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宇宙無限,每個點都是中心」,這是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博士的一句名言,充滿科學家的哲思,也常被其他知識領域的文本引用,原因無他,斯言提振人類以無窮的可能,宇宙無限,每個人都擁有五分鐘上台表演的機會,至於能否一舉成名,但看個人造化。

    所以霍金博士的名言是一種條件說。他點出萬物作為宇宙中心的潛質,但與真正的夢想實現仍有一段距離,如何縮短其間差距,從激烈的競爭中勝出,達到卓越,成為頂尖,則有賴個體的持續努力。然而,要怎麼維繫努力的動能於不墜,讓奮鬥的火種不熄滅?說難不難,說簡單卻也不簡單,你不必讀遍世上教人成功的典籍,答案 就在自己的身上,即「熱情」兩字。

    最近看了一部印度電影,片名叫「3 Idiots」,中文譯為「三傻大鬧寶萊塢」,但若依字面直譯,則為「三個白痴」,你從這些片名很容易誤判又是一部低級搞笑片,其實不然,個人認為它是寓教於樂、笑中帶淚的絕佳好片,值得細細品味。先不論片中傳達給觀眾的是何等高深的哲理,純粹就商業角度觀之,它也是相當成功的作品(票房破30億盧比), 我承認從觀片的過程裡獲得極大的滿足,確實也幾度掉下眼淚,並非劇中角色的演技或故事打動了我,更可能的原因是,這部片讓我反省自己的人生,誠如貫串全劇的一組關鍵詞,「活出自我」,雖然自認當下的日子還過得去,但仔細回想,一路走來,是否無怨無悔?而往前邁進的這條道路,又是否通往正確的方向?

    「三」 片中的主要角色,也就是片名所指的三傻,其實是當今印度年輕一輩被迫面對的三種困境化身。眾所皆知,印度近十年來依靠科技人才輸出而脫貧崛起,電影設定的故事背景──「理工學院」,正是無數印度學子的夢想寄託,亦是印度教育界的縮影。這些來自印度鄉下的窮孩子,第一志願是取得理工文憑,強忍填鴨式教育,惟 求在將來進入跨國大公司擔任工程師,賺大錢,買車,買房,最後移民美國。這便是全球化浪潮下,印度新生代的標準成功模式,以及悲歌。所以,電影刻意安排了三個大學菜鳥,藉由他們的啟蒙歷程來諷刺印度社會。故事中,他們有各自的人生難題必須克服,這些難題恰好對應了當前印度社會的某些困局,譬如某角色的家中 一貧如洗,經常害怕沒有明天,遂把所有希望寄託在求神問卜;另一人則從小癡迷攝影,希望長大能當個出色的生態攝影師,可他爸卻巴望兒子能成為人人稱羨的工程師;至於片中的主角,雖然把兩個死黨從水深火熱的思想囹圄中拉拔出來,自己卻也必須從種姓制度的階級底層力求翻身,因為其父只是個幫貴族打雜的園丁。

    當然,作為一部商業喜劇,編劇與導演給了觀眾期待的完美結局,三個傻瓜(他們並不傻,是挑戰常規的行為在泰半印度人的眼裡像個傻瓜)終究擇其所愛,他們的浪漫冒險也為人生帶來了真正的快樂與自由。至於身為觀眾的我呢,又哭又笑的看完片子,內心倒有一種被徹底洗淨的舒暢感,若說該片屬於療癒系,實不為過。

    只是,笑也笑過,哭也哭過了,電影落幕,我們還得面對自己的人生。很幸運的,這部好片送給觀眾的另一件禮物,就藏在它的片名裡。

    竊以為,所謂的「Idiot」,不單指的是對抗主流價值觀的天真耿直,事實上,它還暗喻了矛盾的人心。往往,明知是自己喜歡做而且做得很好的事情,人們卻總是搬出種種理由來讓自己裹足不前;反之,明明討厭得要死,而且做起來直覺無聊的事情,人們卻強逼自己去做,因為「別人希望我這麼做」、「別人喜歡我這麼 做」、「別人都說這麼做很好」或者「做這件事會讓我看起來像個正常人」。看,人心是不是挺傻,就像個idiot?

    影片主角曾問同窗好友: 假如麥可傑克遜去打拳,拳王阿里去當歌手,那將是一場什麼樣的災難?我也想反過來問問你:從事自己喜歡而且擅長的志業,追求快樂,同時獲致成功,應是一件比較合理的事,對吧?我想每個人都理解這個道理。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太少人教我們要傾聽自己的心聲,追隨熱情所在,然後放膽去做。

    有許多證據顯示,熱情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因為成功需要不斷嘗試與修正錯誤,這段過程將極為漫長,而且乏味,如果缺乏熱情的支持,失敗率非常高。美國知名專欄作家傑夫.柯文在《我比別人更認真》書中揭示了這個公開的秘密,他說,卓越不是天才的專利,透過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對練習結果進行分析,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以科學的方法進行苦練,就有可能斬露頭角。這種「刻意練習」是心智層面的高難度挑戰,而且毫無樂趣可言,當今世上的成功人物,幾乎都經歷過這種艱難的過程,譬如比爾蓋茲與老虎伍茲,譬如莫札特。什麼,莫札特,他不是音樂神童嗎?不,研究顯示,莫 札特並非什麼音樂天才,他只是「剛好」擁有一個擔任音樂老師的父親,而且「剛好」喜歡音樂,為了這個「從小培養」的興趣,他能夠忍受數萬小時的反覆練習,甚至廢寢忘食,最後達致彷彿天才的驚人成就(暢銷作家葛拉威爾的著作《異數》闡述了類似的觀點)。所以擁有熱情很重要。熱情是刻意練習的內在趨力,是一種 精練的狂熱(the rage to master),柯文另提出了一個「十年法則」,即平凡人平均得花上十年的時間來成就卓越,無論他是打高爾夫球或拉小提琴,因此越早開始越好。

    好了,繞了那麼大的一圈,
上回說要談談小女做了什麼讓爬格子老爹感到驚奇的好事,怎麼至今連個影兒都沒有?

    稍安勿躁,現在我就來說明一下,前面提到的熱情因子,是如何通過孩子讓我看見,它的力量果然不容小覷。

    還是那個真有意思的母親,她又幫寶貝女兒報名參加某項比賽。主辦單位先設定幾種故事背景,分派角色,然後四歲半的小女兒得自己挑選一個主題,編故事,並且把它畫出來。簡單說,就是繪本比賽。這真是一個大挑戰。當我看見那十幾個空格(內人的策略,先讓女兒在一張紙上描繪故事的分鏡草稿),想到女兒得運用自己的 想像力來填滿它們,而且成果必須是一個頭尾俱全、言之有物的完整故事,天啊,等於是畫一本故事書嘛,她真的做得到嗎?

女兒做到了。

    那天傍晚,我一如往常下班,才踏進家門,內人便掩不住興奮之情對我說:你女兒編了一本故事書。書名暫時不能透露(因為已開始評選),厚達十八頁的彩色繪本,內容講述一對住在南極的國王企鵝與他們的新生寶寶,溫馨的動物家庭故事。我好高興,也頗訝異,立刻大聲地誇讚女兒,只見她害羞得別過臉去,假裝收拾桌面散置的色筆。我望著她的小腦袋,仍忍不住讚嘆,孩子,以前都是爸爸唸故事給妳聽,現在換妳說故事,不,畫故事了。那還真是一個充滿巧思的故事,情節雖簡單,但充滿童趣,構圖也堪稱嚴謹,當然孩子的媽有適時協助,不過多在誘導提問,讓女兒自行思索下一個畫面應該有什麼,怎麼畫,剩下的全交給孩子自由發揮。

    重點來了。根據內人轉述,女兒的這本處女作,幾乎花了一整天的時間才大功告成。從素描、著色到裝訂,長達近十個小時的「工時」,女兒全程埋頭苦幹,雖然打著呵欠,仍強打起精神,就這麼一筆一劃,從無到有,不吵不鬧,傻傻地把繪本生出來。

如果吃飯有這麼認真就好了。

    這個小妞真愛畫畫,我從她身上見識到熱情的力量,若不是對繪畫深感興趣,以她的年紀、體力和急性子,絕不可能完成任務。影印紙背面好好用,看來我們賜給女兒的是一張藏寶圖,她會找到自己的寶藏嗎?

 

轉載自

http://blog.chinatimes.com/pecker/archive/2010/10/05/545465.html?Pending=true#Pos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