。

        讓我們時時用心,經營我們的生活,

        如果,每天記下發生過的一件〝好事〞,用不了多久就可以發現生活中美好的事很多。也許一開始我們需要很刻意去把那些〝好事〞找出來,一段時間之後,那些〝好事〞會自動找上門來,回頭去看過去那些自己計較過的種種,汗顏自己那時為何那麼想不開猛鑽牛角尖。儲蓄了夠多的快樂記憶,哪天發現週邊的人笑容多了,親切多了,不須訝異,那只不過是別人鏡射我們的形象回來的結果而已。是你自己不自覺的笑容多了,態度親切了。所以,不時停駐、轉身回望、仰視天俯視地、四下環顧八方、注視自己的眼,想想自己的堅持和願景,落實生活放諸行動,你會發現果實纍纍。也讓我們用同樣的行動方法,對待我們的孩子,幫助孩子找出自己的的特質,鼓勵、關懷、陪伴……… 一起上路吧!

( 開學了,有人身體微恙退出,有人喬遷請假。起起落落聚聚散散都是平常。)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00   NS好宅讀書會- 放假了

    大家一致同意今天的篇章沈重的令人沮喪,討論重點放在如何避免這種情況,或者當面臨這重景況時將如何自處。

    決議了下學期的書單和導讀順序,明天起大家各有計劃去處,大都會回台灣探親家人。明年再見了!!

14:00  ICS跳蚤市場

放假前一天 PTO 主辦本學期最後一次的舊貨拍賣會原以為少了高中部的學生,應該很冷清,結果挺意外的,來參與的人還頗多的。

    買10元一條的領帶,還可以試用。多好!

 

 

Kung 擺了攤位邀我一起賣家當,可是我打算過了泰國新年潑水節之後,才開始出清,這會兒賣了,我要用什麼呢?!!想到要跨國搬家頭皮開始發脹了。管他的,船到橋頭自然直。

現場還有Mr. Lesil率領的樂團做即席演奏,配著輕鬆優美的旋律翻找舊物尋寶,蠻新鮮的經驗。

    駐足聆聽音樂演奏

 

   本來想把他給賣了,一副無辜的樣子,又有點捨不得了。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照理七十應該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紀。人生進入一種身、心兩悠游的境界。理論上,是。真實人生呢?孔子生在春秋,也是亂世,卻能周遊了列國,差不多等於現在的環遊世界,當老師、做官當時是特權階級,往來達官豪門,衣食簡普卻也不愁。比之現今白領階級還好許多。那時沒有環境污染,空氣清新。沒有農藥化學藥劑,吃的安心。沒有電波輻射,腫瘤癌症少很多。沒有電視網路,早睡早起。沒有汽車捷運,安步當車,不用去健身房。……到了七十歲仍能身體健康。當然挺不到七十的大有人在,早早掛了,不用氣切插管,吃藥打針苟延殘喘。

生、老、病、死。生不能選,老不自知,痛才知病,死屬無奈。

這個過程說慢不慢-時間上,說快也有點快-心理認知上。哪天你照鏡子或突然忘記一件事,就像不曾發生過般,或看不清楚帳單上的字…..時,已在狀況內了。

生命到底是該個什麼樣子?應該說怎樣算是〝活著〞?

失去行動自主能力,需要嬰兒期的照顧,如此也罷了。如果,意識不清楚,識人不明,只能臥床,任人操弄肉身,這樣的生命,有值得維持下去的必要嗎?我很肯定,我不喜歡。害怕自己哪天落得如此,所以,不喜歡運動的我,養成運動習慣,輕食減重,為的就是維持自己的〝行動能力〞。可能回天嗎?癡人說夢了,巨輪啟動,一切都停不下來了。撐著延緩被攪進去的時間罷了。希望有尊嚴的離去,不要殘留下如此不堪的回憶給生者。

好也一天,壞也一天,開心過日吧!蠟燭燒完了,希望燭光,有人會記得。

讀完最後一篇,突然覺得自己很悲哀,討論時,兒時記憶總盤來旋去出現在話題裡,而我,竟不知何處是故里?小學轉了四次學,中學時期比較穩定,沒有搬家,可是那個地方連根拔去,影子都沒有,改建成了台北市最大的市內公園-大安森林公園。經過信義路三段,那段歲月自然從腦海繞進心上。相對父親在這一點上,好過於我的。一樣來自南嶽山腳下的另一村莊,一樣十六歲年紀離家,父親際遇與其差之萬里,往生前的路走得更是砍砢。一心記掛歸葬故里之事。因我私心,不願父親歸葬遙遠他鄉,離我遠隔千萬里,難得相見,一直延礙此事,明年,女兒也將遠行,多了時間,回去看他就比較可行了,應該是送父親回去的時候了。

PS:下筆寫了許多,太沈重。我不喜歡,全刪了,重新來過的結果。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終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

「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不在你的心外。」

 

        馬陸?蜈蚣?什麼是淇淇?威尼斯水怪?喔?外文系畢業,遊走官場文壇江湖的人,不知道攝護腺是當然到需要辦本《康健雜誌》來教化認識自己的身體。十七歲思考人生哲理,不須要知道馬路兩邊車行方向是相反。

        人類自詡萬物之靈,自以為是的評價這個世界。標準的〝外貌協會〞,對人類沒有直接威脅性的就認為可愛、可親,面惡貌醜的先討厭了再說。所有人、事、物都需要經過相處之後才知道其真性情,第一印象很可能錯判,人云亦云更不可取。我們對狼、老鼠、浣熊、鴿子不都如此?前人分門歸類我們照單全收,代代傳承,很多人事物就此定型不得超生,哪天哪位睿智人士想到了,登高一呼 ,才有可能開棺重驗,只可惜敢挑戰的人太少了。敵不過根深蒂固早已石化的民意。說到人類打壓的手段,也無多法,不是抹黑(格林童話、小紅帽、七隻小羊、三隻小豬……的狼),諷刺-語言裡詞彙的侮蔑。再不殺而後之。秉持的理由是將其塑造成敵人(人民很容易被領袖使喚的,實在太容易了。你只要告物他們外面有敵人威脅,)就可以〝上行下效〞如此這般想,如此這般做無有顧忌,(普通人)啊!普通人!

亂離 - 這是很有意思的一篇。

風水:巷子挺醜的「路衝」。大門是斜的。

業務員:職業道德的講清楚,說法像辦案的檢查官。

十個核子工程、生化科技、物理動機….的教授們,有八個確信、相信死後另有世界,不可輕忽。另外二人,一人說「鬼不一定都是惡的。他也可能是善的,可以保護你,說不定還很愛你的才氣,跟你做朋友。」另一個說「只要施點法,就可以驅走他。……..,那他就不得不把地發讓給你了。」。老外外交官,大概東方住太久了「……。你不怕被『煞』到嗎?」

眾人所言結論,因為以詩經命名的莫不穀,在七十歲那年,死於殘暴。死後定成惡鬼徘徊舊居不去。很順裡的推論,沒有盲點嗎?照此推論,身遭橫禍必定要報復,無論來者何人先殺而後快?以己所欲施加他人?對人性之不信任,猶如業務員告知小春所言「………,可是沒有人下來。」

小春:打了一次電話,進去過屋子一次,就得了憂鬱症。為什麼把〝開啟快樂的鑰匙交給別人〞?

 

時間-

時間如何丈量,每人自有算法。部落格裡貼文代替吧!

http://tw.myblog.yahoo.com/livingart-taipeibkk2003/article?mid=1748&prev=1856&next=1734&l=f&fid=20

http://tw.myblog.yahoo.com/livingart-taipeibkk2003/article?mid=1297&prev=1318&next=1277&l=f&fid=20

 

繳械 - 我與外子的對話。他說:建築師是終身職,可以不必退休。他開始害怕,沒工作可做的時候,要做什麼?

 

隔著雖月的距離,往事顯得美麗。年輕時的一切,較之眼下兒女經歷,似乎多了點顏色,多了點面向,無關對錯是非,我們乘著簡陋的舢舨,順著時間的長河來到繁榮市集,就此安家落戶。不須飄盪的日子久了,再也回不去日日計算溫飽的日子,更甚著,仗著點力氣,憑著點傻氣,沾著點運氣就這麼上來了,多了錦衣、房舍、美食,舒坦日子久了,人也懶散放縱,再也得不回年輕時的那股幹勁,不知不覺伸手攔著小兒小女們,連過個門都怕閃失,早忘記自家當年水來路去,上上下下過日子的光景了,看看現在心理雪亮亮可就是捨不得,放不了手啊!天下父母心啊!但是,我們終會老去,風箏也要有風才能上得了天啊,今兒個正好風輕日朗就讓他飛吧!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於花草、樹木,於有生命的實物個體和我之間總隔著層紗美感有點距離。

        我喜歡她們,靠近卻不親近。我分不出她們各自的容顏,只覺得丰姿美,氣質佳。也曾努力過想辨識,但風情萬種的她們總是攪亂我的心神,教我隨之起舞忘了所以,我是成不了器的市儈庸俗人。 

        時常,有幕景象浮現眼前,不知是哪一年哪一月,何因何由,就是曾經發生過。應該是台南,古意棉棉的地方,一個夏日午後,或許近秋了,暖暖的風,慵懶愜意,透過枝椏葉間碎落了一身光影點點,亮麗耀眼的黃、眩目的紅,巧風漫漫,紅黃飛羽乘風旋起,巧笑倩兮,盤旋冉冉高飛,目光追隨某一片透明薄如蟬翼的亮片,翩翩起舞,一個下腰動作卻做的猶如滑雪競速賽者衝出突出岩石尚未落進下層坡道間那令人屏息的數秒鐘,大氣呼吸都覺得心虛突兀,嬉鬧追逐回頭見你呆愣的模樣,掩嘴一笑愛嬌地要你的擁抱,得了你的注意卻一個回身又閃了去,逗得你癡癡目送。好樣的,鳳凰木,我認得你了,別跑,終會被我逮到的。

        輾轉遷居汐止一社區,社區大門長長坡道頂,就站著一株有點年紀,體態豐盈的鳳凰木,日日見她倚門眺望,日子了久,才知她,徐娘半老適時的裝扮更顯風情,一襲綠衣裹身,幽幽柔柔,欲語還休,心生憐惜。換了黃衫出來,笑意盈盈,不覺隨她起舞。舞姿稍歇,燈光再起時,頭上簪了紅花,熱情狂放貌似一代紅伶,流光掃過摘了花就朝台下隨意拋去,以為她為的是你,急急伸手欲接,指尖微觸,突然爆裂炸得你失神在火雨花紅中,裙擺帶出漂亮的弧線,轉了身隱入幕後等下場開演再見了。後來聽鄰居說,這一區原本戶戶門前都栽種了此樹,因為,她太咨議彰顯自己的風情,日日抖落一地繁華,久了人們失了閒情木了眼,實際生活種種無暇照顧,終至被請了去。我看到那位,因居處佔地利之便社中元老不忍趕盡殺絕,才得以留得生機與我相逢。

       仍然不知歲和月,每日送我兒我女去大湖公園旁幼稚園,由內湖路轉進成功路,一排行道樹每每吸引我的目光,綠樹開滿紫花,一串串釣、鐘風鈴迎風飄搖,心都軟了,我還記得,不時停車路旁,母子女三人就在紅磚行道上駐足仰首看那枝椏間熱鬧交錯的顏色,兩個小人搞不懂這有啥好看,可是,他們會在枝間找到和我們一樣駐足的鳥兒、蜜蜂、蝴蝶、螞蟻、蜥蜴、不知名的小蟲子….我會點出一片葉或一朵花,三個人安靜地看上幾秒鐘,然後聽他們嘰嘰喳喳爭著說看到什麼。常見一些過路的車子駕駛不時轉頭看我們在玩些什麼東東,他們大概想這一大二小太不正常了吧!這一帶沒人家,對面是土地公廟。前年,回去經過時,蓋起了房子,行道樹依舊,已經沒了那份安靜、姿態,都被掩沒在人家之中了。有些東西是要隔點距離才看得見他的美,太貼近了就失了那味兒了。看了介紹才知他的名字-大花紫薇。

        多年住在曼谷,熱帶植物和天氣一樣熱情誇張,不經春洗秋露冬霜,就是少了那份雅致丰姿。豔陽下不禁皺眉;異域外來的會自動聚集,也會敏感和自己同屬外來的存在。本地界定外來時依持怎樣的標準,通識之下我們被掩埋在別人的屋頂底下,雖無力掙脫總還是做盡說盡使勁獨立自己,不想依附他人名下。我是台灣人。我是芋頭蕃薯,那又怎樣養我者大,我是台灣人,去了對岸誰也不認識,同姓又如何?比陌生人還多層曖昧。〝國家〞如何界定是政治大人的事,我會為沒有國家可說婉惜,羨慕香港人說〝我是香港人〞新加坡人說〝我是新加坡人〞。我現在都說〝我是台灣人〞,台灣以外的人都知道台灣在哪裡?卻模糊〝中華民國〞和對岸。解釋很長,算了,〝我是台灣人〞,自認是比較好的那一個。

        無論國家、城市、室內、戶外可以動和不能移的生命無聲無息卻轟轟烈烈世代繁衍傳承著。有人懷舊(舞池)的同時講究著都市品味(Sophistication),「華洋雜處」「靜默拍賣」用英語講笑話集錢的時候,世界一隅,一個一個小店(手鐲)裡堆棧著各式百樣的花邊、鈕扣、腰帶、毛線…….變變變美麗的衣裳被人買去,就在同一條街轉角處,一個十六歲的男孩正為生計在社會底層掙扎,隔街戴著老花眼鏡低頭修鞋的老人是他未來的模型?

       越過台灣海峽,各藩蜂起(江湖台北)無論少年英傑、沙場老將、運廚如菊花劍術之大師、詩人、骨董小鋪主人、風流倜儻男子自詡風流之士,居處市井深巷亦紅塵斐燦,自況「明」朝人士,站在台階上背手冷眼看著(普通人)彼此叫囂,憂心搖頭選擇走開,依舊老城陋巷觥籌交錯人聲喧嘩。望著自家海灘上天體橫陳,發現竟有海灘不能上去,不能讓人嘻耍追逐,丹麥人自己快樂解放之餘,感念蒼生興起念頭叫上帝讓路,改造基因有了「阿拉伯芥」一種藉由改變顏色找到致命地雷的小草。教人怎生不激動,王道應如此。求全雖不可得,比起清談「明」士,(舞池)裡實際可愛的女人,不會跟誰都把猶如性愛身體語言的拉丁舞弄假成真,在燈光迷濛的掩護下節制的行動耗盡所有的浪漫想像,順著車水馬龍回到那個可以任其揮霍的男人身邊,迷離幻境猶如愛莉絲的仙境並不是生活。生活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所為的。紅色小草是希望曙光,讓亡魂安息未再有追者。

       「知」易起而行的人太少,說的人太多;一半說自己,一半說別人。「知」成了權柄,不為成事反礙事。

感性看事,理性處事。我願能持之行走江湖。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怎麼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長呢?時間才是最後的法官。(菊花)

「太老了,不記得了。」(薄扶林)

…….不認得了。」(回家)

「我要回家。」(回家、五百里)

「你放我走,我要回家。天黑了我要回家。」

「這是帶你回家的路,沒有錯。快走吧,不然妳回不了家了。」(回家)

「這班火車就是要帶你回家的,只是還沒到,馬上就要到家了,真的。」(回家)

動完劇烈的手術再度出院,他在思索靜養的地方。我說,太湖邊吧!………帶點不可思議的嚮往,與情怯:是啊,太湖邊、柳樹下、線裝書……..(最後的下午茶)

 

 

 

        黃昏,暮色有點暖意但感覺清清淡淡沒怎麼上心。快速翻看這次的進度P86~P144

打點料理完女兒和自己的晚餐,再回到書桌前,「回家」兩個粗黑大體字直直衝進眼底,才讀了「家,是什麼?」(寒色)。這會兒趕著要回家了?適才隨意看時,根本未注意今天最後一篇的題目,直接翻到P144想回頭找,P144最後一行小字不經意溜進來「揮手道別:山村裡,聽得見孩子們跑步回家的叭叭足音。」(薄扶林)。我倏然放手丟下紙張走到落地窗外陽台上去,是不經意還是作家的故意?巧和吧!段落是Irene 斷的,她只是有效率的依照頁數做切割,作者也不會如此機巧算盡。為什麼那麼巧?暗示著什麼?開悟什麼?

我的陽台外,也是一望無際,但不見山不見海,曼谷不似香港「我村」,不似台灣平原、盆地、丘陵、小山、大山樣樣都有,都不大卻也不小,錯落分佈有緻。曼谷是綿延無際的平,百分八十泰國如此吧!幾次從各處機上俯覽不同城市,一片平坦,平到扁,平到乾,瘦弱無比讓人嘆息。這一時間,夜色正央,華燈已亮,人或熙攘成群閒盪,或藉放縱釋放白日緊張,或藉夜色掩護誇張魅力,言語笑厭中遊戲著人際曖昧。近處是鬧區,可是,這一切夜間行動都神祕地密封在一個巨大空間裡無從窺見,不進去是無法得知那閃爍過度盈鬧無比的世界的。門前光亮的照明,明白標示就是這裡,誘惑你走進去加入,你可無視殷殷召喚?上弦月如鉤,裝扮華麗的花旦踩著喧喧鑼鼓點上場,眾人的眼眸立時轉向,放肆地叫好,或含蓄地點頭,青衣安份地退到舞台角隅等待,心想這一切終將過去的,很快。我試著想飯前黃昏時天空的顏色,記不得了,是否有雲朵?是否有風?喔!門關著,透過明淨無塵的玻璃看到的是沒有溫度的顏色,記憶裡至少是清清淡淡的暖色。

    老人想回家,小孩要回家,沒了記憶的人想回家,有記憶的人要回家。「家,是什麼?」。何必問。中學時初讀哲學,第一本讀的就是笛卡兒「我思故我在」。那幾個字掘去我所有疑慮,已快滅頂的我緊緊牢牢抓著這根扶木,得以上岸,得以重新定位。289歲時我有了自己的房子,小小一間不滿20坪 ,又在遙遙遠遠的山區,想給她取個名,月餘沈吟取名「寄居」-寄情天涯、居身人間。夠浪漫吧!沒有兵馬箜傯,經年的在城市中移動心的顛沛流離無關身體的,此刻的安穩都只是暫時可逆的,可是,我想、我要記得這一時這一刻,一生一世不就是一個剎那、一個瞬間慢慢累積堆砌成就的嗎?於我「家」一樣是「我思故我在」,無形無狀,無所在也無所不在。告訴你我現在住在哪裡是可以的,好嗎?至於其他,不必問?

    曾經我害怕失億,我不要迷迷糊糊的活著。父親在往生之前,沒有嚴重到不認人,可是很多事情順序明顯重新組編過了,所有委屈藉由記憶再版得以出口,我靜靜聽著,長女的我有過多少回隱身門外、牆角等著風暴過去。時間不多了,想說就說吧,對錯重要嗎?

    同樣一條路,我沒有陪著他著陸長沙,火車進站衡陽時也是隻身迎向兄弟伸長的雙手,修了墓跪了墳。回來後仍是獨自咀嚼無法送終的落寞,身旁的妻熱諷冷嘲不時穿心中第,冷漠空茫的眼神落在門外豔陽下窒熱冒煙的瀝青路面上。「爸,你出去走走吧!」。他轉頭看我,半晌才眨眼,起身、推門、出去,無聲無語。如何導演記憶已經無有所謂,能安慰自己就好,忘記不想記得的,做夢都是奢侈時,於人無傷就抬手讓他過了吧。人子立場尷尬,時間才是最後的法官,邊等邊看吧。

    弘一大師 李叔同說:有三種法,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

    我慢慢在看見了。  

     

我想寫(菊花)裡,菊花和她不放過自己的夫。

我想寫(母親節)裡,那段無聊的對話。

我想寫(薄扶林)裡,那個「太老了,不記得了。」認命又有點樂觀的女人。

我想寫(火警)裡,匆忙必須「選擇」時的「選擇」。

我想寫(尋找)裡,其實很擠的「空」。

我想寫(我村)裡,去找老闆來挑「最好的」水仙球根的阿婆。

我想寫(海倫)裡,「你-沒學過啊?」。

最想最先要做的是:閱讀「余紀忠傳記」。

老人最終還是沒有回到太湖邊、柳樹下、線裝書……..

過半世紀的居處是他「家」之所在。符應自己所言,所行。有風,有骨是真正文人典範。那些通不過七年之癢考驗,所愛所言所行皆可為名為利為權放棄,還張牙舞爪大聲的辯解,言詞是為說服自己用的吧!矛盾和結果鐵錚錚存在。

還是有人一宿無眠尚未入夢。

 

 

參考文章:笛卡兒「我思故我在」

http://www.epochtimes.com/b5/5/3/17/n852611.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6%80%9D%E6%95%85%E6%88%91%E5%9C%A8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9B%E5%8D%A1%E5%84%BF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13 NS好宅讀書會正式開學,試辦階段,以鄰居為班底。

        第一次聚會,題目龍應台〝目送〞。大家都是有兒有女的人母、人妻、人女,離家航程時距3.5小時,地表上漂洋過海少算也過千里之數。相識自是有緣,人生路上正值黑髮送白頭之秋,相較今日閒散度日,回顧未離國至此闖蕩時的歲月,忙、盲、茫,身不由己只有生活。這一刻,逢了這麼個好機緣,可以你說人聽。開了閘涓涓流水匯成了洪轉眼氾了堤。水過無痕,溪水滌清,繼續順石過縫泌泌沒入河海之中。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Living’Space  自製

感謝圖框取自「品味人生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