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師月刊 記者文=呂松庭.攝影=黃念謹
「對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小孩,都可以用某種聰明而誠實的方式來教導任何主題。」
美國總統歐巴馬計畫自伊拉克撤軍,有部與出兵伊拉克有關的電影「等媽媽回家的孩子」(Grace Is Gone)悄悄在台上映,如果你對父女的親情感興趣,或是曾苦於不知如何告訴孩子關於親人去世的消息,其中倒有些實際的策略,可供你依此類推。
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太太葛麗絲被派往伊拉克從軍,先生留在明尼蘇達照顧十二歲和八歲的女兒。本身,就是男人和女人、爸爸和媽媽的性別角色的反轉。
後來傳回媽媽陣亡的消息,爸爸卻不知如何跟兩個女兒講,生怕會傷害女兒。爸爸採取的策略是,在上學日帶女兒開了三天三夜的車,上主題公園遊玩,再找個安靜的海灘,跟女兒講這個不幸的消息。
爸爸一直以為女兒還小,無法承受母親去世的打擊,其實他路上所做的,多半在調整撫平自己的情緒。然而,十二歲的女兒海蒂卻早有所察覺了,媽媽上戰場後,她瞞著爸爸看伊拉克新聞報導,隨著伊拉克的局勢動盪而憂心不已。她長期失眠,爸爸卻只以為她在上課打瞌睡。可能,這就是爸爸和媽媽的不同,如果是媽媽,應該早就發現女兒的心情,而爸爸卻要繞這麼一大圈,從明尼蘇達州千里迢迢跑到佛羅里達後,才有辦法把話說出來。
基本上,這個策略可以通用嗎?如果要告訴孩子一個非常沉重的消息,要不要先帶孩子去玩一陣子,等他們玩累了、滿意了,才把事情講出來?
我覺得這位爸爸的處理過程還算完熟。首先,他讓女兒充分感受到爸爸媽媽對她們的愛,不會因為媽媽的不在而短少。其次,雖然身邊的大人都已知道消息,他還是過了三天,心情稍微平靜些後才說出來,先保證父親的愛,然後說出壞消息。這一點,其實很重要,兒童精神分析學家就說,兒童對死亡最深的恐懼是「重新引發分離焦慮」,也害怕其他親人會跟著離去。因此,不管處在哪種情境,活著的親人或父母之一,一定要保證能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愛。
其實,許多心理學家早就提到,兒童和少年對死亡事實的理解超過大人的想像。生死學大師依麗莎白.庫伯勒.羅斯在告訴兒童父母去世的消息時,會說父母像「蝴蝶一樣」,轉化到另一個境界;或許,你也曾聽過類似的說法,覺得這樣的講法是比較安慰、比較可以接受。
心理學家希爾加德和紐曼研究早期失親的個案後發現,父母親之一的去世是孩子無法負擔的重,小孩的反應會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他與父母親關係的品質;父母親死時的情境(自然死亡、或車禍、暴力致死)、父母親本身對疾病、死亡的態度;活著的父母、社區的網絡和家庭資源是否夠強而有力。如果這些條件都成立,比較理想的面對方式,反而是電影裡這個爸爸所做的。
其實,現代的孩子對世事所接受的程度,常常遠超乎成人的想像,只要能照顧好他們和你自己的情緒,九歲以後的孩子其實是能夠接受任何觀念的。教育學家布倫諾就認為「對任何發展階段的任何小孩,都可以用某種聰明而誠實的方式來教導任何主題。」「聰明而誠實」是親子過招的策略,「愛」則是保證良好親子關係的一切。
【便利貼】
撫平傷痛,走出陰霾,請務必記得「儀式」的必要性。
電影裡,小女兒有隻和媽媽的錶調整好,會在同時響起的鬧錶。只要鬧錶蜂鳴聲響,相隔千里的小女兒和媽媽就一起想念對方。其實,這正就是儀式的運用。
後來,爸爸帶著兩個女兒站在媽媽墳前,等待鬧錶響起開始想念媽媽,這是讓離去的親人永遠留在心中的美學。
日常生活的親子互動,可以來點這樣的設計吧,想必能夠增進親子間的情感聯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