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利人妻_張幼儀      

母擬出嫁,兒意云何?犀利人妻_張幼儀  

1954年,一位失婚已32年、客居香港的54歲婦人寫信給兒子:“母擬出嫁,兒意云何?”兒子的回信飛快來到, 令人動容:“母孀居守節,逾三 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瞻。諸孫長成,全出母訓……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這位婦人遂嫁與蘇姓醫生,兩人相守20年,恩愛美滿,直至1974年蘇醫生去世,她便也飛去美國與兒孫同住。此婦人就是名滿天下的詩 人徐志摩的前妻張幼儀,回信的則是他們的兒子徐積鍇。
    那天無意中看到張幼儀與兒 子的如此對答,不禁淚下。張 幼儀不愧是張幼儀,除了是中國第一位女銀行家,還是一位教導有方的好母親,而生活的回報,會在不經意間來到。
張幼儀一生不曾對被徐志摩遺棄 的命運口出怨言。七 十多歲時還令兒子在美國圖書館一篇篇複印能夠查找到的徐志摩舊作,委託身在台灣的梁實秋編出了《徐志摩全集》。就如當年,她為再婚後的徐志摩做衣裳。
    她和他曾 有七年的婚姻,後來他為了林徽因於19223月逼她離婚。此前徐志摩從在倫敦租住的 小屋不辭而別,遺下身懷六甲的張幼儀叫天天不應。她想過死,但《孝經》裡的一句“身體發 膚,受之父母”救了她。而後她向遠在德國的哥哥求助,於臨產前一個月 來到柏林。生完孩子就見到了“失踪”多 時的徐志摩,他來的唯一目的是逼她簽字離婚。
    此後張 幼儀還經歷了失去幼子之痛,但她還是在哥哥的鼓勵下完成了學業。 1927 年張幼儀回國,先後在東南大學當德語教師、創辦雲裳服裝公司、擔任女子銀行董事、負責二哥創立的國家社會黨會計事務等 等。此外還要侍奉徐志摩雙親,撫 養長子成人。
    許多人將她當成一無所長的棄婦,其 實不然。除了事 業大有成,出身大家的她,氣質風度亦令人過目不忘。梁實秋等名人就曾稱讚她“極有風 度”,大才子羅隆基曾對她一見傾心。追求她的人不少,但 她恪守與徐志摩離婚時的約定:不做徐的妻子,仍做徐家的媳婦。她拒絕了所有的橄欖枝。
     志摩1926年與陸小曼結婚後,同在上海的前妻張幼儀反而成為徐的朋友。那時徐志摩為了 供養陸小曼奢靡的生活,一月要幹三四份差使,賺一千大洋依然入不敷出。有次徐志摩去張幼儀處看父母(徐的父母與陸小曼無法相處,來上海便住張幼儀處),張幼儀見他精神委頓,連褲 子上有個破洞都渾然不覺,便為他定做了兩套高級衣裝。徐拿到後,感慨萬千。
    但穿有破洞的褲子,於徐志摩似 乎成了一種宿命。 1931117日,在他與陸小曼結婚五週年後的一天,他再勸陸小曼不要吸鴉片、不要和紈絝子弟翁瑞午 混在一起等等,被陸小曼怒擲煙槍打掉了眼鏡。徐傷感 地離家動身去北京,在江浙朋友處盤桓兩日後,搭乘一架免費的郵政飛機赴北京,終於失事。
     小曼事後回憶,徐志摩負氣離開家時,她看到了他的褲子上有個洞,她想招呼他停下,但因在氣頭上終於沒有。徐的友人事後也回憶,徐在朋友家補了那個洞,留下了許多傷懷的話語,然後登機遠逝。
    那個褲子上的破洞,如此定格在 陸小曼的記憶裡。從此她謝絕繁華,努力做人做事,終於在年老時成為上海畫院的專業畫家,並致力於編撰徐志摩的各類文章且有所成。
    張幼儀待陸小曼,亦是不薄的。張在徐逝後不久每月給陸寄生活費,一直持續到1950年她自己移居香港前。這就是張幼儀,一個心中有大愛的女子。她晚年看到有關徐志摩和陸小曼婚後生活的記述,才發現徐的困頓遠在當年她了解的之上,她不禁為徐當時的痛苦心境悄然哭泣。她們不都說愛他嗎?為什麼就由著他褲子上的破洞迎風招搖?
    還好,她除了那 些不可小覷的成就,還培育了那樣忠孝的好兒子。在她八十多歲 時,也終於開口向侄孫女張邦梅說出了一些往事,令世間多了一種動人的傳奇。
    如此令人感佩的大女子,還會出現嗎?還是不要再出現為好吧。善良且睿智的好女人,本應在最燦爛的年華 里有更匹配的人生。
讀完不覺唏噓淚落!

 

文章標籤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途中_2

 

途中_1      

    相差不過2日。3年前2010年6月22日從曼谷搬回台灣,今天2013年6月20日無預期中回到曼谷,這次去曼谷是被動的,一點人情,一點生意。

 

    3年前結束一段7年的異國生活,回到台灣進入一個新階段。3年過去了,有些部份隨時間往向上的前方去,有些部份因世局而境停滯礙行。可以把握的是自己能力方面的付出,而大環境的滾動,致使不斷有人從風洞中被摔出去,除了核心那些自轉盤上的少數人不受影響外,愈是離核心遠的人,承受的風暴愈劇烈,被迫退出的人愈來愈多,留在裡面的人,消耗殘存的積蓄,奮力至精疲力竭,苦撐的日子,未見曙光,前路迷茫啊!

 

    這趟旅程結束後,就要開始另一段新的局面,未來將是如何?雖然,機關算盡,盤算過千百回。這個年紀,至少知道個道理,天命終究難違,經驗一事無法複製,結局亦無法預見,盡人事吧!

 

2003/6/20 於曼谷途中

 

文章標籤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o much of what we do in our lives is routine or reactive, not deliberate. Here are 20 things we think everyone should do at least once. What would you add?  我們一生中做的許多事都是例行公事或者被動反應,並非刻意而為。下面是我們認為每個人一輩子至少要做一次的20件事。看看你有沒有要補充的。


1.  Own your own business  
自己創業
  
  Find out if you have what it takes to be your own boss. Whether you're founding the world's next mega-corporation, opening 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 or just freelancing from your home office, you deserve to experience the freedom and frustration of working for yourself  看看你有沒有自己當老闆的資質。 不論你是在成立一家全球大型企業,還是在街角開一家小店,又或者只是在家做一名自由職業者,你都值得去 嘗試一把為自己打工的自由與挫折。

   
2.  Live in a foreign country  
在異國居住
  
   Immerse yourself in different culture by taking up residence in another country for as long as your savings and the rest of your life plan will allow. Most countries will issue 60- or 90-day visas on request, and many cities offer short-term rentals at rates that beat vacation prices. There is a world of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a tourist and being an expat. Go and find out。 如果你的存款和你接下來的人生計畫允許,去異國居住一段時間吧,讓自己沉浸在不同的文化中。大多數國家都會根據申請批准兩三個月的簽證,許多城市可以提供短期租房,價格比假期便宜很多。在國外旅遊和在國外居住有著天壤之別,自己去發現吧。
  

 3.  Buy a home  買一套房
  
  Who doesn't dream of owning their own home? The recession and widespread foreclosures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may have tarnished the dream a bit, but it's still alive and well for most people. Renting may offer more flexibility and variety, but there's nothing quite like having a place of your own。有誰不夢想擁有一幢屬於自己的房子呢?過去幾年中經濟的衰退和普遍的取消抵押品贖回權也許讓這個夢想變得有些黯淡,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夢想依然存在。租房也許更靈活多樣,但這絕對比不上擁有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地方。

   
4.  Drive coast to coast 
駕車遊全國
  
   At least once in your life, take the ultimate road trip. Drive all the way across the country and return by a different route. The scenery, and the experience, will be unforgettable。 一生中至少要有一次終極公路旅行。駕車穿越整個國家再從另外一條路線返回。那些風景和經歷都會畢生難忘。

   
5.  Get your heart broken 
體會心碎的感覺
  
   No one goes looking for heartbreak, but emotional pain is an inevitable part of life and often a prerequisite for developing compassion and empathy, and for recognizing and appreciating true love when you find it。沒有人想要心碎,但情感上的傷痛是生活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常也是我們萌生憐憫和情感共鳴的前提條件。也只有心碎過的人遇見真愛時才會察覺並且珍惜。

   
6.  Be cheered by a crowd 
享受眾人的歡呼
  
   Do something cheer-worthy, whether you're scoring the winning touchdown, taking a bow after your successful theater debut or delivering a rousing speech—and then bask in the crowd's loud vocal approval and applause。 做一些值得喝彩的事,不論是獲得了制勝的觸地得分,在成功的舞臺秀後鞠躬謝幕,還是發表了一篇鼓舞人心的演說,在眾人的喝彩與掌聲中陶醉吧。

   
7.  Keep a journal  
寫日記
  
  At some point in your life, follow the example of successful people ranging from presidents and prime ministers to artists and authors by keeping a written record of your daily thoughts, insights and observations。 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像那些成功人士(總統、首相、藝術家、作家等等)一樣記錄你日常的想法、見解和觀察。
  

 8.  Take a leap of faith  大膽一試
  
  It's nice to have all the facts and a clear and irrefutable choice, but life doesn't always work that way. Sometimes, you have to just trust your instincts, take a leap of faith, and see where you land. Chances are you'll end up in a place far more interesting than where logic alone would have led you。 掌握所有的事實,做出清楚且無可辯駁的選擇當然很好,但人生並不總是如此。有時候你只需要相信自己的直覺,大膽嘗試,看看你會去向何方。你也許會達到一個更有趣的地方,而單憑邏輯是永遠無法到達的。

   
9.  Give something back  
回饋他人
  
   Life has been good to you, so use some of your time, talent and hard-earned money to help those less fortunate. You'll not only improve the lives of the people you touch directly, you'll also enrich your community and yourself。 生活如此善待你,所以你可以花一些時間、精力和辛苦掙來的錢去幫助那些不那麼幸運的人。你不僅可以改善那些人的生活,你也使得你周圍的人和你自己都更加富有。

   
10.  Design and build a house  
設計並建造一座房子
  
   Stop trying to fit your life into spaces designed by people who don't understand what you need, and build a place of your own. Whether it's your dream house or a weekend cabin, at least once in your life design and build a home of your own。 別再試圖讓自己去適應那些根本不理解你需要的人設計的空間了,打造一個屬於你自己的地方吧。不論是你夢想中的房子還是一個週末度假小屋,一生中至 少嘗試一次自己設計並建造一座房子。

   
11.  Make a meal with food you raised yourself  
用自己種植的作物來做飯
  
   Most of us don't give much thought to how much effort it takes to produce the food we enjoy—and must consume to survive— every day. Get in touch with reality by growing your own food for a season. It will give you a new respect and appreciation for farmers。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想過,種植並培育我們喜愛的食物需要每天花費多大精力。自己種植一季的作物你就會明白了。這會讓你對農民產生新的尊重和感謝。

   
12.  Buy a piece of art because you love it  
買一件自己心頭愛的藝術品
  
   Original art can be an investment or an extravagance, but at least once make sure that you decide to purchase art because you're listening to your heart and not your pocketbook. Forget about the cost and the possible resale value and buy a piece of art just because you love it。 原創藝術可以作為一種投資或是一件奢侈品,但至少應該有一次你決定購買某件藝術品是因為遵從自己的內心而不是為了金錢。 忘掉它的價格和可能的轉賣價值去買一件藝術品吧,只是因為你喜歡它。

   
13.  Go wilderness camping  
去野外露營
  
   Pitching a tent in the back yard is fun and so is car camping at the state park, but for real adventure get back to nature with a wilderness camping trip. By leaving civilization behind and relying on yourself and your companions, you may discover abilities and qualities you never knew you had。 在後院裡露營或者開車去國家公園露營都很有趣,但要想真正冒險,還是應該回歸大自然,去野外露營。把文明拋在腦後,只依靠你和你的同伴,你會發掘出自己之前從未意識到的一些能力和特質。

   
14.  Take a sabbatical
休個長假
  
   Everyone dreams about taking a year off, but few people ever do it. Be one of those who do. Save your money and give yourself a sabbatical—whether it's a year or just a few months— to travel, pursue your passion, and plan the next chapter of your life。 每個人都夢想著放一年的假,但很少有人會去做。你可以去試試。攢好錢,給自己放個長假,不管是一年還是幾個月,去旅行,去追隨自己的熱情,去為自己人生的下一篇章做準備。

   
15.  Make a piece of furniture  
打造一樣傢俱
  
   Take time to learn a little about carpentry and woodworking. Then get yourself some good wood and use it to build a table, a bookcase or a chair. Furniture you build will always mean more to you than furniture you buy, and it doesn't have to be perfect to become a cherished family heirloom。 花些時間去學習一些木工手藝。然後弄點好木材,自己做一張桌子,一個書架或是一把椅子。自己打造的傢俱肯定比買來的傢俱更有意義,它並不需要像珍貴的傳家寶一樣那麼完美。

   
16.  Go snorkeling or scuba diving  
去潛水
  
   More than 70 percent of the world is covered by water. Discover the beauty and wonder that lie beneath by donning a mask and fins and going below。 世界上70%多的區域是水。穿上潛水裝備,下水去探尋它的美和水底的奇觀吧。
  
17.  Adopt a pet  
領養寵物
  
  There is no surer way to get in touch with your humanity than to share your life with an animal you love. Pets love us without reservations or conditions and, by their example, teach us live and love better than we could without them。 沒有什麼比和一隻你愛的動物分享你的生活更能體現你的人性光輝了。寵物們毫無保留毫無條件地愛著我們,養寵物會讓我們更好地學會生活和愛。

   
18.  Do something that really scares you  
做一些你真的害怕的事
  
   Whether you climb a mountain, jump out of an airplane or ride a giant roller coaster, by doing something that truly scares you and conquering your fear you will grow as a person。 不論是爬山、跳傘還是坐大型過山車,做一些你真正害怕的事會克服恐懼,幫助你成長。

   
19.  Take a stand  
表明立場
  
  Stand up and speak out against injustice or in defense of a principle that you believe in. If you know you are right, act with courage and refuse to be intimidated, regardless of the risk。 站出來,向不公正大膽抗議,或者捍衛你所相信的原則。如果你知道自己是對的,就勇敢行動,拒絕恐嚇,不怕風險。
  

 20.  Do work you really care about  做你真正在意的工作
  
   All too often, we choose our work based on the size of the paycheck or the amount of prestige that comes with the job. Too few people are fortunate enough to do work that has real meaning for them. Make sure that, at least once in your life, you are one of them。我們總是根據薪水的多少和名聲的高低來選擇工作。很少有人足夠幸運,能夠做一些對他們真的有意義的工作。一輩子至少應該有一次,你是那些幸運的人之一。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女兒買了票邀請老爺和我去看攝影展。幸福吧!

 2013_0326_144156  

 

        第一幅照片THE PICKET LINE就讓我震了一下,時間、地點都恰好有點因緣。正在看的書故事就發生在1942年,二來兒子正在Michigan讀書,常去底特律。

        普立茲新聞攝影獎設立於1917年。

            1942年開始設立 

        普立茲現場新聞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普立茲特寫攝影獎(1942年開始,1968年分為現場新聞和特寫)

            本次展出 1942 ~ 2012 年為止70年間的得獎作品,一次很完整的展出 

 

1940

勞資的對立,暴力真的可以解決問題?

二次大戰期間亞洲戰場中掙扎生存的人民

1943

死傷的軍兵,十分像孩子佈置的戰場,龐大的身軀,熟悉的面容…天啊!這是真的!

劫後歸來擁抱兒女,我,無法放手……

戰爭中的勝利,暫且忘了那些倒下的

火災中情急的逃生者

少年射殺盤查的警員,壞消息讓人沮喪

洋基棒球3號Babe Ruth功成身退 全場球迷起立致敬,1949年總算有點讓人感受點安靜了。

 

1950

航空展中表演機在眾目睽睽下墜落

韓戰,斷裂的橋,仍然是交通要道

足球賽事裡白人公然對黑人球員施暴,白人優越至今仍有殘塵餘燼

鞋底破洞,昔時政治人物是否較有理想,不為金錢所驅?

車禍的生死救援

孩子遇難的父母,悔恨吧!

失事在院子裡的空難

遊輪船難,沈船不過 9 分鐘而已

警察與孩子的對話,肯彎腰的大人,也很可愛。

孩子在街口車禍喪生

 Pulitzer Prize  

1960

戰爭持續中,戰是仍然在古巴、波多黎各、越南進行中

暗殺、刺殺槍殺也充斥在政治上

殺人無數,今日換人殺我,神父,依然為其禱告救贖靈魂

政治人物,該如何化解冤結,讓世界平安點,請神賜點智慧吧!

戰場神父的存在必要

對待敵軍,對待告密者,該如何做?

淪為難民,該如何護全子女

意外時有可能

黑白,原罪的抗爭,強勢的一方慣用暴力解決。

60年代結束在馬丁路德金博士的葬禮上。

 

1969_Martin Luther   

1970

越戰陷入膠著,投入更多的軍士,更多的殺戮、更多的難民、更多無依的孩子,戰爭的殘酷與無理讓人心冷。

反戰也有死亡的可能

災難不肯隱去,人禍天災,人何其渺小如何爭得過去?

種族意識萌芽對立升高,就因為膚色不同彼此互相攻擊殘殺?

容譽的旗幟攻向同一方土地上生養的同類

有人瘋狂的追殺陌生人,有人追殺自己人

有人追殺金錢操縱者,上帝你是不是忘記了什麼?

堅強的人啊!挺立著

可以清理戰場歸去是多令人狂喜啊!

 

 1974  

1980

伊朗、巴基斯坦、利比亞、以色列、薩爾瓦、羅得西亞多戰爭持續著,所有所有的一切都全然消失,只剩下生存,最後連生存也是不可能了!彼此殺戮只為消滅,消滅之後呢?活著的人又該如何?

貪婪的菲律賓總統馬可仕下台了

非洲 埃塞俄比亞飢餓讓孩子沒有長大的機會

政治人物該你負責嗎

美國境內流竄著種族藥物毒品遊民

墨西哥邊界的偷渡客

農莊因穀物價格波動及利率的調升陷入破產絕境困擾著政府。

努力58個小時救援一個跌落22呎深井裡18個月大的小女孩,是一種救贖!

1988_baby girl rescued

教育生活應該可以稍加變革了吧!

1989_class act  

OLYMPICS IN LOS ANGELS以秒計算的勝利振奮人心

 

   

1990

民主思潮從天安門燒起,一路燒到蘇聯戈巴契夫的雕像倒下

南非 索韋托殘酷地燃起人形火把

已然死去的美軍被拖曳過索馬利亞的大街任人踐踏

歸來可以看見你,可以擁抱你的體溫,放不開我的雙手啊

禿鷹等著啄食奄奄一息的蘇丹女孩

海地的政權叛亂暴動

盧旺達叛軍與政府軍戰況綿延,人民飢餓和病害瘧疾又來襲,民何以生

非洲 坦尚尼亞集體遷村流亡

肯亞的女人被蔑視的割陰

肯亞的男人激烈爆炸轟滅對立者的駐地

地球開始反撲,地震、洪水…向美國這塊沃土襲來

政治人物競選時媚態做作,轉過身去淫亂取樂

太多權力的鬥爭的暴行藉著正義的掩飾在洲際間橫行

想不透,為什麼需要殘害自己?藥物只能給予短暫的快樂,之後無止盡的空虛又該如何度過?何不去救援

還是有人揮汗鍛練著自己的身體,希望在競賽裡超越極限,他們是絕對可以大聲笑傲的一群!我們也為之振奮!

親愛的,21歲的你在哪裡

 1993  

2000

巴爾幹半島上人們在幾個國家間流竄,一道鐵網阻隔了多少家庭?

阿富汗人們朝頌他們的神址阿拉時,感受烽火中短暫的和平

有誰能體會在戰場上收到家書的心情?

有誰能體會苟活於連綿戰火中的驚懼

以色列政府軍驅離西岸的猶太人屯區,婦人螳臂擋車,下場當然淒然。

亞洲的緬甸軍政府大街上追殺著高唱自主的群眾。

多難的海地人群拔刀對峙,颶風狂亂大作以更淒厲的手段懲戒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嗎?

南美州 哥倫比亞火山熔岩噴發,人間煉獄

活下來的人,互相慰藉失去親人的痛,就算肢體殘缺,日子還是要繼續啊!

回來了,榮耀又與我何關?

美國這塊土地上,被許多人視為天堂樂土,有人由千里外至此謀生,多年後,思親的子嗣依著去路來尋

 

2003  

外侮也攻進來了,建築高聳的雙塔轟然倒下。

還有角落裡被欺凌的溫文少年拔槍出鞘,此時論說是非已遲,是天下人負了我也!

政府持槍替離異的一方從另一方搶回兩人共育的孩子,親子間出手搶奪,愛情何其脆弱?孩子情何以堪?這一生將如何親近父?母?

也有意志頑強的父母,抱著孩子穿梭來回抵抗正擴散的癌細胞,一場意志、醫藥、金錢的角力。

天災永不停歇,與火與社會地位、聰明才智無關,當他來襲只能挺身面對,走避無門。

山林火海更是觸目驚心,人類自認壯大的心智與力量很難比拼。

很巧,1999年得獎的照片是柯林頓因緋聞案道歉的表情,一付狼狽,身後從容不迫的希拉蕊,很大氣。

2009年得獎的是歐巴馬競選連任時在雨裡演講的照片,一副頑強堅定不妥協的神情。很帥。女兒說。我附議。

 2009_A vision of history_Damon Winter_A man on a mission  

2010

人生何其無常?滔滔水流,遠觀稱奇壯麗,當隨波逐流才知其不可逆,身不由己只能期待外援救命。

窗外的天空蠶食著肉體和心智

18歲少年,眼底一片茫然,此去經年軍旅,可對否?

悲慘的海地2008颶風狂亂舞過,2010地牛打滾,是怎樣的人文地理,很難想像。

聚集默禱,只求江湖鬥爭能從平日常走的大街上消失,平安度日而已啊!

阿富汗 科布爾街頭穆思林的孩子正盛裝參與慶典時,一聲巨響,爬起來看著就在幾分鐘前還拉著手笑鬧的朋友、兄弟姊妹或者父母血流斑斑在無生息的綠衣女孩,漆厲慘痛的叫聲,想沒聽見都難,一生的夢饜?仇恨?麻木?

伊拉克的戰場,烈日豔豔,滾滾煙硝,所有的殺戮在每個夜裡無聲無息一遍又一遍慢慢地慢慢地播放著,一次比一次清晰,這樣的夜,還要持續多久???

2012

 

       「新聞攝影

 

每一張照片後面都不只有一個故事。

新聞;是一個事件。不會單獨存在。一連串動作或一群人,有前因後果和中間經過。先用影像抓住你的視線,然後進入了解事件始末。

Pulizer Prize 是美國人設立的,表達的是美國觀點。串成的是美國歷史。

台灣受美國影響非常深,幾乎忘了自己的立場。

美國人自封自己是世界警察,他們參與的戰役不斷,但從沒有在他們自己的土地上發生過。所以,我以為他們不曾真正地嚴肅地審視過戰爭的可怕後果會延續多久?在戰場上的軍士親身體會隨時死亡的恐懼與隨後家庭的破碎,當他們卸下武裝回歸平常時,夜夜夢魘甚而崩潰。他們還是主動攻擊者,平民百姓呢?可曾想過當這種現象是普遍性存在時其後果如何?他們卻是被迫接受這種相殘的殺戮,只為,權力的搶奪!

 戰爭,人類獸性的結果。愈是貧窮落後的地區或國家,愈是烽火煙硝不斷。環境愈惡劣,有能力有野心的人,愈是欺凌那些能力較弱的人。

 人性,不過是理論的想像吧!

  

2013_0326_210241   

 

照片連結

http://ww2.ohiohistory.org/capture/ctm08.html

http://www.pulitzer.org/

http://listverse.com/2013/01/22/10-pulitzer-prize-winning-photos-and-their-stories/

http://angelinajoliegossip.blogspot.tw/2011/08/50-pulitzer-prize-winning-photographs.html

http://www.newseum.org/news/2008/10/get-the-picture-during-fotoweek-dc.html

http://www.documentingreality.com/forum/f240/pulitzer-prize-winning-photography-76373/

http://americasbestblogger.blogspot.tw/2011/08/pulitzer-prize-winning-photos-1942-2011.html

 

 

 

文章標籤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裡,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裡,好幾年了,竟然還是那麼小,於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於是,就把他們養在院子的池塘裡。沒想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的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等等,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沒有選擇,沒有思考。所以,他沒有創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你可以讓他學到很多知識,你卻無法讓他舉一反三,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二、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翁效應):對孩子進行積極期望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

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積極的期望帶來積極的結果的效應。

在皮格馬翁神話裡,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受。他的執著的愛,感動了愛神,於是雕像活了,成了國王的妻子。於是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神話終歸搏人一笑。

而羅森塔爾的試驗,卻得出了這個效應。他對兩組隨意組合的學生分別給予積極和消極的評價,後來,果真就是那樣的積極或消極的結果。積極的期望,其實就是一種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對這種力量都非常期待。反過來,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他就變得消極,或者在挫折後一蹶不振。

三、強化定律

人的習慣是被培養的,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而事實證明,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人走向成功,或者擁有好的心態。

有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有水裡放一堵玻璃牆,鯨魚和實物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猛烈的撞擊著玻璃,後來它終於發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時間後,它不再撞擊了。後來科學家把玻璃牆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如是有玻璃牆的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複的經歷後,就被固定起來,就形成了習慣。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個習慣。當然,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也跟這個習慣形成的時間有很大關聯,改變會更難,要花費更多時間。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注重引導。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他會享受一生的。

四、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常說,學習靠的是興趣。然而,興趣來自哪裡呢。好奇心的培養,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瞭解的欲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可想而知,如果對一件事沒有了好奇心,人就不會主動的進行瞭解。人與人之間,沒有好奇,就沒有深交;工作上,沒有好奇,就不會有太多投入。因而,保持好奇心,保持興趣,做事情就會多投入,也會學到更多。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造力也特別強。

狼是世界上最具好奇心的動物,既使是熟悉的環境、事物,它們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孩子同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之心,他們會玩一些各種各樣的東西,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也會問出我們也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正如小狼一樣,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會很多東西。然而,我們常常沒有那樣的開闊眼界,當他們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時,容易被我們呵責。最終,他們的好奇心慢慢減弱。好奇心,可以說是跟注意力、反應力有關的東西,人一旦對外界沒有好奇心,也就沒有更多的注意力,對外界的反應也就變的緩慢起來。先不要說長大後的創造力,單是在競爭的世界裡,他們的生存會受到挑戰。

怎麼樣培養好奇心呢。假設一個公園,沒有假山或房子屏障,沒有曲折的道路,我們從外面就能一覽無遺,那你就不會對它有多少興趣。相反,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原意進去瞭解瞭解。這就是好奇心。

在教育界,有一個抽籤教學法。學生對原有的學習內容容易厭倦。因而學習就變得消極。在日本的鈴木老師的學生裡,這種情況也正在發生。寅次是位聰明的學生,他學什麼曲目都比別人快很多。因而他不願多加練習。鈴木老師知道,這對他以後能否成功的關鍵,沒有鞏固的課程,最終都無法學到更好。正因為此,他對他的學生採用的抽籤教學法。將所有曲目編號,每堂課,讓學生都隨機抽一個曲目。這樣,寅次因為是自己參與了這個遊戲(也相當於參于了老師的教學,而事實上,這一切可還是在老師的掌握之中,因為結果達到了),因而也更努力的練習。

人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容易變化的,這也就不難解釋一個人在同一個崗位做的越久,越難出成績;婚姻的七年之癢問題;愛情的浪漫問題等等。同樣的事物,加以變化,有時帶上些遊戲成分,結果就會變成積極的方面了。

五、夢想法則: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在比爾老師的課堂裡,他佈置了這樣關於未來理想的作文。羅伯特同學描繪了一個200畝牧場,以及在這個牧場裡縱馬奔馳的情況,並為自己的設想畫了一幅牧場圖。比爾老師給了一個F的評價(即差的評價)。羅伯特滿懷希望,卻沒有得到好的評價,他問了老師。老師的回答時,太不切合實際。因為羅伯特的父親只是一位馴馬師。他要求羅伯特重做一份作業,就可以給出一個好成績。羅伯特思考再三,並沒有那麼做。多年來,這個F作業,就成了激勵他的動力。多年以後,他果真擁有了200畝的牧場,當年邁的比爾老師來參觀時,比爾老師淚流滿面,要知道,他差一點就毀了一個孩子的夢想。

在一個關於“你長大了想做什麼”的調查中,92.7%的學生是要讀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僅有7.3%的學生是周遊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那麼他們的想像力到哪裡去了呢。

在一個實驗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機關幹部沒有作出回答,而是望向在場的上級,局長回答:沒有經過研究,不能隨便回答這個問題。問到大學中文系學生,他們哈哈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傻子就知道的問題;問到中學生,答案是“零”,一個說是“英文字母O”。問到一年級小學生時,孩子們爭先恐後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燒餅、是老師唱歌時的嘴、是老師發怒時的眼睛。這個實驗的題目被命名為“人的想像力是怎麼樣喪失的”,非常貼切,當西方老師努力挖掘學生的想像力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在告訴孩子“標準答案”。

當年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如今已經實現。沒有很多失敗的嘗試,哪來今日的神話呢。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麼去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麼樣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於方法,讓他們去想好了。而在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六、南風效應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強大。他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冷冷的、張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的吹,溫暖的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南風為什麼勝利了呢,因為它讓人們的行為是自覺的。這種啟發人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的做法,被稱作“南風效應”。

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任何錯誤,只要悔改,總可以回頭。當小傢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時,媽媽溫和的說:這真是個漂亮的牛奶海洋。並進而告訴孩子,牛奶海洋雖然漂亮,但地板卻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乾淨了,並告訴孩子正確的拿牛奶方法。心理學家說,一個錯誤一旦發生,就算再發火,它也發生了,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複犯這個錯誤,並要收拾這個錯誤帶來的殘局。當女兒穿著很前衛的衣服時,作為母親裘蒂非常擔心並且不認同,因而她說教了很多次,但並沒有解決問題。於是她深入學校,發現,學校裡大部分學都是這樣。於是她跟女兒約定:你可以還這樣穿衣服,但要是跟我一起出去的時候,可得穿的正統點。這對你只是退了一小步,我可是退了一大步。事情圓滿解決。

瞭解事情的情況,並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這正是商人世界裡的雙贏法則。我們只是為了解決問題,哪怕是錯誤,而不是為了生一時之氣,而讓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另一方面,從孩子的角度出發,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多加寬容,注重引導,不正是我們都需要的。而如果,孩子並不喜歡與信任你,你說的一切都很難奏效呵。

七、自然懲罰法則:讓孩子自己承擔過錯

盧梭認為:兒童所受的懲罰,正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這就是自然懲罰。用我們的話說: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的過失,不可能由別人來承擔。這個方法的另一個方面是:有時候,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如果他覺的少穿一件好,就讓他冷著吧。他自己感受經歷的東西,往往比我們傳教給他的深刻。這也叫自作自受好學習啊。

約翰一次又一次忘了帶飯,媽媽也說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在他忘了的時候,她怕約翰餓著,就給他送過去了。有一天,她跟約翰說,今天可別忘了帶飯去學校,媽媽今天很忙,你要是忘了,只能自己餓肚子了。約翰答應著,卻還是依然忘了帶。他打電話給媽媽,撒驕著磨著媽媽,媽媽還是決定不管他。於是,約翰餓著肚子過一下午。回家裡,約翰生氣,媽媽還是不理他。

他終於能做到不忘記了。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更應該做出榜樣。爸爸因來了客人,與客人倚著門聊起天來,這天的風很大,門幾次被風吹開,埃迪的作業本被吹的嘩嘩響。門再一次被吹開的時候,埃迪猛的把門關上。而這時,外面傳來爸爸的痛苦聲。滿臉怒氣的爸爸對著驚恐的埃迪,舉起的手就要打下去了。而爸爸終於沒打下去。事後,爸爸對埃迪說:是我把手放在門的夾縫裡,錯誤在我,為什麼要打你呢。

教育,不光是口頭說教,言傳身教,影響不可謂不大。當埃迪長大後,他回憶,是爸爸告訴我,人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而不是遷怒於人。

八、尊重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魯迅先生說過:對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自尊心是不甘落後,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的一種情感體驗。“棍棒出孝子”,這在很多家長心中佔有重要地位。然而這帶來的是什麼呢。孩子小時候的哭聲,大一點時的豐靜默,長大後的倔強。莎拉從小跟爺爺奶奶過,家務都被爺爺奶奶包辦,她自小就養成了內向、膽怯的性格。有一天,家裡來客人了,她不小心打破了一隻杯子。她父親當著客人的面罵道“你真是只笨豬”,生性敏感的莎拉羞愧的無地自容。父母的愛,是無可置疑的,但自小,莎拉就在父親打罵中長大,一直只有哭的份,因而非常自卑;長大一點,倔強與自尊心慢慢成長,當父親再罵的時候,她不再哭了。在父親心中,威嚴受到挑戰,而莎拉得到的是更大力氣的打。剛剛成長的自尊心慢慢破裂。而她的母親也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搶過她的信。在專制的家庭環境中,外面溫順的莎拉,內心隱藏著孤僻和敏感。而這樣的性格,在社會上更表現出外人難以理喻的倔強。

自尊是人生要學的第一個原則。在一個老師的課堂裡,老師拿出一本著名漫畫家的書,告訴孩子們這本書裡的故事,也叫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並讓他們畫出來。雖然孩子們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畫的也不成樣,老師還是很認真的記下來,並將記下的故事跟畫裝在一起。他告訴大家,這是你們寫的第一本書,現在你們小,以後長大了,就能寫出好的書來,也會成為偉大的人物。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這種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研究表明,與9個月到3歲的幼兒多交談,他長大以後會更聰明。子女與父母之間關係平等,相互尊重,且保持溝通交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明顯比別的孩子高出許多。當孩子遲到時,媽媽瞭解到,原來孩子是為了去河邊看日出,媽媽告訴孩子“日出很美麗,孩子你真的很棒”,同時也告訴孩子“日出太美了,時間也太短了,所以要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並送一隻錶,從此孩子再也沒遲到過。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人,尊重他的隱私,尊重他的選擇,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導,他就會得到更好的成長。因而,當我們看到有大人為孩子爭著要買半票的時候,可知道,你省下的僅僅只是錢而已。

九、延遲滿足: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

人有無耐心,表現出兩個方向。一個是,想要什麼就要什麼;另一個是,能夠等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到來。這中間,區別的就在於,一個不等,一個可以等。這個等,就是耐心。

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做過一個經典實驗“成長跟蹤實驗”。他在一個幼稚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並給每人一粒糖,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就能吃到兩粒。有些兒童急不可耐的就吃了,有些孩子通過各種方法,如唱歌,說話,甚至睡覺的方式,敖過了於他們而言漫長的20分鐘。經多年跟蹤,他們發現。能等到20分鐘的孩子,在青少年時,他們仍能夠等待,在各方面綜合素質明顯強於等不及的孩子,並在以後也更容易的獲得了成功。那些性急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也更多的表現了,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的性格特徵,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而選擇逃避。

克制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克制脾氣、克制欲望。沒有人生來就是好脾氣,當你不克制的時候,壞的心情就陪伴著你,進而影響他人,而如果好挖苦人呢,對他人傷害就更大,你也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反作用力;這個世界,誘惑無處不在,欲望時刻在身邊發生,懶的起床、怕外面的風寒、不願走路,花花世界,東西太多,而時間總只有那麼多,得到什麼就失去另外一些什麼,而你需要得到什麼呢。

克制是可以培養的,個人建議自己一個人難做到,兩人配合或多人配合去實現。有一個“三分鐘遊戲”。孩子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玩遊戲、看電視。爸爸找來一個仿古的沙漏,而孩子非常喜歡這個沙漏。爸爸跟他約定:這個漏斗是古時的計時器,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鐘,咱們一起看故事書,三分鐘一到,你就去玩吧。開始幾次,孩子根本沒看書,而是盯著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並不氣餒,多次之後,孩子慢慢的把視線轉到書上來。再多次,孩子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了,要求延長時間,但爸爸堅持只看三分鐘。多次後,孩子就主動去看書去了。三分鐘,正是適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點,三分鐘之後,就打住,要經過很多次培養,形成習慣,這樣,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時間內專注於一件事物了。家長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驗呵。

十、感覺剝奪:自己品嘗生活的滋味

加大拿蒙特利爾海勃實驗室的心理學家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

實驗者帶上半透時的護目鏡,限制其視覺;用單調的聲音限制其聽覺;在他們手臂上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用夾板固定腿腳,來限制其觸覺。被實驗者被安排在幾個單獨的實驗室裡,幾個小時後,他們就開始感到恐慌,進行產生幻覺,連續三四天後,他們產生了許多病性心理現象:對外界刺激敏感,出現錯覺、幻覺,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產生緊張、焦虛、恐懼等負面情緒,精神上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們急切要求停止實驗。實驗停止後數日,他們才慢慢恢復正常。

通過實踐,心理學家發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象,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資訊,才能適應環境求得生存。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發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資訊。很多家長慢孩子吃苦受到危險等,把孩子放在較好的環境裡,這樣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因為缺少很多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將難以適應。

吉米愛狗受到癡迷,他聽說深海魚油對狗的發育很有幫助,他就買了很多食用油。一早,他就抓著小狗,猛的灌這昂貴的魚油,沒想小狗一點也不配合,油撒了一地。吉米生氣的正想打小狗時,發現小狗自己轉過身去添地上的油。我們的父母就如吉米一樣,恨不得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全塞給孩子,也不瞭解孩子是否需要,或者喜不喜歡這種方式。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也常常扮演著救火隊員的作用,絕不知道,父母永無完法代替孩子經歷人生,我們需要做他們的引導者。我們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工作裡來,讓他們自己打掃衛生、整理床鋪,或更多他們可以去做或願意去做的事情,我們就讓一個觀眾,看著他們自己成長。

十一、路徑依賴:從小養成好的習慣

人的習慣就如走路一樣,選擇了一條道路,人就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好的習慣就如路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一頭大象,只需一根細繩子就可以拴住;一頭小象,既需要用鐵鍊;這就是強制的培養形成的習慣。

好習慣就是一個好的思想方法,但能想的到,不等於能做的到。從前一位窮人,撿到一本書,說有一種點鐵成金石。他按照書的方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去尋找點鐵金石。他為了辯別曾找過的石頭,將那些普通石頭都扔到大海裡,有一天,他碰到了那塊點鐵成金石,他習慣的就扔到海裡。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無法再找到了。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所以教育就是要培養一種好的習慣。一個好吃懶做,好睡懶覺的人,很難做的到勤奮學習。

十二、倒U型假說:給孩子適當壓力

一個人一點都不興奮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把事做好的動力;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興奮時,隨之而來的壓力會讓他無法做好事。適當的壓力,保持輕度的興奮,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倒U型假說,論證的是工作壓力與工作業績的關係。壓力太小,沒有動力;壓力太大,又成為阻力;只有壓力適中,才能成為激勵人的動力,這個狀態的人工作效率會很高。

網壇名將貝克爾被稱為“常勝將軍”,其秘訣就是防止自己在比賽時興奮過度,而保持半興奮狀態。所以,人們也將“倒U型假說”稱之為“貝克爾境界”。

有一個和尚打油的故事,老和尚對小和尚一再強調不要把油灑出來,否則罰做苦工一個月。小和尚打油時一直這麼想著,結果一緊張,油灑了出來。我們平時也有這樣,一個人去做,可能會做的比較好,因為旁邊沒人,就沒太大壓力,旁人一多,你擅長的事也做不好,這就是旁人對你形成壓力。這就是心理素質不夠好的問題,不要太在意,保持自己的謹慎,才能更好的發揮。有一個心理暗示的故事:一個原始部落裡,大家都相信他們的巫師,只要是他說的,人就會朝著他說的方向發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後來一個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正是人們過於相信巫師,他的話就成了心理暗示。所以,保持自我,不要受干擾,能力才能發揮,壓力也會得到合理的利用。

十三、破窗理論: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斯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在富人區和窮人區放了兩輛一樣的車。放在富人區的車,是完好無損的,過了一個星期,它還是那樣;在窮人區的那輛,他摘掉車牌,打開頂棚,沒過一天,就被人偷了。後來,他把放在富人區的車打破一塊玻璃,沒過幾個小時,就被人偷走了。

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個試驗為基礎,提出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愛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在等紅燈的時候,如果前面幾個人都在等,那麼,後面的人也會規矩地等到紅燈結束再走;如果前面有人在紅燈時就走,後面就有更多的人跟著走。實際上,這就是暗示的作用。

有一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環境影響的作用,而家庭環境,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有一個秀才,帶著快生產的妻子去趕考,中途妻子臨產,正好一家鐵匠家妻子也生產。兩家孩子同時出生。多年後,秀才的孩子順利的考上秀才,而鐵匠的孩子也做了鐵匠。這種家庭的影響,現實中例子數不勝數。家庭教育,顯示出,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所以,得反過頭來,用這些教育理論武裝自己。

十四、天賦遞減法則: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兒童的潛能培養遵循著天賦遞減法則,即兒童的天賦隨著年齡增大而遞減,與生俱來的潛能發揮的越少。在國民教育普及的今天,傑出的手工藝人反而少了。有經驗的漁夫說,現在像過去那樣善於游泳、撒網的人少了,因為現在的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正在讀書,而水上功夫必須從十歲左右開始練起,這也就能解釋,巴西雖不富,但其足球人才卻很多。不少專家認為,鋼琴如果不從5歲開始練,小提琴如果不從3歲開始練,就不可能達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說,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發展期內進行培養,就會出現潛能遞減的現象。

十五、超限效應:不要過多的批評孩子

美國作家 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很好,他準備多捐點錢;十分鐘後,牧師還在不停的講,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錢了。牧師終於講完冗長的演講,作家不僅未捐錢,反而拿走了兩塊錢。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這種效應在家庭中時常發生。例如孩子錯了,父母會一次又一次的對孩子做出同樣的批評,這些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到反感討厭。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的出現,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不應該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在場面上,我們常會為一些小錯誤爭論起來,原因就在於因為這個事情影響自己面子,其實,無論誰作一個退步,雙方都大有好處,對方也會感激你的退步行為。這就叫“退一步海闊天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不必太計較,不要為了求全而責備他人。事實上,只要孩子不要犯錯過大,父母要做的是提醒,不要橫加指責。對於小錯誤,父母應當保留孩子的面子;對於大錯誤,父母同樣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在錯誤發生後,如果做到以解決方法,來代替指責,是不是更好一點呢。

十六、木桶定律:讓孩子全面地發展

每個人至少有九種智慧,即語言、邏輯數理、音樂、身體、空間、人際關係、內省、自然觀察和存在。在管理學認為,只有不同的員工,沒有優秀與不優秀的員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而結果如何,在於是否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避開了自己的劣勢。

木桶定律認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告訴我們,我們從事某一樣工作,總有在這項工作上的長處與短處,要提高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短處,工作就會更成功。(注:不是一個人的短處,而是於一項工作上的短處,這並不是說,人要全能,而是要認知本身的優缺點。)對於缺乏某類知識的人來說,能力的發揮總是受到瓶頸學科的制約。

簡單來說,企業中研發的人員,如果不懂市場,自己的成果可能就一文不值;市場人員如果對技術一竅不通,就難以把自己的產品優點向客戶做更有說服力的展示。每一個人的知識技能,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才能做出偉大的成就。

專家通過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如果理工的學生不懂文,他的思維方式會受到很大影響,將來創新能力肯定不行。父母應對孩子的“偏科”現象給予足夠的重視,並及時加以解決。中、小學,是孩子的基礎教育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科安排也比較全面,就是為了孩子以後能有綜合的知識,成為複合型人才。

十七、手錶定律:給孩子確定明確的目標

尼采說: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不要貪多。只有一隻手錶,就可以知道是幾點,兩隻手錶並不能告訴孩子更準確的時間,只會讓孩子失去對準時的信心。反而把孩子弄的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以哪一個為標準。

手錶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同時由兩個以上的人來指揮,否則將無所適從;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於混亂。同樣,一個孩子不同能時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則,他也無所適從。

有一個智力題目:如果盧浮宮失火,當時情況只能走救一幅畫,那麼你救那一幅。金獎答案是: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題外話:這個答案應該還包括:最快時間最容易能取到的畫;離自己最近的畫。等等。這與另一個智力題目:自己的媽媽和妻子同時掉水,該先救誰差不多)。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深刻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標未必是最有價值的,而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有一位年輕人,在國外深造,他想學的是畫畫,但生活拮据,只好課餘打工,他找到一份工作,修剪草坪。這項工作不僅與畫畫沒什麼關係,而且常用剪子會把手變的精糙。年輕人開始並不願意,但現實又讓他只能先做下去。有一次,他不小心剪缺了一個地方,他想盡辦法進行了修補,沒想,這比原先還漂亮。他慢慢的愛上了這份工作,也做的越來越好。以致於他後來的他不用親手修剪草坪了,他的意見比他的技術更值錢。幾年過去了,他在異國立住了腳,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親朋都說他成功了,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然而,當他看到當年的畫板的時候,他迷茫了,自己現在算不算成功呢,還是離夢想越來越遠了呢。

成功完全是個人現象,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成功定義也就不同。

他人的掌聲和喝彩固然令人高興,但最重要的還是自我的評價,如果你知道你的真正需要,就沒必要徵求他人的意見了。這也就能解釋,有人身家不菲,還樂意去做義工;有人條件優秀,還願意到貧苦的地方去工作生活。孩子也有他的價值觀,不要因為他的手錶跟父母的手錶時間不一樣,就去打亂他的生活。把握住當前機會,也就不會出現猴子拾桃,最後一無所獲的現象了。

十八、禁果效應:如何對待孩子的早戀

早戀對青少年而言是正常的,家長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施以重壓。更不應該粗暴干預,而應該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瞭解愛的真諦,以平等的姿態與他們交流自己對人生、愛情、學業的感悟。

“禁果”一詞源出《聖經》。它講的是,一名叫夏娃的年輕人原本對智慧樹上的果實熟視無睹,但上帝著重強調不准任何人偷摘果實,這引起了夏娃的注意和興趣,最終他偷吃了禁果,被貶人間。人們將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心理現象,稱之為“禁果效應”。

孩子在入學後,就開始有朋友的需求;在青春性,對異性會產生好感,甚至會有感情衝動。我們不要輕易對他們的交往做結論,這個時候,有很多是友情、是愛慕、是好奇,注意引導,就會有好的結果。13歲的德比與愛麗絲走到了一起,一開始家長和老師都全力干涉,這反而讓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更加接近。後來,校長改變策略,他將孩子和老師都叫去,不僅沒批評孩子們,反而說老師誤會了他們,把他們純潔的友情玷污了。過後,兩個孩子還是照樣來往,但沒過多久,他們就因為沒有共同點而漸漸疏遠,最終,分道揚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越是難以到的東西,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

對早戀或愛慕另一對待方向是,引導或忠告。15歲的韋爾奇喜歡上班長的一位女生,不知道怎麼辦。老師告訴他說: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也喜歡上一個小女孩。但父親說,這個小女孩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最漂亮應該在最優秀的大學裡。後來,我就努力的考上了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學。果然這裡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只要我願意,我可以和他們任何一個交朋友。現在,親愛的韋爾奇,你認為這個女孩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嗎。

韋爾奇搖搖頭,最後,他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學。在大學後,他又碰到同樣的問題,他告訴他以前的老師。老師告訴他,工作以後還有更多的女孩子等著你去選擇。

加以引導,將情感轉發為學習動力,這是孩子們樂意接受的方法。另一位故事中,父親對孩子說出一番忠告:你被一位女孩喜歡,說明你很了不起;你喜歡一位女孩,說明你的眼界很開闊。你如果就在這裡發展,你可以跟她繼續來往;如果你要在市里發展,應該在市里解決這個問題;在國外發展,就出國解決。

在哪裡發展,就在哪裡解決,是一個非常好的忠告。解決了實際問題,也讓孩子看的更遠。

十九、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勇敢面對挫折

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12歲時,因病要做手術。面對緊張、恐懼的拉吉夫,醫生打算說一些:手術並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謊言。可是,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那樣不好,她阻止了醫生。她平靜的告訴拉吉夫:手術後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誰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的承受它。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他勇敢的忍受了這一切。

在現實生活中,挫折時常出現,很多挫折常常無法避免,讓孩子勇敢面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會更平穩。一家德國公司招聘10名職員,一位青年看見自己沒被錄取,悲痛欲死,回家便要跳河自殺,所幸被親友救下。正當他悲傷之際,從公司傳來好消息,他的成績是被錄取的,但電腦有誤。他欣喜若狂。然而,德國公司再次拒絕了他。理由是:如此脆弱的心理,何以擔當重任。

讓孩子自己多多嘗試,讓他們自己得以教訓,這比經驗往往更重要。很多時候,父母也要常常為他們設置麻煩,例如多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他過於順利的時候,設置一些障礙。幫助他們成長。

二十、真愛法則:教育的真諦是愛

愛,並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也不是給他多少錢滿足他的物質需要,而是給孩子一種精神上的溫暖和鼓勵,讓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望,從而改變自己不良的行為狀態。

布賴恩有一個嗜酒如命的單身母親,在缺少家庭溫暖的情況下,是什麼讓他去上學的呢。他說:每年都至少有一位老師誇我的作業。因為他們,我才堅持著做我的作業。上中學了,我已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我的中學校長知道了我的情況,他照顧我,關心我,每次翹課,他總會把我叫到辦公室去談話,就像老爸一樣。所以,我順利的考上一家不錯的高中。但進入高中,沒人再讓以前的校長關心我了,後來我又不斷蹺課,跟一些小混混在一起,最後,一起群毆事件,進了少年犯管教管,在這裡,遇到一位老師。在他的幫助下,我又對讀書充滿興趣,完成高中課程,並考上一所文科藝術學院,並獲得全額獎學金,在讀書期間因參加全美大學生藝術創作大賽獲得一等獎而聞名全國。

美國“兒童問題”專家,教育學家威廉說,這就是“真愛法則”。他說:愛是一個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訣就是愛,教育的捷徑就是愛之路。在孩子調皮時,給他真愛,是用心的關懷、交流,而不是下結論,放任自流。

二十一、馬太效應:讓孩子的自信心茁壯成長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上有個故事。一位富人要去遠行,臨行前,他將財產委託給他的僕人掌管,根據各人才幹。給了第一個僕人5塔倫特(注:這是古羅馬貨幣單位),第二個僕人2塔倫特,第三個僕人1塔倫特。第一個僕人通過經商賺了5塔倫特;第二個僕人也賺了2塔倫特;第三個人卻把錢埋在土裡。富人回來了,對前面兩個僕人說:你是位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但把第三個人的1塔倫特奪下,給了第一個僕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它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將這種現象像稱之為“馬太效應”。這說明了一個事實的存在,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在兒童自信心的培養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鼓勵和幫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績,而這些好習慣會更進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成長,從而進入良性輪迴。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對150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進行調查,他們都具有三種優秀的品質:一是性格上具有堅韌性;二是善於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進行成果的積累;三是很自信。一位哲人說:當你有天才的感覺,你就會成為天才;當你有英雄的感覺,你就會成為英雄。

在孩子的自信心培養中,我們要找到培養他自信心的起點(發現他的優勢)、讓他勇於嘗試(在失敗中取得成功經驗,再加以表揚)、對他的自信心加以呵護(肯定他的與眾不同)、並對他的自信心予以張揚(肯定他的進步,並及時表揚)。每次都能取得進步,哪怕是點滴的,也需要充分肯定,不要給太多壓力,而是引導他進步。

二十二、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狐狸世界的法則是:成年後的狐狸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如果你不懂的生存,你就被淘汰。

很多百萬富翁讓他們的孩子自己打工等掙零花錢,因而孩子們在學校撿垃圾等都不覺得丟臉面,這是份光榮的事情。在洛克菲勒的家族裡,就是這樣對下一代的培養都是讓他們自小做一些可以做的事情,並記下帳目,算起工錢,他們並不是沒錢,而是培養孩子們的艱苦自立的品格和勤勞儉僕的美德。喜劇明星大衛說起自己的成功秘訣:在自己畢業的時候,收到了一份最重要的禮物,父親給了他一塊硬幣,語重心長的說,拿去買份報紙,然後找份工作,自己去闖一闖吧。(他家裡很富裕)

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自己的孩子去公園,有很高的臺階,孩子興奮的自己要爬上去。在他跌倒的時候,他望著母親,母親慈愛又鼓勵的眼神,他自己爬上去了。人生的階梯,我們不知道要經歷多少,但有一點,沒有人可以幫我們來爬這個人生階梯。

因而,當我們捨不得讓孩子受苦時,誰知道,以後,孩子會失去多少難以學到的東西呢。沒有人在孩子的未來幫他,只有他自己。所以,有遠見的富人,只把很小的一部分財產留給後代,就是要讓他們明白,唯有他們自己努力,才能活的更好,財富,讓他們失去創造力,更難以保持家族的優勢。

二十三、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撈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就已經死了。但有一條漁船總能帶著活魚上岸,活魚比死魚可是貴上好幾倍呢。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漁人在這船的魚槽裡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鯰魚出於天性不斷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流動國,激發了其內部潛能,從而活了下來。

這就是“鯰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的內部潛能。在孩子教育上,給他們競爭的舞臺,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讓他們以後更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保護反而適得其反,動物園裡的老虎,看來起像貓,就是缺少競爭。

我國有個“孔融讓梨”的故事,說的是培養孩子謙讓的美德。有一個犯人,講了這個故事的續集。他心裡想大蘋果,當媽媽問他的時,他說小的。媽媽歡喜的將大的蘋果給了他,從此,他就學會了說謊。引導不對,造成後果不同。另一個版本中,當媽媽問到三個孩子要什麼蘋果時,大家都爭著要大的。媽媽告訴他們:大的蘋果就一個,你們去修剪草坪吧,誰最先完成,誰就吃它。這就是引導到公平競爭上去,後來,這三個小孩都取得成功。

二十四、天鵝效應:溺愛是一種傷害

慈母多敗兒,溺愛常常讓孩子變的軟弱、無能、任性。我國有句成語:過猶不及。說的是凡是“過分”都會帶來很大的傷害。

二十五、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偏見、成見

有些父母,總是記著孩子的“不是”與“錯誤”,對孩子已經形成一種不成才的刻板印象,當孩子進步後,還是以原來的語言去評價他,這就傷了孩子的自尊,也影響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有人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眾人回答:

一位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地對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局長說:“是我兒子”。

請問:這兩上吵架的人和局長是什麼關係。

這一問題,在被調查的100人中,只有兩人答對。調查者後來向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

為什麼那麼多成年人答不對這個簡單問題呢。這就是“刻板效應”,也叫“定勢效應”,即依照自己固有的看法,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去推想,所以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這方面的經驗,而而一下子就能答對答案。

一個實驗中,實驗者向兩組學生展示同樣一張人物照片,要他們用文字對照片加以描述。實驗者對第一組學生說,這是一位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

第一組學生描述: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

第二組學生描述: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克服困難的意志……

僅因為先前的提示不同,描述結果竟有戲劇性的差距。生活中這種例子是常有的事情:青年人認為老年人保守;老年人認為青年人舉止輕浮等等。這也就能解釋人們往往容易一見鍾情呵。以貌取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蘇東坡有次看佛印,看到他坐著,就說:你看起來是坨屎;佛印看他是站著的說:你看來是一座佛。蘇東坡大笑而去,回家告訴了蘇小妹。蘇小妹笑道:你以為你得了便宜,其實你心中想著屎就會說是屎,他心中想著佛就是佛。

不要讓自己的刻板,印記孩子的進步。要將他的進步看在眼裡,放在心中,還要及時表揚。

文章標籤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