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教育親職 (7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聯合報╱記者 鄭朝陽、梁玉芳】

大人不准…愛與性只能錯中學?

在一場性別教育的演講中,一個國中生舉手贊成「國中生可以談戀愛」,政大心理系教授陳皎眉問:「你可以負責任嗎?」國中生對「負責任」的說法是:「如果和她有小孩,我會承認是孩子的爸爸。」陳皎眉再問:「你養得起孩子嗎?」國中生頓時語塞。

不讓你追就該被殺千刀?

「難道拒絕一個人的追求,就應該被砍一百七十六刀嗎?」一封網路流傳的控訴信,是多年前一起情殺案的被害家屬心情。只因拒絕追求,女孩被小開開賓士車撞倒,再亂刀狂砍斃命。發狂的情節和今年的割喉毀容情殺案件,一樣令人驚心。

曾幾何時,談戀愛的風險大增,除了「分手」可能成了致命危機之外,不時出現的「少女廁所產子」新聞,讓大人驚

覺:對於愛情、對於性,即使大人不准許、不討論,年輕孩子早就在「做中學」。

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觀察,青春交友、戀愛是青少年重大的情緒波動來源,從猜測「她喜歡我嗎?」「如何告白」到交往、相處與分手,課本上沒有步驟說明,學校頂多把兩性關係當營養學分,很多家長更不知從何教起。

學習愛情只能看偶像劇?

兩性議題作家陳安儀說,從小學到大學,很少人上過交友婚姻戀愛課程,這很可怕,「在人生重要的大事上,我們竟然都是在錯誤中學習。」

陳安儀說:「我們對怎麼談戀愛這件事,都是從瓊瑤、羅曼史小說、偶像劇裡學來的,一點都不真實。」

兩性相處瑞典小學就教

婦運團體一向推崇瑞典的兩性教育。瑞典政府認為,教導孩怎麼告白?怎麼交往?怎麼分手?課本上沒有步驟說明,家長更不知從何教起。

教性與親密關係是老師的責任?

早在半世紀前,瑞典中小學全面實施性教育,教導孩子性與親密關係,並陸續出版《性教育教師手冊》給學校教師參考使用,台灣已有中譯本。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柯慧貞的親友常問她:「我兒子才念國中,最近交了女朋友,怎麼辦?」

好奇又焦急的家長逼問兒子,卻一無所獲,女學生懷孕也不敢告訴大人,為什麼孩子不讓父母成為情愛問題的避風港?

我懷孕了我敢跟爸媽講

柯慧貞認為,如果父母能放下威權,改扮輔導員,提供資訊讓她或他知道戀愛、懷孕後要面對的問題和責任,最後由孩子自行決定,就不致讓孩子孤立無援。

父母不能幫孩子過日子,但可以教他們該珍惜什麼。

陳皎眉也常見父母限制孩子交往對象,說是為孩子好,但什麼才是好?「只要孩子認為彼此真心相待,可共創幸福家庭,父母觀察對方也善良、有上進心,就要信任孩子的判斷力。」她說。

失戀經驗願跟孩子分享

「分享也是教育。」吳健豪說,父母親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即使是失戀、離婚都是好故事,「孩子會知道,交友、經營婚姻沒有成功和失敗這回事,而是兩人的磨合程度。」

所以,東海大學社工系主任彭懷真鼓勵大學生談戀愛,因為談了戀愛,「你懂得分享、關懷和負責。」走過愛情之後,會重新探索和認識自己,而且看清楚:不必把自己寄託在另一個人身上。

「我男友一天打二、三十通電話問我在哪裡、在做什麼。我快窒息了!」吳健豪發現,太黏情人的人常有心理壓力,導致異常行為模式,且壓力往往來自原生家庭,像在手足間被冷落,或失去至親,因此沒安全感。「談戀愛正好找出壓力點。」

他提分手我學危機處理

情侶分手常教人痛徹心扉,但精神科醫師王浩威鼓勵年輕人應該多談戀愛、多練習分手,「這過程讓你學到如何跟別人相處,知道哪種人適合自己。」

陳皎眉也要年輕人切記:「你有追求幸福的權利,別人也有拒絕的權利。」

今年七月發生的割喉情殺案,情侶相戀同居三年,一提分手,男友竟成「愛情恐怖分子」。中央警大教務長黃富源說,談分手是「人際危機處理課程」,「修得好一起成長,修不好可能一起毀滅。」所以,感情這門課能不好好修嗎?

他是不是恐怖情人

‧不尊重我:

對生活、行動自由、財產,甚至性自主權的不尊重,都要提高警覺。

‧挑剔、吹毛求疵:

愛得濃烈,情人眼裡出西施,青春痘可以看成酒窩。當愛人開始對芝麻小事找麻煩時,就要小心。

‧對小事暴怒:

情緒反應不符合比例原則,例如只是牙膏多擠了點,卻被斥責浪費、揮霍等。

(資料來源╱黃富源)

怎麼修好戀愛課

‧知道愛人與被愛是學習認識對方和自己的過程,不以成敗論英雄。

‧父母在生活中分享戀愛經驗、相處之道,讓孩子有學習對象。

‧與其禁止孩子談戀愛,不如開誠布公談論親密與性。

‧當孩子的情感後盾,即使情場失利,也有家人支持,不致對人生絕望。

‧國中到大學可開設交友、戀愛、婚姻課程,討論人際互動與兩性交往議題。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iving’Space  自製

感謝圖框取自「品味人生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本報記者鄭朝陽、梁玉芳】

 

不錄取就跳樓?學跟挫折做朋友

公園裡,媽媽帶學齡前的兒子散步,兒子看到別的小朋友吃蘋果,吵著「我要吃那個!」媽媽真的上前跟別的小孩的家長要了一顆蘋果給兒子。

面對不如意高難度功課

看到這一幕,政治大學心理系兼任教授陳皎眉很驚訝,腦海裡立刻浮現役男在地上打滾、哭喊「這不是肯德基」的電視廣告。她說,這位媽媽雖然為了滿足孩子的欲望,幫孩子要到蘋果,卻失去機會讓孩子了解:人生的現實是「不是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的。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如何面對這些「八九」,愈成高難度的人生功課。近年,年輕學子為了細微原因(考不好、口角、失戀、長青春痘)輕生的新聞,常讓社會驚嘆、讓家長心碎;結論不脫「挫折容忍力太弱」的「草莓族」責備論。但是,「草莓」又是誰培育出來的?

人生本有不如意,愛孩子就要協助他培養挫折免疫力,縮短復原期。

在台北市知名「貴族」學校任教的陳老師努力安撫班上午休時間吵鬧的學生,隔天家長來「溝通」:「不要強迫我的小孩做他不喜歡做的事,這樣會壓抑他的成長和學習。」

孩子太順遂家長有責任

陳老師有一次勸學生吃掉營養午餐裡的紅蘿蔔,家長一樣要求老師別強迫小孩。「現在的家長實在太順著小孩了。」她無奈地說。

陳皎眉認為,有些年輕人缺乏挫折忍受力,其實跟父母過度呵護有關,事事順著孩子,「太順心的環境,孩子就學不到社會規範,也學不到如何處理挫折。」但人生原本就不完美。

台大社會系教授薛承泰指出,父母的呵護大傘也伸張到校園,讓老師的管教動輒得咎,「老師反而要討好學生,讓孩子更自以為是」。

日本社會稱這類過度伸張權利的家長為「怪物父母」、「暴走父母」;學校演話劇,只有許多「白雪公主」,沒有「七矮人」,因為家長都求自己的孩子非演「白雪公主」不可。

沒遇過挫折怎學會處理

薛承泰說,現代的職場競爭更形激烈,一路成長順遂的孩子反挫的程度也更大;最近有社會新鮮人求職面試被淘汰,轉身就跳樓自殺。這樣的死,比鴻毛更輕。

「要把挫折當成常態,讓克服挫折的時間縮短,培養免疫力。」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沒有遭遇過挫折,就學不會怎麼處理。

許多父母努力為孩子鋪設坦途,從小為孩子挑最貴、最好的學校,選最好的老師,並設法讓孩子得一些獎,進好大學;但出了社會,很多事是家長沒辦法操控的,孩子終究面對空前的挫折感。

王浩威奉勸父母,愛孩子就讓他多磨練,比如,「上大學的兒子要騎機車上課,父母就別用危險的理由不准」。

過度的讚美自我不真實

有一派教養論建議父母要常稱讚孩子,但陳皎眉發現,「家長應用得太過頭,變成過度誇獎」,長久下來,孩子認識的是「不真實的自我」,只要表現不佳,挫折感和情緒起伏就很大。

「對孩子的讚賞,適度就好了」,陳皎眉說,父母讓孩子接納「有長處,也有缺點」的自我,才能面對真實世界。

王浩威觀察,媒體也影響部分年輕人的挫折忍受力。像「超級星光大道」等選秀節目,常見的賣點就是參賽者因失常而痛哭,努力打拚後終於敗部復活;製作單位塑造「挫折之後就是成功」的假象,歌頌成功,也用挫折來催淚,簡化了挫折的衝擊。

與失敗共存成長維他命

有時,人就是得學著與失敗共存;結局不見得都會如人意。如果不懂得如何與挫折做朋友,可能引發骨牌效應,從此一蹶不振。

「正面思考是醫治挫折的良藥。」教育部訓委會主委柯慧貞說,焦慮症、憂鬱症患者面對挫折常難以招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正面思考能力。她建議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習慣,學習解決問題,讓挫折成為孩子成長的心靈維他命。

面對挫折備忘錄

     父母要學習「讓孩子為自己負責」。比如:孩子賴床屢勸不聽,父母與其生氣,不如讓孩子面對上

學遲到的後果

●讓孩子自己選擇,並承擔責任。選擇打電玩或是做功課,由孩子自己決定,並承擔後果。

●重視「過程」而非以「結果」苛責。換個角度,許多不如意也沒那麼嚴重。

●別當「怪物家長」,阻礙老師的適度教導。

●鼓勵孩子參與課外活動,有機會當志工更好。

●多看、多聽名人的失敗與挫折經驗,參考度比成功經驗高。

●從小培養正面思考的能力,相信任何事情有正面意義。

家長隨堂考

Q: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大哭,你怎麼辦?

A.對孩子大叫:「,你怎麼那麼笨,趕快自己站起來!」

B.抱起孩子安慰:「哭、不哭,哭哭羞羞臉」

C.不管他,當做沒看見。

D.走到孩子的旁邊,對他說:「痛喔!試著自己站起來!」將手伸到孩子要花點力氣才能搆到的地方。

解答:D較正面。

A是責備,會讓對自己有負面評價;B讓孩子沒有機會自己面對挫敗,也壓抑哭的需求;C可能讓孩子

覺得漠視;D試圖同理,也鼓勵孩子自己面對,卻不剝奪孩子展現自己的能力。

(資料來源:實踐大學心理輔導老師吳健豪製表/記者鄭朝陽)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

little,color  ,對呀…口語表達太「可愛」

詩人李進文有天接到某知名高中的學生來電:「請問你是李進文嗎?」他心想:「應該在別人的名字後面加個『先生』或『老師』吧?」但還是答了「我是」。高中生問他:「聽說你詩寫得還不錯,我們想請你當評審。」聽到前半句,李進文楞了一下。

讀名校未必懂禮貌

事後回想,詩人不禁笑了起來:「你來邀我當評審,沒讀過我的詩,也要有禮地裝一下嘛。」表達尊重,該有更好的措辭。但他也納悶:這麼好的學校教出來的孩子,怎麼連基本的應對禮貌也不懂呢?

「五年級」世代的李進文回想,在沒有手機、電子郵件的年代,他和同學邀文壇前輩到校演講,總是戒慎恐懼,「要先寫信,還要親自拜訪、確認」,麻煩中卻多了儒雅餘韻。「現在溝通方便了,語言禮節也省略了。」

懂得表達自己的意見,是公民素養的基礎;合宜地說話與應對進退,拿捏分寸,由小學起。

在大學任教卅年的散文家廖玉蕙在課堂上總是鼓勵學生發言,去年開學第一堂課,她請一位學生說說對某文章的評析,但他訥訥不能言,不論她怎麼引導、鼓勵,同學推他、拱他,廖玉蕙形容,這學生「東扭西扭,半個小時過去,他就是說不出來。」

學校沒說話課

臨下課前,她跟學生約法三章:「下次上課,你第一個發言喔。」結果,沒下次,這名學生退選了。

會說話,能如實、得體地表達自己,在重視溝通、講究行銷的年代,已是重要競爭力;但是,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及教育體制裡,很少重視「說話」這一課。

在家,小孩子的美德是「有耳沒嘴(台語)」;在學校,盛行的「紙筆考試」壓抑了許多基本能力,包括起碼的口語表達、應對禮節。

說服這都要訓練

「我都跟朋友說,你們以前在玩的時候,我都在葡萄架下練演講呢。」花旗銀行個人消費金融總經理管國霖日前建議社會新鮮人,說和寫的能力是很多年輕人都缺乏的;「在現代只會做事是不夠的,還要會包裝,要能說服別人,這些都要訓練。」

美國不同機構的調查也顯示,企業對大學畢業生最不滿意之處,首推「極差的書寫及表達能力」。

廖玉蕙指出,外國教育方式是鼓勵學生充分地表達自我,說話、報告,是重要的訓練;中國大陸年輕人的伶俐口才,早給世人深刻印象。「跟對岸學生一比,台灣學生說起話來真是太『可愛』了。」

無厘頭應對失準頭

她曾經規定,上台報告不能一直講「對啊,對啊」,也不能拿「然後」當發語詞。結果學生不斷笑場,少了這些口頭禪,都說不順暢了。

經常在校園演講的學者洪蘭也感嘆,「我們太少訓練孩子培養正確表達自我的能力了」,她憂心,面對全球化、兩岸人才競爭,「我們可能輸的,就在這點:我們許多孩子說不出自己的想法,也相對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影像媒介中成長的孩子,說話或許多了「無厘頭」式的隨興與創意,但應對的分寸卻失了準頭,他們還在尋找適切的語言表達自己。

宅孩子難面對真實

教書卅年的廖玉蕙觀察,「這一代的學生比起卅年前,當然活潑多了,但是害羞、靦腆的學生仍占大多數」。她揣測,現代孩子對電腦飛快打字,真實情境中,話一出口,無法delete、也不能換個身分重來。

面對詢問,很多孩子成了「省話一哥」,只會答「還好啊」、「沒有啊」,這類「無可無不可」式的答話走天下。即使是求職,面談主管問「對某某工作有興趣嗎?」仍是:「還好。」專家建議,不如回答「我的專長是xx,但是任何領域我都願意試試看」。後者的說詞就漂亮多了。

太直率得罪人不知

一位國立大學的教授說,研究助理常替他得罪人,對邀稿或演講邀約,助理會直統統地回答:「怎麼這麼晚才來約?」「都快下班了,你不能明天再說嗎?」不管對方是誰,就是「直率到底」。直到有人向教授抱怨,他才知情。

教授感嘆:應對進退得從頭教起,否則進了職場要吃大虧。但是他也懷疑:說話的措辭、應對的分寸,不是從小就該學到了嗎?

說話修鍊術Happy,little,welcome

散文家廖玉蕙認為,懂得說話,這是現代人必學的一門科際整合的課,起碼包括:對環境的觀察、對人性的理解、專業知識、自信、足夠的語彙、邏輯清楚;還要用對方能懂的語言、能考量說了的後果。

多說

●從小可以培養:父母可以讓小孩說一遍剛剛讀到的故事,或者每天把今天高興的事有頭有尾地描述,就是很好的練習。父母可以多反問:為什麼呢?練習思考與表達。

●教室中練習:給孩子發言的機會,互相討論;不只是辯論、演講比賽的選手才必須學會表達。

多聽

●利用科技:作家的有聲書、網路下載名人演講影片(包括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的演講都有網站可原音重現)。

●現場聽演講:看名家的臨場反應與措辭。廖玉蕙盛讚評論家王德威的演講,若謄寫下來就是搖曳生姿的散文。

多充實自己

●專業素養:內容比技巧重要。

●了解聽你說話的人:用他們能接受的語言敘說。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aby,black

別問媽襪在哪 「做自己主人」

小餐館裡,小學三年級的男孩完全不動筷子,只盯著牆上電視看卡通;好不容易進廣告了,一旁穿著套裝的上班族媽媽趕快拿起湯匙送到男孩嘴邊:「寶貝,再吃一口,現在上廣告了。」

一旁用餐的上班族李文敏看見這段「母子餵食圖」,不禁傻眼,霎時覺得前幾天同事高調誇獎自己小孩「才小六耶,就學

會自己燒開水了」那種喜孜孜的表情,也就不算太誇張了。

許多描述現代小孩「生活失能」的故事,在親友間、報章、網路部落格都可以輕易發現。有母親抱怨,如果沒有把柳丁榨成汁,孩子絕不會動手拿切片的柳丁吃,「因為他不會」。

也有人記起,國中畢業旅行時,班上一位同學不會自己洗頭,因為他從小到國中,都是到美容院洗頭的。

有位讀者投書聯合報說,媽媽都 很喜歡買壽司,因為餵起孩子很方便,尤其是孩子月考時,她可以邊餵,孩子還一邊溫書;外出吃麥當勞薯條,手摸到的地方都有細菌不准孩子吃,結果餐盤上都是薯條尾巴。

滿地玩具要自己收拾。做家事能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照顧自己,成為獨立的個體。 記者林錫銘

little,pink,shoes少子化浪潮個個都是寶

對孩子呵護備至,捨不得孩子動手,於是教養出許多尊貴的小王子、小公主,這是「少子化」浪潮之下衍生出的副作用,孩子生得少,每個都是寶。

教授洪蘭說,她到某所小學演講,看到一個小孩子到音樂教室上完課,不會自己穿鞋子,就坐在那裡放聲大哭。他的老師說,他一直就是這樣,因為家裡有菲傭幫他;到了小三,竟然不會自己穿鞋。

洪蘭大為驚嘆。她說,據報導說某位王子連牙膏都是侍從幫忙擠在牙刷上的,她的學生說:「哇,真好命。」洪蘭說:「不是,那是廢物!你一個人沒有辦法存活,時時要有個人幫你打理,依賴別人,不是很可悲嗎?」

little,pink,shoes「只要念好書其他別管」

「只要把書念好,其他的都不用管。」是不少台灣父母的心態,能為孩子代勞的,不少父母都體貼設想,只求能「代子弟服其勞」。

台南縣歸仁鄉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描述,開學後的上下學時間,無論小學、國中或高中,學校附近就擠滿接送孩子的車輛,有的家長甚至還幫孩子背書包進教室;甚至,中午到教室餵孩子吃午飯。

little,pink,shoes學灑掃庭除學解決問題

「這些照顧,是愛,還是剝奪?」謝水乾指出,現代許多父母太低估孩子的能力,什麼都捨不得孩子動手,結果是「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無微不至的照顧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

一位國小老師說,整理教室、打掃校園是學校裡生活教育的一環,但有家長對她說:「別讓我小孩掃落葉、倒垃圾,天氣這麼熱,他會中暑。」

謝水乾說,灑掃庭除都是教育,做家事其實是「問題解決」的過程,必須思考步驟、輕重緩急、應對進退;「如果孩子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打理,未來要如何完成職場上的任務?」這是父母無法代勞的。

little,pink,shoes洗碗又拖地比電玩省時

「洗個碗,拖一下地,只要一、二十分鐘,不會比孩子打電動、看電視更花時間。」謝水乾說,更何況「時間管理」是該學習的重要觀念。

謝水乾引用美國學者的研究,追蹤一組青少年至成人期發現,童年時參與家務多的人,成年後獲得高薪工作的可能性比不做家事的孩子多四倍,失業可能性則少十五倍。

他這篇標題為「做家事的孩子長大工作機會高四倍」的文章,成了網路上的轉寄熱門。「工作機會」成了讓小孩做家事的有力動機。

建築師謝園說,廿年前她訓練兩個兒子煎煮炒炸、縫扣補丁,樣樣都來,她不想孩子長大後成了「生活白痴」;她希望「家裡沒有我,大小三個男的,一樣可以活得好好的。」萬一像魯濱遜漂流到荒島,至少能生火、煮食,還能縫衣補褲。

little,pink,shoes碗盤放哪裡家人都要知

家裡碗盤擺放、藥品、襪子收哪裡,全家都要知道,抽屜外也貼了標示;在她家,不會有人高喊:「媽,我的手帕呢?」這類問題。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人。現在兒子的女朋友讚嘆不已。

little,pink,shoes灑掃庭除都是學問

例子:小學一年級的小康負責出門倒垃圾,他可以學到什麼?

●思考力:垃圾袋要怎麼綁,才會牢靠,不會沿路掉?

●分析、判斷:要選哪條路走到垃圾車?甲路線:路上張家有條狗很凶猛;乙路線:路燈很暗;丙路線:比較遠,但路燈比較亮。

●責任感:垃圾車還沒到,要放著就走,還是遵守「垃圾不落地」定,等到車子來了再丟?

資料來源:紅瓦厝國小校長謝水乾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一代的年輕學子面對的世界是他們父母不曾面對的新面貌:少子化之下,孤獨長大,獨立面對全球化的競爭、工作品種不斷變換、物質欲望高漲;知識以光速傳送與增長、夢想空間無限延伸。

但他們準備好了嗎?

現代家庭提供孩子優渥的物質環境,學校教他們應付升學競爭,但還有更多重要的事,是課本沒教、安親班不上,更是考試考不出來的。

本報採訪專家學者,為讀者整理出下一世代該具備卻沒有學好的七門功課:

◎同理心

◎生活能力

◎表達與應對

◎挫折容忍力

◎感情功課

◎永續學習能力

◎當錢的主人

 

 

考試沒教的事》第一課:同理心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賴素鈴】

作家黃春明說起不久前發生在他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從宜蘭搭火車回台北,瑞芳那站上來一群高中生,擠在廁所外說笑打鬧。我從廁所出來,車一轉彎,我撞到一個學生。

『你怎麼搞的?』他很不高興。「反正你快死」

 黃春明心痛「我說:『對不起,車子搖晃得很厲害。』他看看我,說:『反正你快要死了。』我心裡好痛,回家說給太太聽,台灣的囝仔怎麼變這樣?我就算快死也不用你這樣講。」

剛退休的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今年初對菁英高中生演講時,談到印度窮人飢餓到必須跟猴子要食物的景況,台下學生大笑。李家同生氣了,斥責年輕學生:「我不是小丑,不是來愉悅大家;這國家總要有人告訴年輕人嚴肅的事,讓他們看見世界的真相。」

黃春明、李家同的心情,是許多人共同的憂慮:在優渥的生活中,在考試掛帥的競爭環境下,我們會不會養出了「沒有同理心」的下一代?

教孩子關懷自己以外的生命,培養同理心,是重要的教育。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說,有個國小學生指著桌上的水果:「媽媽說那些個頭小的椪柑,不好吃,是給菲傭吃的。」洪蘭很吃驚,她當場剝了一個小柑橘和小學生一人一半,「你看,又甜又多汁啊。」

「為什麼不好吃的,是該菲傭吃的呢?」洪蘭感嘆,我們對弱勢者太不夠同理心了,身處優勢的人還視為理所當然,「大人教孩子對人有差別待遇,從小就學了看不起人」。

女老師指出,大人在孩子面前嘲笑那些付出勞力掙錢的人:「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像這樣辛苦工作賺錢,沒有前途!」言語中對階級歧視沒有自覺。

沒鞋的小妹「再買就好啦」

女老師上課時放影片給學生觀看,片中小兄妹買不起鞋子,母親要臨盆了,小女孩得到對面山頭去叫產婆,光腳的她咬牙跑過尖石路面。

班上有個孩子看完的感想是:「再買一雙就好了,幹嘛那麼辛苦?」老師看著學生,「他腳上穿的是 NIKE,用的是名牌,暑假去美國度假一個月,會有這樣的感想一點都不為過,他是真的不懂啊。」

無數晉惠帝在你我身邊

「我想印張名片,頭銜是:『晉惠帝培養專家』。我想,許多人都需要這張名片。」嘉義一位國小女老師投書聯合報這樣感嘆:我們總是給孩子最好的,卻不在乎他有沒有悲天憫人的觀念。

「所以我們在培養無數的晉惠帝。也許很聰明,功課很好,但沒有同情心。」

有一頓沒一頓富小孩不解

高雄大學應用數學系副教授游森棚有類似的擔心。他曾在建中任教數理資優班,大部分孩子都體貼善良,但讓他擔心的是:那些M型社會右端、身處優渥的孩子,對另一端的苦難缺乏理解與同情。

有一年,土石流毀了部落小女孩的家,她原本每天走一小時山路去上學,但現在課本沒了,作業簿沒了,路也沒了。

土石流毀家園「教他們搬家啊」

資優生「祖辰」在周記裡這樣評論:「誰叫他們住在那裡。他們可以搬家啊。」游森棚非常驚訝,建議學生要設身處地想一想,但祖辰回他:「我又不住山上。」

游森棚思考:祖辰家境富裕,一路順遂,「他這樣聰明幸運的小孩,一輩子都不須體會有一頓沒一頓的恐懼,也不可能體會拚命想卡住一個小小位置的辛苦」。

祖辰並不是個案。游森棚說,許多名校學生家庭的社經地位遠高於社會平均值,對他們來說,土石流女孩是另一個世界。

未來的菁英了解世界嗎

游森棚憂慮,當這樣把優渥視為理所當然的孩子長大,站上社會的決策位置,他們的決策與思考也摒除了他們所不了解的真實世界。「將來,會是什麼樣子?」他們可能為社會不同際遇的人設想嗎?

「如果沒有教會同理心,教育是失敗的。」游森棚說。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史密士是美國加州大學的企管所碩士,畢業後在矽谷一家電子公司擔任行銷部副理,兩年前他被派到台灣分公司,成了獨當一面的總經理。

他在加大時曾經上過我的普通心理學,來台灣後,偶爾會來找「老師」聊聊天,打打球,也一齊去看場電影,我們變成了好朋友。

兩個月前,我到新竹交大去做場通識演講,講完後順道到他公司去看看他。

走進他辦公室,他正藏身在一疊文件後面,忙得不可開交,看我來了,高興的對著我咧嘴一笑,眉毛挑高,充滿了問候之意。

只聽他向我嗨了一聲,就轉頭向公司的小妹交代:「拿一『座』釘書機來!」

小妹口裡喃喃有聲:「一『座』釘書機?」

我也好奇的想看看這「一座」釘書機是何方神聖?只見小妹手裡拿著一「個」小小的釘書機,抿著嘴笑著說:「您的『一座』釘書機來了!」

我也笑了。

史密士看我們笑得詭異,搔搔頭說:「What? 大夥兒笑得更開心。

我說:「一『座』,是用來修飾很大的物件,而且不動如山!」

史密士嘆了一口氣,說:「又用錯分類詞了?這真是我學說中文的最大苦難。」

其實史密士的中文能力是相當好的,不但流利,四聲也分明,但是他亂用分類詞也是有名的!  

他從抽屜裡拿出一本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他學中文的各項心得。

他翻到中間的某一頁,上面特別註記著:「一『首』歌、二『隻』駱駝、三『張』桌子、四『門』炮、五『把』扇子、六『輛』汽車、七『架』飛 機、八『根』柱子、九『條』絲瓜、十『面』鏡子、十一『尾』魚、十二『道』菜。」他指著這些各式各樣的分類詞,一臉無奈的說:「這有道理嗎?」  

我說:「這算什麼!」就隨手寫下了:「一『匹』馬、二『頭』牛、三『隻』猴子、四『條』狗、五『口』羊、六『盞』燈、七『畝』田、八『扇』窗、九『枚』火箭,十『只』戒指!」  

史密士屏了一「口」氣說:「我現在是一『顆』頭,兩『粒』大,更糊塗了,還有嗎?」

我說:「你只能說一『輪』明月,但不能說一『輪』月亮;兩『匹』馬可以,但兩『匹』駱駝就感覺怪怪的。一『葉』扁舟是形容其小而飄浮不定, 一『座』山則是碩大而穩重。一『支』舞曲,會令人感到腳底輕盈;而一『道』彩虹,則令人覺得前程似錦,充滿希望。對會喝酒的人來說,一『缸』好酒是大量, 一『罈』好酒是有量,一『瓶』好酒是小量,而像我只能喝一『盅』好酒,是雅量!還有,說你打得一『手』好球,是褒你;讚你打得一『口』好球,是損你!一 『則』新聞表示繽紛世事中的一個小故事,而一『條』法律則表示條裡分明,白紙黑字,但『條』不像『根』那麼硬梆梆的,軟軟的就有協商的餘地。一『支』部 隊,讓人有非常機動的感覺,而一『股』力量,則讓人感到一股作氣的氣勢。但我實在喜歡一『片』花海、一『片』真情、一『片』痴心、一『片』歡騰,還有,一 『片』混亂!它們都讓人感到生動而充滿想像力,否則哪會有一『串』鈴聲的清脆,也不會有一『落』書籍的沉重,更不會有陽關三『疊』的起伏了!當然,談到緊 張的情勢,哪有十『面』埋伏來得傳神。」  

我越講越興奮,但史密士已經跌坐在他的沙發椅上,一「臉」挫折,哀怨地說:「這誰學得會呀?」

我趕快安慰鼓勵他一番:「我們不都學會了,而且也沒有人特別教我們。語言的習得本來就是把隱藏在社會語言中的各項規則,透過生活裡的各類經 驗,慢慢內化為腦海裡的語法算則。想要學得好,一定要多聽、多想、多說,多跟大夥兒打成一片。語言在生活中,所以要學得好,就必須生活在語言中。」  

我把他從辦公室拉上車,進了一「間」電影院,買了兩「張」票,狠狠的看了三「場」電影,直到天黑了,就到路邊攤,叫了兩「碗」麵,切了四「盤」小菜,喝了五「罐」台啤,酒足飯飽,臨走時還包了六「根」香腸,外加一「籠」湯餃,預留當宵夜。

他看著我,說:「幫我叫一『部』計程車,載我回新竹那一『棟』可愛的公寓!」

他倒都說對了,洋儒子也可教焉!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鄭丹瑞寫的文章,值得分享 :

急事,慢慢的說;

大事,清楚的說;

小事,幽默的說;

沒把握的事,謹慎的說;

沒發生的事,不要胡說;

做不到的事,別亂說;

傷害人的事,不能說;

討厭的事,對事不對人的說;

開心的事,看場合說;傷心的事,不要見人就說;

別人的事,小心的說;自己的事,聽聽自己的心怎麼說;

 現在的事,做了再說;未來的事,未來再說。

知人不必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口德與己

責人不必苛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肚量與己

才能不必傲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內涵與己

鋒芒不必露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深歛與己

有功不必邀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謙讓與己

得理不必搶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寬和與己

得寵不必恃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後路與己

氣勢不必倚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厚道與己

富貴不必享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福澤與己

事不可做盡 留三分餘地與人 留些餘德與己

人處事 常留三分地與人設想 尚存幾分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文華 《向下開的櫻花》

活到某個年紀,吃過足夠苦頭,我們的直覺就是那一陣風。

當那陣風告訴你該走,你要順著風走……

拿得起,放不下

相遇簡單,告別難。

 找工作,找愛人,都簡單。離開他們,難。

追求,是科學。

放下,是藝術。

對於工作、愛情、友誼、名利,大部分的人,包括我,總是放得太晚。

一個星期三的早晨,我從陽明山苗圃登山口上七星山。

前半段輕鬆,過了七星公園,石階變得陡峭。

繞了幾個彎,到一個轉角,一位老先生坐在路邊。

他光著上身和雙腳,洪亮地叫:「早!」

我邊喘邊回應:「早!」他吃著蘋果,氣定神閒。

我猛吸空氣,狼狽不堪。

我們在窄小的石階上對看一分鐘,一句話都沒有。

我看著他的臉,猜測他已經七十歲。

他背後的樹上掛著一件白色汗衫,不動如山,好像也有七十歲。

「不冷嗎?」我問。

「不會啊。」他給我一片蘋果。

「天天爬?」我猜天天爬的人身體才那麼好。

 「偶爾來。」他微笑說。

 他如此省話,我還有一半路要爬,所以站起來準備走了,「我先走了。你是往上還往下。」

 「往下。」

 「待會兒我下來時也許還會見面。你會坐多久?」

 「不一定,」他看看樹上的汗衫,然後說:「風吹乾了我就走。」
他講的是汗衫,還是人生,當時我不知道,也沒有多問。

晚了三個月在人生很多事上,有的人總是走得太早,有的人太晚。

我屬於後者。

 工作上,我依戀安逸。

當早已不能發揮所長,或賺進大把銀兩,我還原地踏步,不忍離開。

感情上,我更難放手。

當感動、感情、感覺都慢慢消失,忌妒、猜疑、爭吵慢慢開始,我還是苦苦相逼,一定要逼對方講出道理。

 對我這種人,任何事結束的時間,比應該結束的時間,都晚了三個月。

如果三個月前離開,拿的遣散費比較高,也可以很快找到新工作。

現在離開,遣散費減半,僅有的少數工作也早被搶完。

如果三個月前離開,你們還可以做朋友。

因為爭吵僅止於動口沒有動手,你也還沒有跟另一個男人狹路相逢。

現在離開,所有美好回憶都被最後的醜陋掩蓋,你們在彼此心中從成人,變成小孩。

為什麼不走

誰想要這種結果?

雖然當初也知道拖下去會有風險,但最後的結果預料不到,而且常比預料的更糟。

不走的原因,是以為人定勝天。

只要我努力加班,會拍馬屁,不可能裁到我。

殊不知老闆自己都要被裁,哪還能夠保你?

只要我忍氣吞聲、努力挽回,她一定還會愛我。

殊不知愛情不是健身,一分耕耘未必有一分收穫。

就算有對等關係,也剛好相反。

我們常是以最壞的態度,對待對我們最好的人。

 因為相信人定勝天,我們總是想挽回。

所以辦公室或街頭,常有人拉拉扯扯、威脅利誘。

丟在地上踐踏的,除了美好的回憶,還有僅存的尊嚴。

 很不堪的場景對不對?相信我,我們都當過主角。

不甘心

 不走的另一個原因,是不甘心。

我在公司二十年,這公司是我幫忙創建的,我一輩子都給了公司,你怎麼可以裁我?

跟你在一起二十年,幫你打下事業。

我把青春全給了你,你怎麼可以愛上那個狐狸精?

 很庸俗的台詞對不對?相信我,我們都說過。

 當我們從觀眾變成主角,講出曾瞧不起的台詞,心中的情緒不是憤怒,而是不甘心。

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得到這麼少?

為什麼我對你這麼好,你也曾經對我那麼好,但如今我是流浪貓,你把我當成路上的一泡尿?

 有沒有一個開關,只要我找到、打開,老闆或情人會立刻回心轉意,我們馬上可以回到從前。

有的!一定有的!所有分手之際的歇斯底里,都是想要找到那個開關。
但並沒有那個開關。

企業不講道理,愛情更沒邏輯。

當老闆或情人變了心,他就變了心。

風度好的會編個藉口,風度不好的乾脆換個門號。

你永遠不知道真正的答案,因為那個變心的人也不知道答案。

就算有那個回到從前的開關,也不是一開即亮,而是慢慢發光。

一見鍾情只需要一個眼神,破鏡重圓要花上整個餘生。

 自然節奏

 如果該走的遲早要走,那該什麼時候上路呢?

我當然不知道,其實也不想知道。

分手若有公式,那段愛情也許根本就不值得開始。

這就是七星山老先生給我的啟示:遵循自然的節奏,風吹乾了就走。

當你對這份工作或愛情已經很久沒有感覺,緣分應該就真的盡了。

當你持續地懷疑老闆在為難你,老闆應該就真的是要請你走路。

當你持續地懷疑老公有外遇,十之八九你老公在胡搞。

 活到某個年紀,吃過足夠苦頭,我們的直覺就是那一陣風。

當那陣風告訴你該走,你要順著風走。

 不過「直覺」跟「本能」常是矛盾的。

當我們直覺到老闆討厭我們,本能的反應是辯解。

當我們直覺到另一半有外遇,本能的反應是去抓姦。

辯解和抓姦,只會讓對方更反感。

逆風而行,能走多遠?

今天不登頂

 我告別老人,走向七星山主峰。

山頂風大霧濃,一個人危險。

我想了想,在山頂前一百公尺折返。

為什麼一定要攻頂?

為什麼一定要插旗?

為什麼一定要說清楚?

幹嘛非得水落石出?

走到這,其實一切都已明朗。

最後 一百公尺 的朦朧,可不可以就讓彼此留在回憶中珍藏?
下山時,老人已經走了。

現場的果皮清得乾乾淨淨,彷彿從來沒有人坐在那裡。

我在他剛才坐過的地方坐下,五分鐘過去,發現那位子其實根本沒風。

我笑一笑,這個老傢伙,誰知道他在這裡坐了多久?

誰知道沒風的地方,衣服要多久才乾?

 我不想追究,慢步下山。

然後在我的心底,吹起一陣暖風。

人生很多糾纏,但風已將它們吹乾。

曲終人散,我還待在原地幹嘛?

上路吧,前方還有更多美景呢。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有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要做什麼事情,似乎年紀太大了,其實不見得,我媽媽六十歲才學游泳,結果也學會了,現在四種游泳的姿勢都會,對身體也很有幫助,其實沒有什麼事是來不及的,周腓力先生五十歲才開始立志當作家,也做得很不錯。

        我們常常在想: 我有一天要去做什麼、學什麼,可是始終沒有開始,就覺得好像來不及了,已經太老了、太遲了,但任何事情只要你開始去做,其實都不會太遲,因為你只要是做了,總比都沒有做好,問題就怕你不開始。

        而且「好像來不及了」這種藉口最爛,人生其實很難得可以學會些什麼,可以擁有些什麼或追求些什麼,所以千萬不要畫地自限,尤其現在人類的壽命又增長了,不要想說我已經怎樣了,所以已經不能如何了; 應該說我快要不能怎樣了,所以要趕快來如何如何,只要及時開始,人生都會有很多收穫吧。

譬如說你真正愛的人,你為什麼不敢去跟他表達呢,不表達你就永遠得不到他,表達之後也可能得不到他,可是你也沒損失啊,他本來就不是你的,可是萬一得到了呢。

        就是因為晚了才要趕快開始,千萬不要蹉跎歲月。

        如果你很想做一個你想做了很久的工作,你想開一個你很想開的店,如果你不去開始作它,那個夢想永遠都捉不到,到了臨終的那一天你還躺在床上遺憾,當年沒有去做什麼、沒有去學什麼,那你何不及時開始呢?

        只要開始,不管成敗與否,至少對自己有個交代,總算努力過了。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何飛鵬

我沒有刻意忘記年齡,但年齡從來沒有成為我工作上的限制,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讓我深刻體會年齡的威力無所不在,沒有任何人能擺脫歲月的摧殘。

第一件事是一位非常有為的年輕人,他的虛心、創意、行動力與劍及履及的態度,讓我十分驚豔。可是最近一次的談話,我發覺他已不太能接受別人的意見,剛開始我還以為是我沒把道理講清楚,所以我很努力的重說一遍,可是等我說完之後,他告訴我:他並不是聽不懂,只是他的年紀,讓他無法按照我的建議做事,他有會做的事、習慣做的事,他自承,我的建議是他不習慣做的事,也是他不會。

這個年輕人才四十出頭一點,可是已經從一個可塑性極高、學習力極強的人,變成一個被經驗、被習慣所限制、所僵固定型的人,歲月總是鍥而不捨,在每個人身上留下烙印。

這完全違反我的邏輯,在身體的體能上,我願意向歲月低頭,我知道我無法再像年輕時一樣全速快跑,但在心智上、在精神上我和年輕時一樣鬥志昂揚。可是這件事讓我發覺心智也會老化,歲月是無所不在的。

這個無意中的發現,讓我體會到年輕有多重要,人的一生如果想要有所作為,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寶劍出鞘要趁早」。

三年前,我的公司收購了痞客邦PIXNET網站,那四個創辦人還沒從交大畢業,就已經開始創業,他們的年輕、單純、浪漫,讓我充滿了無限想像。三年來,他們在公司系統化、制度化的磨練與學習下,三十歲不到的人,已經成為一個可以被賦予重任的高階主管,未來無可限量。

我不禁回憶起三十歲時的我,我還在《中國時報》當記者,我還在線上採訪新聞,我還熱中在採訪對象的迎來送往中,自以為是個重要人物,完全忘了我是誰!

幾個禮拜前,在上海,我遇到愛情公寓(線上交友網站)的創辦人。幾年前他們就從台灣分兵上海,在大陸建立愛情公寓的大陸據點,現在他們也已經搶下灘頭堡,成為大陸風險投資公司追捧的對象,他們也只有三十歲邊緣。

同樣幾個禮拜前,在大陸鄭州,我遇到一個在大陸打拚的台商,年輕的臉龐卻洋溢著飽經風霜的堅韌。他只有三十四歲,五年前他隻身到鄭州,二十九歲就展開他闖蕩中原的奇幻旅程。

這些人的共通特點就是年輕,他們早早就寶劍出鞘,用年輕的歲月賭明天。現在他們離真正的成功也都還有距離,可是他們絕對可以在歲月之神限制他們、控管他們之前,走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許多人問我生涯的問題,最多的問題就是什麼叫準備好,會問這個問題就是怕失敗。我很想告訴他們:失敗永遠在人生旅途上伴著你,但寶劍出鞘若趁早,年輕會讓你有機會重來,克服失敗。

何飛鵬部落格︰http://feipengho.pixnet.net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金惟純

成為卓越人物的必要條件是什麼?如果只能選一樣,我會說:洞察力。我發現,無論是政治家、企業家、學者、藝術家、媒體人……百行百業,凡有成就者,必有洞察力,它是卓越人物的基本配備。

我對洞察力的認知是:能夠穿透事物的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質的能力。洞察力可能是天性的一部分,習慣成自然,但也可以培養。

當年我們初創《商業周刊》時,招聘了一批年輕記者,人生閱歷甚淺,對商業世界可說一無所知,卻被要求要去採訪大老闆,可真難為他們了。我要他們去讀高陽的歷史小說(尤其是胡雪巖),揣摩一下有權勢者的遊戲規則,但還是有人說看不明白。

我教他們「說大人則邈之」,不要把企業看得太複雜,也不要把商業看得太高深,要像理解自己童年遊戲般的去理解企業。因為人從生到死、從小到老,做得不過就那幾件事,圖得不過就那幾種感覺,玩得不過就那幾場遊戲。

小孩們在玩什麼?我問。是不是玩著玩著就你一「國」、我一「國」?然後就開始我這國和你那國不一樣,大家開始招兵買馬起來,想辦法玩得比別國熱鬧、比別國好玩。然後好玩的那一國就越來越強大,想加入它就得準備更多的玻璃珠、橡皮筋來討好孩子頭……

我告訴年輕記者們,當你走進一家企業,仰望高聳的大樓、走過昂貴的地毯、壁上的名畫、權勢人物的合照、穿著套裝的秘書……最後見到老闆。這些事物在告訴你什麼?告訴你:我這國很熱鬧、很好玩,要跟我玩,代價可不低。

在談判桌上呢?老闆們總是閒聊,從來不熱中談生意。閒聊中總是說「生意太多做不完」「太忙了人生也沒什麼意思」……這是在告訴你什麼?還是那句話:我這國很好玩,代價可不低。

最後,玻璃珠、橡皮筋堆得滿桌子,老闆們互相拍肩膀說「交個朋友罷,」就成交了。這整個過程,和小孩子玩的遊戲有什麼不一樣?

我告訴年輕記者們,人生從小到老都在玩那幾種遊戲,如果穿透表象五光十色、令人眼花撩亂的包裝,在底層不過把捉迷藏換成了政治、商業而已,不過把玻璃珠、橡皮筋換成了權力、利益、名聲而已。如果欠缺了這樣的洞察力,很難當個好記者。

豈止做好記者,做好任何角色,都需要洞察力。有洞察力的人活在真實中,踏在泥土上、游到水深處;沒有洞察力的人活在虛幻中,飄在半空中,只能淺灘戲水。

有洞察事物習慣的人,會隨時回到自己最真實的經驗、最坦率的內心世界,尋求對事物的理解。有洞察力的人,隨時都在問: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這句話的背後想表達什麼?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什麼?這種現象後面的意義是什麼?

我認為,洞察力不僅是成就卓越、同時也是人生幸福的根基。我猜測,洞察力的養成,與童年經驗密切相關,越能自主性體驗多樣環境變化的孩子,越有可能養成洞察習慣。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洞察力不足,也可試著讓自己「補過童年」:盡可能打破一切條條框框,試著用童真的眼光、不要拘束的本性來重新體驗世界。我相信一定會有效的,也是很重要的。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有兩種人會成為老師:一種是功課不好的叛逆學生,他不滿學校現況,希望改變學校的價值;另一種則是功課太好,不想離開學校的乖學生。

哈佛教育改變領導小組的召集人東尼華格納(Tony Wagner)屬於前者。「我被高中老師教壞了。」年輕的他有好多問題,但老師總叫他:「安靜!不要講話!」直接把答案送到面前,「老師是我學習的絆腳石。」他搖頭。

他也經歷過為人父母的掙扎,「當我兒子從高中輟學時,真的是傷透了我的心。」學校教的跟他的理念背道而馳,也引不起孩子興趣。「我很高興我當初堅持了,要他去追求自己的興趣與夢想,就像我教其他孩子一樣。」如今他的三個孩子,都是中小學老師。

這些創傷,轉化為他的教育改革熱忱。過去九年,華格納在全美八大州、三千多所學校撒下教育變革的種子,每週搭著飛機四處探訪學校,他希望透過學校領導階層的改造、教師再教育、新課程與評量機制的研擬,教會孩子二十一世紀的新生存能力。

為考試而學習的教育 正在侵蝕各國的競爭力

四月八日 下午,在《商業周刊》的邀請下,華格納飛越 一萬公里 ,來到台北擔任首場「百大特色小學論壇」的主講人,與近九百名聽眾分享他的教育觀點。

他 指出,在全球許多國家,學校所教的與二十一世紀工作場域最需要的能力有巨大的斷裂,這道「全球成就鴻溝」正在侵蝕各國的競爭力。他認為,機械性的工作將會流動到勞動成本最低的地方,或被自動化取代,要走創新經濟的活路,必先創新教育,學校該教的是「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跨界合作與以身作則的領 導」、「主動進取與創業家精神」、「好奇心和想像力」等七大生存技能,才能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

 

為了解台灣的教育現場,當天一早,他實地走訪台北一所知名高中,花一個半小時和七位剛考上大學的高中生對談。為能聽見孩子心底的想法,他請校方離場,撤走攝影機。結果,「我發現我們相似的地方比差異還多。」

一個女孩會背七千個單字,卻不會講英文,她說,老師說考上就可以忘掉了,因為大學會教。一個男孩會背很多公式,卻不知道背後的原理,他想了解時,老師說你好好背,大學會教。華格納說:「就像美國,為考試而教。」


高 中生也異口同聲說:渴望更多探索興趣的機會。但問到補習,每隻手都舉起來,平均每天睡眠時間只有四到六小時。另一個女孩小聲的說,她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只能照分數和父母的希望去填(志願),「很怕十年後的自己會後悔。」他們缺少機會探索,也無法做自己,說話時不敢正視對方,他們說,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縱 使心裡有很多想法和疑問,也不知如何表達。

改變,至少需要五年 讓學校與社區結合做領導

美國和台灣所面臨的問題沒有捷徑,「改變至少需要五年。」這是華格納的經驗值,要改變學校文化,讓老師願意攜手合作,投入課程改造,至少要五年,而「領導的持續性是成功轉變的前提。」

在 美國,中小學校長的任期不一定,短則三年,長則十年以上(編按:台灣中小學校長任期為三年和四年),華格納認為任期過短易令改變後繼無力。為解決這個限制,他建議學校和社區結合,遊說地方意見領袖了解和支持改革,由社區擔任持續的領導,並建議政府成立更多多元學校做為示範先鋒。

這場論壇也開啟了一場跨國、跨領域的多方對話,與談者包括《商業周刊》媒體集團執行長金惟純、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委員洪秀柱,以及十八歲隻身向教育制度挑戰的「拒絕聯考的小子」吳祥輝,現場激盪出許多精彩對話。

對照七大生存技能,洪秀柱翻開教改的十大能力:「十大能力沒一樣漏掉的!還有更多!」然而政策再好,觀念不改,一改用多元方式來評量孩子的能力,「大家就 懷疑考試的公平性!」因為家長一下擔心面試老師有偏見,一下擔心申論內容跟改卷老師的意識型態不同,因此「選擇題最好!」洪秀柱說。

「大家要的是公平性,所以對很多再多元的教育改革方向,大家沒有信心。」洪秀柱說,即使延長為十二年國教、高中職免試入學,「分數主義不會消失,老觀念還在的話,只是把壓力加到高中去。」她說,可以想見又將有一波遷戶口、明星學區房價飆漲的風潮。

「這 是公平性被扭曲。」華格納批評,在美國最挑學生的大學,最多的時間是花在看成績以外的地方,他們有招生委員會,仔細看過每個學生的論文、推薦信、社會服務證明、獨立研究成果。華格納說:「哈佛大學選學生的標準,有六成來自非標準化的評量!」他補上一句:「我認為這個比例未來還會再提高!」哈佛大學剛重新設 計了整個通識教育計畫,更加強調跨領域、發問、自我表達、思維能力,而不是記憶力。

回到競爭力的辯論,金惟純認為成功必須要重新定義,「未來世界不能這樣做了,這樣只會培養一堆挫折的人生。」身為執行長,要晉升員工時,他看的絕非選擇題,而是「結果」,及是否有「深思熟慮的判斷力」。

支持孩子不同的夢想 是當代教育最大的挑戰

「創造力和合作力」是吳祥輝眼中最關鍵的兩大競爭力,「越大的創新,需要越大的合作。」要培養孩子練習合作取代競爭,吳祥輝的方法很簡單:「讓他和別人相處的時間增加。」

但若學校不教這些怎麼辦?「不要講說體制沒改,就是死路一條!」吳祥輝彷彿在怒吼,他認為家長要調整心態,「興趣!相信孩子,鼓勵探索。」現在父母太愛孩子,給的都是魚,「他需要的是你給他上網搜尋,和一些關鍵字。」

「我相信,改變就從每晚在餐桌與孩子的對話開始。」華格納說,就是在家中的那張餐桌上,他教會孩子批判思考的能力,鼓勵他們追求自己的興趣,唯此,才能讓孩子對學習有更深的投入,他指出,「老師和家長是否能支持孩子擁有跟他們不同的夢想,」將是當代教育最大的挑戰。

 

 

Tony Wagner 的簡介與著作

http://www.schoolchange.org/about_tony_wagner.html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身說法2》徐光宇的文字牛肉學

 

透過5W 用Email選人才

 

商業周刊 第1012 2007-04-16 撰文者:王茜穎

 

當今職場上,Email是最常使用的文字表達形式,從中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腦袋清楚、善於溝通、值得託付。

 

去年跨年,窗外一一大樓正怒放著煙火,統一星巴克總經理徐光宇收到的跨年禮物,是來自全台星巴克店經理等共一百五十多封的email。那晚,他回信到凌晨三點半。

 

當今職場上,Email是最常使用的文字表達形式,但許多人並沒有認真對待Email當中,文字力的重要性。徐光宇則不然,他將店經理信件保留至今,每封信至少看過三次:一次直接回應,一次標註信中重要意見,轉給相關部門討論、改善,還有一次,他會留意哪些是人才。

 

為什麼花這麼多時間看信、回信?他開玩笑說,「因為文字可以算命!」他相信從一封信,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腦袋清楚、善於溝通、值得託付。

 

翻開他的信件資料夾,全是各色螢光筆畫線的筆跡,某幾頁還貼上分類箭頭標籤。例如,從思考邏輯來分,文字是否思路清楚或是思路不清,是否簡單扼要或者結構鬆散;從早交、晚交或是沒交來分,還能看這個人是否重視公司交付的事情。

 

信件,要打動人心——用「我們」的語言,召喚情感認同

新聞系畢業的他指出:「好的信件文字,也可應用新聞學的第一課,五個W:你是誰,說些什麼東西,什麼時間,透過什麼管道,要達到什麼結果。」同時, 不僅是傳達,還要解答對方關心的問題,尤其「文字要打動員工,要先把員工當作家人,用我們(We)的語言,以共同的經驗來召喚情感的認同。」他說,「這些 重點,簡單歸簡單,卻常常被忘記。」他自己回覆員工的信件也是遵循這些原則。

 

「很shock(震驚)他會回信給我們,而且還標出重點!」中永和區的區經理陳麗芬有天晚上就收到總經理的回信,嚇了一跳。徐光宇細心的把他信內提出公司需要學習的五點建議,仔細標上不同的顏色,並謝謝她的熱情分享,還指出哪些是當下可以做改變的。「他不是只喊喊目標達成而已,」徐光宇一封信的用 心,打動了她。

 

雖然非常重視信件的表達,時間有限的徐光宇,並不會長篇大論。提綱挈領、直接破題、意見最多五點,要直中要害,這些都是徐光宇的職場文字表達心得。

去年夏天,一場颱風打亂了公司的計畫,員工寫信給他,建議不按牌理出牌,提高產品售價,徐光宇相當不認同這種判斷。「我覺得不太好,」他搖頭,但他只用了一百一十個字,簡單回應:第一,請大家盡力,公司會協助;第二,颱風是無法改變的自然現象,注意安全,但不能亂來。措辭間不僅沒有責怪,最後,他還 謝謝員工的意見,並給他加油。指示簡短清楚,有鼓勵,沒有指摘,這是徐光宇回信的風格,一樣達到良好的管理目的。

 

對徐光宇來說,好的文字表達,猶如端上一盤精瘦的牛肉,絕對是仔細衡量、精練的結果。 商業寫作四大技巧 寫作在今日職場到底有多重要?如果你連上美國《哈佛商業評論》的網站,輸入「寫作」(writing)這個關鍵字,至少可以找到六十篇以上的文章,教你如 何寫出致勝的企畫案、有效的電子郵件甚至是備忘錄、便條等,可歸納出四個重點:

 

一、先釐清讀者是誰。瞭解其需要、問題在哪裡以及需要什麼樣的答案。

高階主管通常只有時間快速掃過關鍵字和數字。因此,在寫作的時候,必須在開頭提供關鍵訊息供決策者參考。

 

二、清楚的架構是關鍵。

哈佛商學院出版的一篇〈日常寫作:備忘錄、信件、電子郵件〉(Everyday Writing : Memos , Letters and Email)中強調,要能想清楚架構,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腦中思考,而是拿出紙筆,寫下自己的思緒再加以整理。當然呈現的架構是有規則可循的。以寫一份備忘錄為例,最好能夠在第一段結束前就清楚交代此備忘錄的目的,並在結束時交代應該遵循的步驟。

 

三、文字不需華麗。

重點是如何清楚的傳達訊息,「好的語言,就像好的管家一樣,替讀者服務,但無須讓人感受到它的存在,」哈佛商學院出版的《更佳商用寫作指導》(Guide to Better Business Writing)強調。

 

四、多檢查、多校正,永遠不吃虧。

如果是寫一份重要的備忘錄或提案書,不妨先請周遭的人試讀,請問他們幾個關鍵問題:文件清楚嗎?還需要增補什麼訊息或解釋嗎?筆調正確嗎?校正之後,就能安心的將自己的文件送出去了。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媽媽」 在美成了貶抑詞,就不知這個「中國媽媽」包不包括「臺灣媽媽」??

 

選稿:馬韻筠  來源:東方網  作者:徐迅雷  
 

“中國媽媽”(ChineseMom)成了美國校園貶義詞!日前,一篇《美國高中“中國媽媽”為何成了貶義詞?》的文章在網上引發熱議。在美國學生、家長眼中,“中國媽媽”愛攀比,永遠以別人為標杆,成了美國高中生口中的諷刺語。華裔家庭的高中生認為“中國媽媽”愛攀比,總愛比這比那。人家孩子學鋼琴,“中國媽媽”的孩子也要學;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魯,“中國媽媽”也會這樣要求自己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中國媽媽”永遠以別人為標杆。(422《新聞晨報》)

 

                                                                                                 Kess 上學要帶的東西

  

在美國高中生眼中,華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什麼事都是媽媽說了算。媽媽像只老母雞,孩子如同小雞,總要靠母雞的翅膀來保護。不少媽媽對此感到委屈,認為“中國媽媽”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也有家長反省,認為潛意識裏的溺愛對孩子造成了傷害。

 

  這還是美國教育環境下的“中國媽媽”。在中國的“中國媽媽”,則有過之而無不及。盲目攀比,考分第一。你孩子學奧數,我孩子也要去學;你孩子學鋼琴,那我孩子總不能只學口琴;你孩子進了重點高中,那我孩子擠破頭也得進重點高中……本來東施只做自己的東施,西坡只做自己的西坡,都很不錯,可是在家長父母的“強烈要求”下,東施要效顰西施,西坡要模仿東坡,於是導致的結果就是:西施很美麗,東施不咋樣;東坡很不錯,西坡很低端。東西變西東,再也成不了好東西。

 

  通常來說,一個人的一生離不開四種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而人的啟蒙階段,最重要的是來自家庭、來自父母的教育。在家長中,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有句名言就說“推動搖籃的手推動世界”,因為童年影響一生。一個國家的家庭教育是否成功,要看整體上所培育的人才水準如何。建國60年來,或者說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並沒有成功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更沒有培養出能獲諾貝爾科學獎的人才,這其中,與世界教育不搭調的“中國家教”,至少要負四分之一的責任。

 

  美國人將“中國媽媽”當成貶義詞,這並不是人家有意妖魔化“中國媽媽”,我們應該把它看成是對“中國媽媽”的一個提醒、一次警醒。在西方家庭,孩子說自己喜歡做麵包,長大了要做個麵包師,父母是高興的、鼓勵的;如果換作中國家庭,父母要是聽到自己孩子的“志向”是做個“廚子”,大抵會一臉不高興,認為自己孩子“沒出息”,脾氣暴躁的家長甚至可能掄起巴掌摜過去。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家教”處於相當落後的狀態,這是不能不承認的。

 

  管得太多太死,孩子沒希望。溺愛、攀比、模子化、格式化,把我們的孩子弄成了火柴盒裏統一的火柴一般,彼此同一個“身材”、同一張“面孔”,幾乎一模一樣。人本來就是多樣性的,教育生態當然要多樣性,“因材施教”就是這個基本道理。而且社會上的崗位也是多樣性,需要各種各樣有個性、有特點、有特長的人。可我們的學校教育,屬於計劃經濟式的教育,可稱之為“計畫教育”,沒有擺脫計劃經濟的陰影和陰魂。家庭教育則是跟著學校教育走的,同樣也屬於是“計畫教育”,根本無法培養個性人士、尖端人才。

 

  管得太多太死的教育,結果是可想而知的。被譽為“留學教父”的新東方領導人俞敏洪,把人分為三種:第一種人,他們不能適應社會的準則,被社會無情地打擊到最底層;第二種人,他們能夠適應社會的準則,但在社會準則面前沒有任何的尊嚴,他們隨波逐流;第三種人,他們不但能夠遊刃有餘地適應社會準則,而且能夠在完全瞭解、理解社會準則後,根據自己的想法改變一部分社會準則,從而實現自身價值。“中國的孩子,在我看來,大多數做不到第三種”,因為他們已經適應了逆來順受,而不是去改變;他們適應了隨大流不犯大錯,而不懂得獨立作判斷,獨立選擇,“中國人有一種文化心理,就是求同心理,認為跟大多數人一樣就是安全的”。俞敏洪的分析頗有道理,我們的家長就是從“求同心理”出發培養孩子的,根本不去考慮如何開發孩子的獨立性和創造力。

 

  教育本來應該是簡單的。好的教育,是培養孩子好的習慣、好的品格、好的德行,知識多學一點少學一點,實在不是很重要的。而管得太多太死的家教,根本就顧不及品格品德那碼子事。在“攀比教育”中,甚至會激發學生的嫉妒心中的獸性。某地就曾發生過鄰居的兩位學生一個殺傷另一個的悲劇,起因僅僅是兩位考試成績都數一數二的學生,被家長比來比去,你第一還是我第一,於是一個就去把另一個給“幹掉”了。家長動不動就是問“考幾分”、“排第幾”之類,確實很煩、很無聊,但有多少“中國媽媽”不是這樣習慣性地詢問和要求自己的孩子呢?

 

  管得太多太死,不給孩子自由的發展空間,使孩子沒有任何自我發揮的餘地,甚至可能比責駡、羞辱孩子效果更壞。二戰時,英軍最著名的陸軍元帥蒙哥馬利,因為著名的阿拉曼戰役和諾曼地登陸戰而永載史冊。但蒙哥馬利的童年很不幸、很痛苦,因為他有個糟糕的媽媽。那是一位專橫跋扈、頤指氣使、對孩子們稍感不滿即棍棒伺候的專制女王。母親責駡他的“關鍵字”就是“壞孩子”,而蒙哥馬利在內心想的是:“我不是壞孩子,你是不瞭解我的。”有一次,頑皮的小蒙哥馬利把一隻花瓶打碎了,他母親就尖聲大罵:“除了當炮灰,你將什麼也做不成!”但蒙哥馬利沒有成為炮灰,而是成了偉大的將軍。蒙哥馬利喜歡當兵,他的道路是自己選擇的,這裏好就好在討厭他的母親沒有為他安排“人生道路”。

 

  中國的家教,總喜歡把孩子的一切給規定好、安排好,生活要安排好,人生也要安排好,目標給你定好了,道路給你找好了,等等等等。要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那簡直是做夢。中國媽媽和中國爸爸,確實是世界上最辛勞的,但最終是只有苦勞不見功勞。孩子最後都成了一生安分的人,沒有自我突破,更別談突破社會。

 

  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就要讓孩子自由成長。“自由”當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一門既科學又藝術的教育孩子的學問。這其中,最需要“無為而教”的那種灑脫。

 

 

有興趣看原文的朋友在這裡:

http://shanghaiist.com/2009/04/23/shanghai_mom_talks_about_the_percep.php

 

看了是否有所感慨呢?

 

試問自己是否陷入同樣的迷思裡而不自知呢?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架構有理 別人就會跟你走現身說法

商業周刊 第1012 2007-04-16 撰文者:吳錦勳

龔天行靠簡報立戰功

清楚的思路,在商場上是贏的開始,而由繁而簡的文字表達磨練,也是最好的思考磨練,這是龔天行很深的心得。

職場上的文字力,等同簡報的能力,不需要詞藻多優美,只要邏輯清楚,就是贏的開始!

富邦金控總經理兼財務長龔天行,曾連續兩年獲得全球金融權威刊物《機構投資人》(Institutional Investor),評選為亞洲區金融業最佳財務長(Best CFO)。除了財務專長外,他在外資圈向來以立論精準、溝通力強著稱。像他這樣的金融專業經理人,對於什麼是好的文字表達,也有獨特詮釋,秘密全在幾張簡 報上。

龔天行認為職場上的文字力:「不需要詞藻多優美,多有技巧,這個只占表達的二、三成,應該把七、八成力氣用在表達主題(substantive part)之上。」如何掌握主題?龔天行認為,首先是捉住事件來龍去脈,因果關係的架構能力,其次,把已經消化過的材料,邏輯的表達出來。他歸結說:「講 白一點,現在的職場,作文力等同簡報的能力,幾張簡明的PowerPoint,等於把文字昇華、提煉,留下文字要表達的架構或思路。」

龔天行進一步指出,每份簡報與每篇文章一樣,都有「起、承、轉、合」的結構,而最能清楚展現這個「起、承、轉、合」結構的,就在投影片的「標題」上。

標題,就是作文力——模擬關鍵問題,提出耳目一新答案

「下標題,其實就是作文力,如果標題寫不好,就無法吸住別人目光。」他指出,標題是每張投影片的重點提示,底下的圖表、說明都是用來表現這個標題的。

○○四年,他和當時的金管會主委龔照勝到美國招商。目的既然是招商,就要「凸顯台灣優勢」。他面對一百多位美國金融資產專家。他的標題一開始便點出一個問題:在大陸、韓國崛起大背景下,「為什麼台灣仍是不可忽視的市場?」

到底什麼是好的標題?龔天行強調,「你要站在別人的想法裡,預想他們心裡需要被說服的疑點。」有了這個起點,他接著發揮財務統計的專長,在簡報中指出台灣家計部門可支配的金融資產、儲蓄達到一兆兩千億,韓國則為八千五百億,而台灣人口只有韓國的一半。

擅長用標題帶出更深入的說明,他又拋出第二個重點問題:台灣、韓國到底誰比較有錢?跟在這個問題之後,只有一張人均資產圖,說明台灣比韓國高出一倍。這時候,螢幕上秀出高低比例懸殊的兩根柱子,完全說明了一切。

龔天行記得這張簡報秀出來之後,現場聽眾立刻睜大眼睛。他說:「你就是要『砰』一下,讓別人『馬上』看到新東西。」

這場十分鐘的演說,龔天行只用了五、六張投影片,沒有用太多文字。多年的經驗,他歸結說:「若你的架構很有道理,就可邀請別人進入你的思路,抓緊別人跟著你的架構走!」

龔天行這種化繁為簡的架構能力,是在美國被「操練」出來的。一九八年他赴美攻讀碩士,之後,有長達七年時間,在紐約華爾街擔任經濟分析師,每周他都要寫好幾篇報告,分析各國金融風險、美國國內經濟評估等報告。

那時上司丟下一大疊報告,他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消化,再濃縮成十分鐘的簡報。為了快速捉住繁雜報告中的「來龍去脈」、「因果關係」,他還發展出一套 「書架理論」──理解一件事時,要先有一個預想的架構,「等於心裡蓋一座隱形的書架,把不同的資訊放進不同的格子裡,「在『放』的過程中,如果原先的書架 (架構)不合用,你就得改,調成新架構,無形中你的理解力就增長了。」

消化,才能直擊核心——三十頁簡報,勝過萬言白皮書

這種能力也不是一下子就練成的,「一開始,我遇到最大的困難、挫折就是語言問題。」他記得,第一次為了向主管做十分鐘簡報,他足足研究一個多月,將幾百頁資料,濃縮成六張投影片,寫了三頁「逐字稿」。

「語文,是非常邏輯的,可以幫助你思考,這也就是作文為什麼重要。」為了讓自己說得更清楚,龔天行寫下文字來整理自己思路。同時,他還找同事來「練聽」,請他們挑毛病。他還刻意把講稿寫得很口語,「甚至文法不要對比較好一點」,這樣更能暢快自由的表達。

○○四年,龔天行為富邦金控打下經典戰役。在台北銀及富邦銀合併案中,龔天行是一大功臣。當時同時競爭的其他銀行,全丟出厚厚一大本數百頁白皮書,「這麼厚,誰看啊?」龔天行微笑說,富邦遞送的是PowerPoint檔案,顯得相當特別。

簡報當天,龔天行挑出關鍵性的三十頁簡報,重新編排出四十五分鐘的報告,他針對評審想知道的幾項核心問題一一解釋,「我們的報告架構很簡單:一、我 們是誰;二、為什麼你跟我們配比較好;三、你們關心員工、品牌、定位……我們如何處理。」龔天行很有自信的說:「事情一來,我一定會消化,將它變成我的架 構,然後再吐出來。」

簡報,能把骨架逼出來——由繁而簡的表達,是最好的思考磨練

他自己如此,同樣當他面對員工思路不清、表達沒有邏輯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逼他做簡報,把事物的骨架給逼出來。」

三月底,龔天行率領集團六大事業群負責人,展開畢業熱季的人才招募,其中文字表達能力也是考核重點。「因為writingdoing事實上兩者是 有關係的。」他認為,一個人缺乏邏輯思考能力,這個人面對複雜的狀況,會無法理出來龍去脈,無法判斷事情的先後次序,在決策及執行力上都會遇到困難,而這 些都會在他的文字、簡報中反映出來。

龔天行說:「現在年輕人,光會講一口很亮眼的話,但缺乏清楚邏輯架構,這樣在職場上是通不過的。」清楚的思路,在商場上是贏的開始,而由繁而簡的文字表達磨練,也是最好的思考磨練,這是龔天行很深的心得。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身說法4

商業周刊 第1012 2007-04-16 撰文者:賀先蕙

今年初大學學測作文,全國僅四位達25分以上,中山女中就有兩位,且都在同一班,這並非偶然……

浮士德對真善美的追求永不滿足,他相信生命中的空虛遺憾,正是知道真善美遙遙在前面……浮士德每個精神心靈的努力,都將遭逢身邊梅非斯特的嘲諷奚落 與否定……」這是今年初大學學科能力測驗作文全國唯一滿分(二十七分)的王麗雯高二時念《浮士德》的讀後感,文字的運用與思考的深刻度,讓許多成年人都自 歎弗如。

出現這樣一篇深刻的心得並非偶然,「這是中山這幾年來推廣閱讀的開花結果」,中山女中教務主任簡菲莉這麼說。這次大學學力測驗中,全國僅四人作文達 二十五分以上,中山女中就有兩位。在前校長丁亞雯和現任校長黃郁宜的推動下,中山建置了包括自然科學、史地、文學等類型的四十八本書目及線上測驗。除《紅 樓夢》、《三國演義》等經典,《愛麗絲漫遊量子奇境》、《發現台灣》、《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人子》等作品也都名列其中,要求學生在寒暑假閱讀、接受 線上測驗,並在高三頒發證書。

養成術一:閱讀比賽 兩學期讀六十六本書,訓練感受力

從推廣閱讀來加強寫作,中山女中的成果還包括今年台北市第一屆青少年學生文學獎高中組四類徵文比賽中的三位首獎。

特別的是,中山兩位學測作文逾二十五分的考生王麗雯與劉長安又都在同一班,她們都是三年義班導師莊溎芬教出來的學生。

在學校的基礎上,莊溎芬還有更進一步激勵學生寫好作文的方法,

一是推動閱讀比賽,並讓學生上台報告;二是讓學生寫讀書心得。

從二年級開始,她就在班上推廣「班級閱讀比賽」,且閱讀類型不拘,即便是大眾小說,甚至漫畫都是可閱讀的種類。「對於那些沒有閱讀習慣的小孩,硬逼他去念大部頭的書,其實是有害的。」莊溎芬強調。

但為了激勵學生閱讀經典作品,她也在公布欄公布學生們讀的書籍,「如果別人都讀《浮士德》、《追憶似水年華》,那你也可能會想,『等我讀完這一本,我也要試試看』。」

在這樣的氣氛下,作文滿分的王麗雯兩學期就讀了六十六本書,而作文達二五五分的劉長安也讀了三十本書。

這項班級閱讀比賽的另一項特色是,學生每學期必須交三篇心得,具備書名、摘要、作者簡介和附註等格式,但內容不拘。莊溎芬說:「不管從哪個角度切 入,不論創作、模仿、要點整理或只是寫下所思所感,只要認真,效果都比只從一個題目來寫一篇作文還好。」因為一個作文題目出來,會寫就會寫,不會的人也很 難發揮。「可是寫讀書心得獲取的能力卻是多元的。」

在中山女中教學達十七年的她觀察,現在孩子從小接受電視、電動玩具等聲光刺激,一幕幕一閃即逝的畫面,讓孩子寫作文時,常發生想像空間不夠、情感刻畫不夠深刻的通病。「現在孩子只會告訴你『我很生氣,我氣到想打人』,卻無法更深入的描繪自己的感受和對周遭的觀察。」莊溎芬感嘆。

大量閱讀則大有助益,「文學是喚起人的一種普遍情感所引發的共鳴。能夠從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共鳴點,對於自己情感的掌握力自然會增加。」

例如曾在「班級閱讀比賽」得到第三名的徐筱玲,讀《追憶似水年華》時就觸發了她反芻兒時彈琴的經驗。作者普魯斯特因馬德蓮餅乾而勾起過往記憶,讓徐筱玲憶起自己總會彈到某段旋律,思緒就不由自主的回到當年彈奏這段旋律周遭所發生事物。透過閱讀的感同身受,她能挖掘自己過去的經驗,寫得更細膩。

而平常較擅長數理的黃馨滿,在課外書的影響下,也感覺到自己文字表達變得豐富。她平常喜歡閱讀劉墉、吳若權和戴晨志這類充滿生活化例子的小品文。這些生活化的描述,總能刺激她回頭思索自己生活中類似的例子。這樣的練習,等到真正要寫一篇作文的時候,黃馨滿也比較能快速想到例子幫自己的文章加分。

養成術二:強化邏輯 寫讀後感、上台報告,培養企畫力

而現在學生作文的另一項缺點是缺乏邏輯性,其實也是過度聲光刺激的毒害。「影像的刺激,畫面和畫面之間太快了,閱聽大眾沒有多餘的時間思索其間的邏輯性。我發現現在孩子在思考事情、溝通事情,還是寫文章、語言表達,都缺乏這個。」莊溎芬說。

但經過高二密集的閱讀、寫心得,莊溎芬發現學生們在高三準備推薦甄試的備審資料(編按:包括自傳、報考動機、社團經驗、獎狀、作品等個人資料)時,邏輯性有很大的進步。

她強調,長期訓練下來,「他們都知道即便只是寫一篇自傳,都要乖乖扣題,還會分段、做小標題。沒受過訓練的同學可能會把三千字的自傳全部混在一起,一下子談社團、一下子扯報考動機。」

莊溎芬把學生們的進步,歸功於閱讀和整理心得。「閱讀之後整理、表述,這整個過程,從文字進到腦中、接收,再轉化成文字輸出;從蒐集資料,再規畫要怎麼寫成心得,表現出來,這種種過程都是邏輯能力培養。」

學生的寫作邏輯也開始表現在文章架構的安排上。回頭檢討王麗雯的滿分作品,「用氣味做為文章的線索,絕對有寫作技巧在其中。場景的安排、層次、前後的對照,如何安排文章的衝突,這都來自企畫能力,」莊溎芬分析。

但班級閱讀比賽並不僅止於此,同學們上台所做的口頭報告,更引發班上競相閱讀、彼此學習不同觀點的氣氛。

養成術三:塑造風氣 運用團隊力量,形成良性互動

「要讓學生讀得深刻,就要有舞台可以展示。」與莊溎芬同屬「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的中山女中國文老師段心儀認為,莊溎芬推動的班級閱讀比賽特殊之處,就在於讓學生上台口頭報告,「這真的有效!」

高二時,莊溎芬利用週三國文課挪出時間,嚴格要求每位同學限時八分鐘口頭報告,還讓同學們彼此評分,讓他們從閱讀、報告中得到成就感。同學們「就像賣書,上台介紹的人要讓台下的人好奇或是感動,而想找那本書來看。」劉長安回憶。

王麗雯高二的《浮士德》讀後感想寫了七千多字,還比較了許多不同版本的翻譯,介紹給同學們。「為什麼她可以想到這麼深刻的東西?」觀摩同儕,觸動同學徐筱玲,把已經看過的《浮士德》再回頭讀一次。

「我讓他們寫心得,讓他們上台發表。讓他們看到別人怎麼想。他們會發現:原來我可以從這個角度去領會。」莊溎芬說。

不過莊溎芬也謙虛的說,三年義班高二時的閱讀比賽能成功,實在是奠基於校內興盛的閱讀風氣。她認為,無論家長或老師想加強孩子的作文力,「不要單打獨鬥,要形成團隊。」

而對於想寫好文章的學子又有什麼建議呢?莊溎芬會告訴你,「找兩、三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開始閱讀吧!」

向下扎根三原則

學生寫文章時,常抱怨「啊,好難」或「我沒感覺」。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名作家張曼娟提供父母三點教學心得:

一、 問問題刺激小朋友有感覺

「寫作,就是心裡有話要說。」除了閱讀外,要善用各種方法刺激小朋友有想法、有感覺。例如,張曼娟會用一張「在水裡戴安全帽騎腳踏車的人」圖片,讓小朋友發表感想,「這是夢裡騎車的感覺」、「他颳風下雨都要騎車」。鼓勵他們寫下來,即使兩句、三句,讓小朋友不再害怕寫。

二、 從生活經驗出發

「小孩內心其實是很豐富,只是欠缺開發。」重點要從現實生活找「借題發揮」的素材。例如,去年台中市長胡志強夫人邵曉玲發生車禍時,媒體不斷報導, 一位小朋友問:「為什麼她車禍受到這麼大關注、同情?」她與小朋友互相討論:「是不是因為她形象好」,「是不是好人遇到不幸更讓人同情?」最後小朋友發現 「善良是一種正面力量」,從中寫出自己消化後的體會。

三、 不要過度引導

張曼娟說:「寫作,是一種思考訓練,也是人格、心靈的開發。」現在,很多小朋友按照範本直接「依樣畫葫蘆」,有些寫作訓練甚至直接規定什麼題目的第 一段、第二段、第三段要怎麼寫,「把作文變成了問答題」。張曼娟認為,這樣過度引導,少了自己探索的樂趣,文章不會有個性、有生命力。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自     商業周刊1012期    2007-4-16  撰文者:吳錦勳    研究員:賀先蕙

「寫」,這個過去被視為過時的能力,現在被驗證能培養出21世紀的新競爭力,所以,哈佛大學開設「新鮮人寫作輔導」訓練未來的領袖;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赫緒巴哈,要求科學家要寫詩……寫作能活化大腦,讓你寫出邏輯力、創造力、思考力!


現況:
表達能力衰退 從小學生到博士生,辭不達意者居多

  台南縣永康國中校長楊景匡觀察到,現在數學、理化應用題文字敘述長,「學生一看字好多,就馬上說不會,或看不懂題目關鍵字,無法作答,語文不好,影響整體學習。」
暨南大學資訊系教授李家同指出,有些博士生,他們的運算能力很強,但李家同卻發現,他們無法用文字清楚詮釋A算式推導到B算式之間的關係。博士生竟然無法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意思,在過去匪夷所思,現在卻越來越多,而進入職場也變成另一種讓人困擾的管理問題。
微軟全球技術服務中心副總洪志鵬說,每天有一百多封Email塞入他的信箱,他花一個多小時看完後,發現竟有三成信件詞不達意或不夠精練,甚至還要打電話再確認。

這群詞不達意者,未來能否更上層樓,留有大問號。
東吳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曼娟將「作文力」定義為:用文字傳達思想、向人溝通說服,以及解讀世界的綜合能力。這是全球化挑戰下重要的能力。
台灣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說:「企業組織越大,員工散得越遠,大家都用Email聯絡,你語文表達能力就必須要更好。」他認為,對企業領導人而言,「文字走 到哪裡,員工就在哪」;尤其在電子化時代,現代企業大量用Email、 企畫書做為溝通的媒介,對職場員工,好的寫作力,更是一張「加分券」。
作文力,簡單說,就是用文字把心中的話說清楚、寫明白。但這竟變成一件如此困難的事。
原因:
閱讀大量減少 教改後小學國語教學時數銳減四成

台灣文字表達能力低落原因繁多,閱讀大量減少是原因之一。
在美國、日本、紐西蘭、加拿大、新加坡等國,近年都大幅增加語文授課時數,台灣卻走反方向。九十學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國教課程後,國語文教學時數縮減近半, 又受到英語及鄉土語言的擠壓。小學低年級的國語課,從過去每週十堂課,變成每週六堂,減少達四%,直接影響的就是作文課。
此外,造成文字力降低的另一原因,國語日報老師俞珩觀察,現在孩子生活重心就是學校、安親班及補習,生活經驗太過貧乏,閱讀太少,「心中沒有料啊,文章當然越寫越短,沒有結尾。」
導致全面性文字力低落,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眾多老師都指出,「九年一貫」教改是分水嶺。今年的大學國文學測的作文,竟有高達二千一百零四人拿「零分」。 這意思是有一群完全不會寫,或完全離題的孩子。在九年一貫教育政策下的第一批學子,去年開始進入大學,三年後全面進入職場,挑戰才剛開始。

考驗:
求職第一關 履歷自傳寫不好,八六%企業不理會
寫作能力和職場競爭力有何關係?
○○四年九月,美國國家寫作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Writing)針對「美國商業圓桌協會」(Business Roundtable)的一百二十名會員(編按:包括波音、美國運通、花旗銀行、聯邦快遞等企業,員工加總達八百萬人)發表一項名為「寫作,加分券或出場 券」Writing: A Ticket to work or a Ticket Out的研究。

報告中,受訪企業超過五%認為寫作技巧是升遷的重要因素;而服務業、財務、保險和不動產公司在招募人員時,超過八%的大型企業會將申請者的寫作納入考量(見表一)。
為矯正員工的文字表達能力,美國私人企業每年得投資三十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零三十億元)訓練員工,這還不含公部門的投資。而雇主最看重文字表達能力, 首推正確性(占九五.二%),其次清晰度(七四.六%)。而八六%的企業主收到履歷和自傳時,對寫得太糟糕的求職者會持保留態度
而這張「加分券」之於數理背景,不需要靠文字吃飯的人,也一樣深具意義。
台灣向來以眾多訓練精深的理工人才為優勢,科技產業的執行長、高階管理者大都出身理工背景,他們個人往往具有很強數理邏輯能力,也就是理解、吸收事情的能力 強,但這群成功者在溝通想法時卻弱於闡述力、缺少撼動性的溝通。然而,在全球化時代,當文字溝通的機會遠大於其他形態溝通之際,他們也面臨新管理能耐的挑戰。
身為科技人,若有文字力,更能放大個人專業領域的邊際效益,關於這點,洪志鵬有深刻體驗。

洪志鵬拿到哥倫比亞電腦碩士,進入全球知名的昇陽電腦後,那時Java新技術剛起步,他負責推廣技術。他認為自己雖然不擅社交,但擁有大部分工程師所沒有 的文字感染力,於是開始發行電子報。 他寫出處理技術問題方法及工程師被當做「黑手」的苦悶心聲,迅速獲得很大共鳴。最高時候他擁有七萬訂戶。
後來聯電計畫開設教育訓練課程,找上洪志鵬,他便在訪客戶前一、兩週,把二、三篇文章,共約十頁,用公司夾裝訂得整齊漂亮寄給聯電部門主管。「沒想到他不只 看過我的文章,還喜歡我的文章,這樣訂單他會不簽嗎?」兩人一見如故的聊了三小時之後,洪志鵬順利拿下三百萬元訂單。
為了這張越來越重要的「加分券」,文字力的加強,已經成為重要教育趨勢。
補救:作文納入國中基測計分 全美逾四百大學,入學要考作文
在荒廢五年後,今年起,台灣國中基測正式將作文納入考科計分,作文沒有四級分(滿分六級)難進傳統建中、北一女等名校。
週六下午,台北市國語日報大樓,擠滿了來上課的學生。語文中心主任李碧霞說,週末這兩天有三千多位國中小學生學寫作文,有的甚至遠道從花蓮趕火車來上課。「不管升學考試考不考,家長對於作文課的需求很大,來上課的三千名學生裡,有高達九%還是續讀生。」李碧霞強調。
鏡頭轉向美國,重視寫作能力更是一股趨勢。美國大學委員會(College Board,相當於台灣的聯招委員會)於二○○五年三月,針對大學入學考試SAT(學習性向測驗)做了重大調整,在數學和關鍵閱讀(critical reading)之外,同時加考六十分鐘寫作測驗,包括三十五分鐘的問答和二十五分鐘的申論題。
這項做法,立刻獲得常春藤盟校和五四%旗艦公立大學的支持,總計全美有超過四百所大學,包括加州大學系統,都規定作文是申請入學的必要條件。

加州大學在二○○一年曾提出一份入學考試成績和學生日後成就的相關性研究。這份針對一九九六年到一九九九年入學的近七萬八千名學生的研究發現,入學作文成績(SAT II Writing)加上學生高中成績(HSGPA),對大一新生學業成績的解釋力比數學更強。
為什麼寫作能力對課業表現具有正相關性?人的大腦神經元基本上是「用進廢退」,讀寫訓練,都是大腦主動獲取知識及整理知識;寫作,是心智綜合能力的展現,它 至少牽動三項能力,包括觀察感受力、想像創造力以及邏輯思考力。也因此,寫作最能活化大腦,促進神經迴路高度聯結。其中,尤其,邏輯思考力更是作文訓練腦 力的關鍵。
想到作文,許多人只想到優美詞藻,修辭,其實「作文是重要的心智訓練歷程,它能培養我們思考、組織和邏輯能力。」復興中小學校長、教育學博士李珀指出。
一般人以為,只有想得清楚才寫得好。其實,越寫,思考力、整合能力也越好。

影響一:
寫作能發展結構的能力 文字沒有起承轉合,內容也將空洞
在影像發達的今天,文字越來越不被重視,但奧斯卡最佳導演李安卻認為,文字是影像的重要基礎。
去年他拿到奧斯卡最佳導演後,回台演講,看了學生實驗電影,發現許多情節敘述空洞,有感而發的表示,「台灣教育缺乏教導學生『發展』結構的能力。」敘述一個 好的故事,像寫文章一樣,需要鋪陳發展,但李安發現,台灣學生只知道開頭和結尾,「不知道如何從開頭走到結尾」的推論過程,心裡有話卻不知怎麼說,沒有起 承轉合,只好「咚」直接跳到結尾。
他的《臥虎藏龍》劇本動用四名中外好手,修改不下十次的版本。有了文字架構的世界,李安才能在影像上展現他細膩的藝術化本領。

他所指的發展結構能力,需要經過邏輯思考過程,這正好是台灣語文教育最缺乏的部分。
暢銷二十多萬本的《世界是平的》幕後推手、雅言出版社負責人顏擇雅,曾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她高中即赴美求學,一開始她像台灣學生,背了一大堆注釋人名,但發現學校不考記憶背誦的題目, 作文也不給命題(title),而是給主題,「並強化『為何』及『如何』的論說文訓練,逼學生用大量運用『因為……所以……』推論句回答,無形中訓練從 A↓B↓C↓D推論能力。」
影響二:
寫作能增進領袖的邏輯力
 科學家寫詩,也有助啟發創造力
作文對於腦力的訓練,哈佛大學的教育改革研究著力最深。
為了探討「寫作在大學教育中扮演什麼角色?寫作為什麼對學習重要?」哈佛大學自一九九七年開始,在四百零二位新鮮人(占這年學生四分之一)進行長達四年的寫作追蹤報告。
這份調查共研讀了 六百磅 重的學生文章,並進行五百二十小時的訪談,從中歸納出一個簡單有力的結論:「好的思考,得自於好的寫作。」從二○○二年起,哈佛進行 一系列教育改革,其中一項重點,就是規定大一新生規定必須參加十二人一班的「新鮮人寫作輔導」(Freshman Writing Tutorial),目的在訓練未來領袖的思考、組織和邏輯表達能力。
未來領袖的腦袋,可藉由提升作文力而增進?看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明如此。
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副教授童元方,曾在哈佛求學、教書十年,攻讀博士時,教授規定她每週寫一頁半的短文給他,題目不限,只為了訓練她「把一個問題說清楚」, 教授告訴她寫作沒有秘訣,無非就是「You mean what you say, you say what you mean.」,意思是:「實在的說,準確的講。」

  哈佛注重寫作是它傲人的傳統,據校方統計,大一新生平均一年要寫十三篇五頁以上的報告,其中四分之一的學生更高達十六到二十二篇。這還不包括隨堂課後三頁 以下的十四篇課後報告(response paper)。大二時篇數減少,但長度增加為十到十五頁,到大四更達五十頁之多。而台灣大學生,即使到畢業,寫作質量可能還趕不上哈佛大一新生。
一位參與哈佛寫作調查的學生說,「如果沒有寫報告,你就會用『觀光客視角』(tourist's view)面對學習。」觀光客式瀏覽,無法深入思考,僅是把資料再拷貝一次而已。人腦成了影印機,無法將學習內化,對心智能力毫無助益。
不只未來領袖的腦袋,可藉寫作而增進,寫,甚至可打造科學家腦袋的路徑,因為它有助於啟發創造力。

一九八六年,與李遠哲同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哈佛教授赫緒巴哈(Dudley Herschbach)是分子動力化學專家,他不僅要學生寫報告,而且要他們寫詩。
他認為,真正具有開拓性的科學研究,不像教科書範本,套上數字就有答案,他解釋說:「真正的科學研究,就像寫詩,是在極平常處,為你的眼睛開啟新的可能,這也是藝術令我們如此珍愛的地方。」
影響三:
寫作能提升職場競爭力 文字能力越好,機會越多

當邏輯力、創造力提高,競爭力就跟著來了。奧美集團董事長白崇亮認為,現代職場常是「先識字,再識人」,文字是人與人接觸最直接的媒介,一個人文字完全顯示出他思考精細的程度,他認為,「求職者文字能力好,機會一定比別人多」。
從學校到職場,「寫」,這個看起來簡單至極的事,一個過去被視為過時的能力,現在被驗證是跨越門檻的關鍵能力。面對競爭,你想要想清楚嗎?好好重視你筆下的表達吧,因為,磨筆也能磨出未來領袖的腦袋、磨出科學家的潛力。

 


LivingSp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